劉剛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要求,中學生應該具有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含“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其中,“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素養(yǎng)的基礎,中學生通過閱讀、積累語言材料,可以培養(yǎng)對漢語言文字的感性認知,總結并運用語言的基本原則與規(guī)律。在此基礎上,語言實踐能力、思維品質與情感價值觀才能逐漸得以發(fā)展。鑒于此,我們也可以認識到“讀與寫”是語文素養(yǎng)基礎中的基礎。
那么在語文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如何開展讀寫活動呢?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來談一談對這個問題的認識。
一、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讀寫活動面臨的困境
傳統(tǒng)的語文讀寫教學活動長期以來存在著許多弊端。一是閱讀流于形式。平時的“閱讀”只是借助于資料的淺讀,并沒有沉潛到文本中去。閱讀教學中,學生也沒有足夠的時間整體感知文本,真正走進文本,去理解和掌握相關的閱讀知識,學生也就無法品味、玩賞、探究文本了,因此,也就談不上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了。二是寫作迫于應試。一些所謂的“寫作”能力,只是成了簡單的文字拼湊術,應試的“投機術”,通過“技術化”裝配,運用“模具化”訓練,炮制出毫無真情實感的成品作文。三是讀與寫分道揚鑣。在傳統(tǒng)教學中有的注重“讀”,有的注重“寫”,讀與寫往往是單體進行的,沒有把讀與寫當作一個整體來對待。
讀與寫的分離是不符合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整體要求的。“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薄皩懽魇沁\用語言文字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應該“關注學生的語言積累以及語感和思維的發(fā)展,幫助學生在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的實踐中,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增強語文應用能力,培養(yǎng)審美能力、探究能力”。既重視閱讀對寫作的積累、指導作用,也重視寫作對閱讀的促進、深化作用,同時調動閱讀與寫作的積極性,真正使得二者相輔相成,實現讀寫一體,進而提升語文素養(yǎng)。
二、基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讀寫一體活動的開展策略
中學語文教材中選取的文章語言精練、優(yōu)美,具有豐厚的文化韻味和道德積淀,對中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寫作交流具有重要的引領意義?;诖?,筆者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一直堅持讀寫一體的理念,通過以讀促寫、以寫促讀,進而實現讀寫一體、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目標。
1.通過閱讀促進寫作
閱讀是主動地吸收知識的過程,是“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guī)律,形成個體言語經驗”的語言建構的過程,也是正確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寫作、交流的基礎。
(1)通過閱讀建立翔實的素材庫,拓寬視野
閱讀積累素材是為了更好地進行寫作,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在寫作時因詞匯的匱乏而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所想、所見、所聞的問題。與此同時,不斷的閱讀也能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正如莫言在《虛偽的教育》中所言:“中學的語文課,起碼應該拿出三分之二的時間讓學生閱讀……如果我們的中學生,在六年的時間里,能讀一百部古今中外的名著,那寫出來的文章將會有另外一番氣象。即便他一輩子不寫文章,這一百部經典,也必將使他終身受益。”
單純的閱讀積累,學生容易產生枯燥感,所以,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支持。我個人覺得開展課內外語文活動是推動學生積累的好方法。比如,開展課前積累展示五分鐘、每周一節(jié)讀書心得交流課,每月一書推薦語并張貼在班級的文化墻等活動,激發(fā)學生的積累、展示欲望,力爭做到全員參與、共同分享,這樣既積累、豐富了知識,又獲得了文學閱讀鑒賞的經驗。
在學習《中國古代詩歌散文鑒賞》的時候,我安排各個學習小組分門別類整理古代詩歌散文中名句段作為寫作的素材。1-8組布置整理任務如下:事理哲理、友誼、學問成才、思情離緒、仇恨悲歡、愛國憂民、述志抒懷、花草蟲鳥等,然后每周一展示(展示的同時,并說出其蘊含的意義),一學期下來每組都積累很多,然后把全部積累的內容裝訂成冊,每人一本交流共享。
(2)閱讀感悟文本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傳承優(yōu)秀文化
