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曉銳,呂品翰,秦志敏
(1.云南能源職業(yè)技術學院資源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云南 曲靖 655001; 2.青海省都蘭縣國土局,青海 海西,816199)
青海同仁恰冬銅礦位于青海省同仁縣,處于西域板塊(XYP)宗務隆山—青海南山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裂陷槽(D-T2)東緣,澤庫弧后前陸盆地中(圖1)。礦區(qū)內賦礦層位為三疊系下統(tǒng)隆務河組上段(T1-2lb),賦礦巖性為凝灰質砂巖和凝灰質板巖互層、凝灰質砂巖和凝灰質板巖及大理巖互層、矽卡巖。礦區(qū)由南向北分為Ⅰ、Ⅱ、Ⅲ和Ⅳ礦帶,其中Ⅱ、Ⅲ礦帶為礦區(qū)主要成礦帶,主礦體為Ⅱ2-1、Ⅲ2-3和Ⅲ3-1[1-2]。
圖1 青海恰冬銅礦區(qū)域地質圖Fig.1 Regional geological map of Qinghai Qiadong copper mine
礦區(qū)內出露地層主要為三疊系中下統(tǒng)隆務河組上段,其次為第三系含礫砂巖及第四系殘坡積層(圖1)。礦區(qū)地層由老到新敘述如下:
疊系中下統(tǒng)隆務河組上段(T1-2lb):巖性為灰色至灰綠色中厚層狀中細粒長石巖屑砂巖,凝灰質砂巖和凝灰質板巖互層,凝灰質砂巖和凝灰質板巖及大理巖互層、矽卡巖,夾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巖及薄層灰?guī)r,是本區(qū)的主要賦礦地層,矽卡巖化、綠泥石化、褐鐵礦化普遍,局部見綠簾石化、絹云母化、碳酸鹽化、硅化等。
第三系(R):巖性為紫紅色含礫砂巖,礫石成分主要為灰白色礫巖,其膠結物為泥砂質。礦區(qū)僅零星分布出露,主要分布于礦區(qū)中南部,出露厚度30 cm左右。
第四系(Q):以坡積、殘積為主。測區(qū)范圍內覆蓋面積大,約占60%,主要礦化地段(礦區(qū)東部)覆蓋面積占80%左右。
礦區(qū)位于加吾力吉背斜的北翼,主構造線方向為走向近北西向的單斜構造。礦區(qū)內斷裂構造較為發(fā)育,均為北東向斷裂,主要有5條(F1、F2、F3、F4和F5)在坑道工程中有較明顯的揭露,多屬張扭性斷裂,破碎帶較寬大,斷層主要為破礦構造。
區(qū)內巖漿活動較為強烈,多為噴出巖,其次是淺成侵入巖。主要分布安山巖、黑云母花崗閃長巖體、石英閃長玢巖,侵入時代為印支—燕山期。由于區(qū)內巖漿活動延續(xù)時間長,導致礦區(qū)多期脈及小侵入體發(fā)育。
1.3.1 侵入巖
黑云母花崗閃長巖體:巖體主要分布在礦區(qū)西北部,多為順層脈狀侵入,局部有小巖枝呈北西向展布。巖石為似斑狀結構,斑晶為長石和黑云母,基質為隱晶質,屬印支期侵入巖。巖脈與圍巖接觸關系為順層侵入接觸。巖體底板圍巖為凝灰質砂巖,褐鐵礦化較強,局部見綠簾石化??兹甘亓严懂a出,礦化不均勻,礦化體厚度約為1.5 m。綜合分析認為巖漿巖與礦(化)體關系密切,提供成礦物質來源。
1.3.2 噴出巖
區(qū)內有多期性的小規(guī)?;鹕絿姲l(fā)與噴流作用,表現(xiàn)在礦區(qū)內及近外圍含礦地層中夾有多層火山熔巖(安山巖),安山巖局部厚度大、延長達數(shù)公里,分布于礦區(qū)含礦地層中。區(qū)內安山巖在礦區(qū)東部多被北東向斷層所切斷,形成不規(guī)則塊狀。安山巖主要成分為斜長石,呈半自形板狀,大小不一。在礦區(qū)西北部安山巖與圍巖接觸帶附近有鐵帽生成,另礦區(qū)Ⅱ、Ⅲ主礦帶分布在安山巖頂?shù)装甯浇?,礦體主要賦存于安山巖頂部及底部的火山碎屑巖中。礦體層位穩(wěn)定,局部地段厚大富集,說明成礦物質主要來源于火山碎屑巖及火山熔巖,成礦與火山作用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另礦體品位厚度與礦區(qū)火山噴發(fā)沉積旋回的時間和強度呈正相關關系,表明該區(qū)成礦明顯受火山噴發(fā)沉積機制的控制[3-4]。
礦區(qū)內巖漿活動較為強烈,以接觸交代變質作用為主,在巖漿巖附近形成矽卡巖、大理巖和角巖等變質巖。礦區(qū)圍巖蝕變強烈,主要蝕變類型有:矽卡巖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絹云母化、碳酸鹽化、硅化、褐鐵礦化等?,F(xiàn)將主要礦化及圍巖蝕變分述如下:
矽卡巖化:在坑道和鉆孔中較為普遍,主要分布在安山巖及大理巖附近。礦物成分有石榴子石、透輝石、長石、石英、綠泥石和綠簾石,局部含少量螢石,長石多被石榴子石及透輝石所交代。矽卡巖為主要賦礦巖性之一,黃銅礦呈團塊狀、浸染狀產出。
綠泥石化:呈鱗片狀集合體產出,淡綠色,多交代角閃石、黑云母。綠泥石化多與碳酸鹽化、矽卡巖化及黃鐵礦化共生,同礦化關系密切。
綠簾石化:細粒狀、團塊狀分布,黃褐綠色。多沿巖石節(jié)理裂隙產出,同綠泥石化等蝕變共生。
絹云母化:片狀,無色或淺綠色,團塊狀分布,交代斜長石,部分呈長石晶形假象。
碳酸鹽化:多生成方解石,呈脈狀或團塊狀產出。
硅化:他形粒狀,呈鑲嵌狀接觸,團塊狀、脈狀分布。原生礦物顆粒粒徑較大,呈分散狀,后期硅化變質礦物粒徑較小,呈團塊狀分布。
褐鐵礦化:多分布在安山巖和圍巖接觸帶以及銅礦化體附近,局部形成大面積鐵帽。
通過地質勘查,恰冬銅礦區(qū)由南向北分為Ⅰ、Ⅱ、Ⅲ和Ⅳ礦帶,其中Ⅱ、Ⅲ礦帶為礦區(qū)主要成礦帶。目前礦區(qū)共揭露32個礦體,其中主礦體為Ⅱ2-1、Ⅲ2-3和Ⅲ3-1,各主礦體特征如下:
Ⅱ2-1礦體:礦體位于三疊系中下統(tǒng)隆務河組上巖性段(T1-2lb)安山巖下盤,與安山巖距離在50~160 m之間。礦體形態(tài)簡單,呈層狀、似層狀產出,產狀與地層產狀基本一致,分支復合現(xiàn)象偶有出現(xiàn)。賦礦巖石為凝灰質砂巖、凝灰質板巖、大理巖互層巖石以及矽卡巖,礦體頂?shù)装迮c含礦巖石巖性基本一致,礦體與圍巖呈漸變過渡關系。礦體總體走向近東西向,傾向北西10°~北東10°,傾角30~69°。該礦體目前地表共有5個槽探工程控制,工程間距70~180 m,中深部有18個工程控制,工程控制礦體走向長530 m,控制最大傾向延深達480 m。礦體厚度0.58~17.84 m,平均厚度5.08 m,厚度變化系數(shù)93%,屬厚度較穩(wěn)定型礦體。礦體Cu品位0.09%~4.42%,平均品位0.91%,品位變化系數(shù)87%,屬有用組分分布較均勻型礦體(圖2)。
圖2 恰冬銅礦Ⅱ2-1、Ⅲ2-3礦體剖面示意圖Fig.2 Section diagram of Ⅱ2-1 and Ⅲ2-3 ore body of Qiadong copper mine
圖3 恰冬銅礦Ⅲ3-1礦體剖面示意圖Fig.3 Section diagram of Ⅲ3-1 ore body of Qiadong copper mine
Ⅲ2-3礦體:礦體位于三疊系中下統(tǒng)隆務河組上巖性段(T1-2lb)安山巖上盤,Ⅲ號礦帶中部,礦體距安山巖距離30~70 m,礦體形態(tài)較簡單,呈似層狀、透鏡狀產出,分支復合現(xiàn)象明顯。賦礦巖性為凝灰質砂巖與凝灰質板巖互層,礦體頂?shù)装迮c含礦巖石巖性一致,礦體與圍巖呈漸變過渡關系。礦體總體走向近東西向,傾向北西10°~北東10°,傾角43~75°。該礦體共有10個工程控制,工程控制礦體走向長 300 m,控制最大傾向延深達250 m。礦體厚度0.61~16.42 m,平均厚度4.0 m,厚度變化系數(shù)112%,屬厚度較穩(wěn)定型礦體。礦體Cu品位0.06~4.03%,平均品位0.83%,品位變化系數(shù)95%,屬有用組分分布較均勻型礦體(圖2)。
Ⅲ3-1礦體:礦體位于三疊系中下統(tǒng)隆務河組上巖性段(T1-2lb)安山巖上盤,Ⅲ號礦帶底部,礦體距安山巖距離為0~40 m,呈似層狀、透鏡狀產出,礦體形態(tài)較簡單,分支復合明顯,在0線和8線之間出現(xiàn)尖滅再現(xiàn)現(xiàn)象。賦礦巖性為凝灰質砂巖與凝灰質板巖互層,礦體頂、底板巖性與含礦巖石巖性基本一致,呈漸變過渡關系。局部地段礦體底板為安山巖,礦體與安山巖界線清晰可分。礦體總體走向近東西向,傾向北西10°~北東22°,傾角35~57°。該礦體共有10個工程控制,工程控制礦體走向長約300 m,控制最大傾向延深達300 m。礦體厚度0.77~12.99 m,平均厚度3.23 m,厚度變化系數(shù)107%,屬厚度較穩(wěn)定型礦體。礦體Cu品位0.22%~2.81%,平均品位0.88%,品位變化系數(shù)62%,屬有用組分分布較均勻型礦體(圖3)。