一篇優(yōu)秀的文章,作者敘述或描寫的內容及所使用的表達技巧都是為了表達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務的。所以,在閱讀時,我們不僅要求學生學習積累文本中的語言,更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中所傳達的思想感情,進而,在幫助學生寫作立意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筆者在進行文言文閱讀教學時,就利用文言文所蘊含的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思想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有意識地給他們搭建文本立意的交流平臺。在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也使學生在對文本的解讀中形成自己的觀點和認識,進而,為學生情感態(tài)度的形成,為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做了充分的準備。
如在教學《蘇武傳》時,學生知道了蘇武在匈奴堅守漢節(jié)十九年不叛國,憑借的是堅定信念和意志,以及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強烈的愛國意識、永不屈服的抗爭精神。并從他身上真正品觸到了威武不能屈、貧寒不退縮的浩然正氣,還有他堅毅忠貞、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民族氣節(jié)。兩千多年來,崇高的氣節(jié)使蘇武成為中國道德品格的榜樣,成為中華民族文化思想的踐行者。
(3)通過閱讀培養(yǎng)學生遷移、發(fā)散的思維品質
如果把課本例文當成孤立的閱讀材料,只是為了理解,只是用“結構、意境、特點”等知識點來“肢解”它的話,那閱讀教學就會變成“知識點”的積累訓練課了。這樣將閱讀與寫作割裂,當然無法讓學生真正提升其寫作能力。
那么,“對文章的段落結構、主旨意境和寫作特點等進行分析”就真的沒有用么?其實不然。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讓學生認識到這些東西在寫作中是怎么去體現的。
比如學習《勸學》時,學生們了解到:課文首先提出來了中心論點并指出了學習的重要意義,緊接著分析了學習的作用,最后論述了方法和態(tài)度。本文采用的是議論文中常見的思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些對學生寫作一般的議論文有著明確的指導作用。
學生將自己所學的這些知識遷移、轉化到自己的寫作實踐中去,就會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同時也會意識到閱讀與寫作的密切關系,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欲望。在這種良性循環(huán)之下學生逐步積累了大量的寫作知識、技巧,也會使他們在謀篇布局上有了較多的選擇空間。謀篇布局能力的提升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也將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2.通過任務寫作,驅動學生深入閱讀
寫作的根基在閱讀,寫作的基礎也是閱讀。閱讀對寫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這是人們所共識的,可是寫作對閱讀就沒有促進作用嗎?實踐證明,閱讀促進寫作,寫作更能促進閱讀。
(1)寫作可以深化閱讀理解,便于強化長久記憶
“以寫促讀”,可以以命題寫作為核心,驅動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從一次閱讀、二次閱讀延伸至多次閱讀,這樣就深化了閱讀理解,強化了閱讀記憶,進而達到增加學生課內外閱讀量、促進讀寫一體的目的。
學生圍繞寫作任務,要將定向閱讀和擴展閱讀相結合,由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學習、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將內心感想轉化為真實體驗,與此同時也讓學生真正活動起來。
例如在學習《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之前,我就給學生布置了寫作任務:談談你對《水滸傳》的認識或對“招安”的評價。借此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培養(yǎng)學生對整本書的閱讀與研討的能力。溫儒敏教授指出,未來的高考語文試題要加大閱讀的篇幅,要增加分析探究題的深度。筆者經常借助這樣的活動來鍛煉學生的深度閱讀與寫作能力。
(2)通過任務寫作可以給閱讀者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正如古人所云“書到用時方恨少”,通過寫然后就會知不足,明白自我學識素養(yǎng)的缺乏,學識素養(yǎng)的缺乏一定會激勵學生博覽群書,大量檢索。所以寫作可以引領他們進行有目的的閱讀,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最終形成“寫—讀—寫”的良性循環(huán)。
為寫而讀帶有極強的目的性,比“為讀而讀”和“泛泛而讀”產生的效果要好得多。一般情況下的閱讀,由于閱讀目的不是很明確,人們往往注重的不是閱讀質量,而可能是閱讀的數量。那么,此時的閱讀可能就變成了瀏覽,隨意性較大,更談不上發(fā)揮閱讀的再創(chuàng)造功能。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如果閱讀帶有明確的寫作目的,就能夠帶動、促進閱讀,即以寫帶讀、以寫促讀,最終實現讀寫一體的目標。
總之,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讀寫一體有效地將讀與寫進行了有機的融合,不僅提高了學生閱讀能力,也提升了學生的寫作水平,更能從建構運用語言、發(fā)展提升思維、傳承和理解優(yōu)秀文化等方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及未來發(fā)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本文系教育部“十三五”重點課題“有效課堂教學的行動策略研究”(課題立項批準號:DCF130016)的子課題“有效教學方法與技能發(fā)展的研究”(課題立項批準號:KTA932)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通聯:安徽靈璧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