在地表及淺地表礦石多為氧化礦,含少量自然銅,主要有孔雀石、褐鐵礦。礦石結構有放射狀結構(孔雀石)、交代結構(褐鐵礦);礦石構造主要有皮殼狀、薄膜狀構造(孔雀石),疏松塊狀或土狀構造(褐鐵礦),樹枝狀、薄片狀構造(自然銅)。
深部礦石類型為硫化礦,主要有黃銅礦、黃鐵礦和磁黃鐵礦,少量斑銅礦。礦石結構為自形、他形粒狀結構;礦石構造為星點狀、團塊狀、脈狀、浸染狀,少量碎裂狀、角礫狀構造。
礦物組成:主要礦石礦物有黃銅礦、孔雀石、黃鐵礦、磁黃鐵礦;脈石礦物主要為長石、石英、方解石、石榴石及綠泥石等。
主要化學成分:礦石中有益組分主要為Cu元素,而其他元素質量分數(shù)均較低,達不到綜合利用的標準(表1)。
表1 恰冬銅礦礦石樣主要元素質量分數(shù)Tab.1 Main element content of Qiadong copper mine sample %
按礦石結構構造可分為稀疏-稠密浸染狀銅礦石、網脈狀銅礦石、條紋-條帶狀銅礦石、角礫狀銅礦石。
按有用礦物組合可分為:黃鐵礦-黃銅礦礦石、磁黃鐵礦-黃銅礦礦石。
礦區(qū)以原生帶為主,氧化帶主要分布在距地表0~40 m范圍內,厚約20~40 m。
基于礦床地質特征分析,銅礦體明顯受地層控制,根據(jù)已有地質資料,就地層、巖漿活動及沉積環(huán)境對恰冬銅礦成礦作用的影響進行初步分析。
1)地層因素:礦區(qū)礦體賦存于下-中三疊統(tǒng)隆務河組地層,主要含礦系為一套火山碎屑巖-陸源碎屑巖,礦體呈層狀、似層狀、透鏡狀分布,礦體產狀與地層產狀基本一致,主要礦體賦存于安山巖頂部及底部的火山碎屑巖中,說明成礦物質主要來源于火山碎屑巖及火山熔巖,成礦與火山作用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2)火山噴發(fā)因素:區(qū)內早-中三疊世巖漿活動較為強烈,由恰冬銅礦礦區(qū)地層可以看出,礦區(qū)的3個含礦帶分別代表了3次火山噴發(fā)沉積旋回,同時礦化與火山噴發(fā)的強度和時間長短呈正相關關系,即火山碎屑沉積物厚度越大,礦化越較為集中和富集,礦石品位越高,礦體厚度越大;反之礦化較弱,只形成礦化或小而薄的礦體。表明該區(qū)成礦明顯受火山噴發(fā)沉積機制的控制[5-6]。
3)沉積環(huán)境因素:恰冬銅礦礦區(qū)位于斷陷盆地邊緣,以浸染狀礦石為主,且礦石中條帶與圍巖巖石條帶一致,具有同生沉積的特點。礦區(qū)沉積環(huán)境以封閉的中深海還原環(huán)境為主。
綜上所述,礦床的形成與火山、巖漿活動有重要的關系,成礦物質來源主要為火山碎屑及火山熔巖。同時礦床的產出又嚴格受下-中三疊統(tǒng)隆務河組地層控制,具有明顯的沉積成因特點。因此該礦床應為火山沉積成因型銅礦床[7-9]。
礦化標志:地表礦化露頭巖石上顏色鮮艷的孔雀石分布較為普遍,是本礦區(qū)尋找銅礦最重要的直接找礦標志。
地層巖性標志:礦區(qū)內賦礦層位為三疊系下中統(tǒng)隆務河組上段(T1-2lb),賦礦巖性為凝灰質砂巖、凝灰質板巖互層,凝灰質砂巖、凝灰質板巖及大理巖互層,礦體主要集中在凝灰質砂巖中。并且主礦體均位于安山巖頂板和底板附近,對本區(qū)找礦也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蝕變標志:恰冬銅礦與矽卡巖化、綠泥(簾)石化、大理巖化、硅化等圍巖蝕變關系密切,以上蝕變類型是礦區(qū)重要的間接找礦標志。
恰冬銅礦床產于中生代早期弧后前陸盆地的邊緣,發(fā)育于下-中三疊統(tǒng)隆務河組上巖性段(T1-2lb),賦礦巖性為凝灰質砂巖和凝灰質板巖互層,本套地層是主要的找礦標志。礦區(qū)斷裂構造較為發(fā)育,均為北東向,破碎帶較寬,斷層主要為破礦構造。礦床的主要成因為火山沉積成因型銅礦床。孔雀石化、圍巖蝕變和隆務河組上段是該礦區(qū)重要的找礦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