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志柏
“語言是存在的家園”,是哲學家海德格爾的名言。對于這句哲學的、具有隱喻性質(zhì)的名言,我們的問題是:語言,何以成為存在的家園?
首先,人類用自己的語言創(chuàng)造了這個世界。當我們在《漢字王國》里看到“人”,看到“大”“人”之上一橫所代表的“天”,以及這個“天”字既表達出人對蒼天的崇拜又表示著人在萬物中的至高位置的時候,我們便會理解,人用自己特有的語言創(chuàng)造了天地,創(chuàng)造了萬物,然后分門別類,為這個茫無際涯、混沌一片的世界建立了秩序。這種秩序帶給人的是清晰的邊界意識,是堅固的安全感,使人類得以在語言能夠抵達的領(lǐng)地里建筑了“存在的家園”。而之后的“語言的演變”則不過是使“家”的領(lǐng)地更遼闊,“家”的建筑更牢固,“家”中的設(shè)施更完備而已。
其次,我們可以從人類的所造之物,從高樓、從電腦、從手機這些有形之物中得到印證。人類的這些構(gòu)成“家”的存在之物,都是從先以語言構(gòu)造出無形之物開始的。人類正是以語言構(gòu)建了自身“存在的家園”,并在無邊無際的未知里不斷地拓展家園的領(lǐng)地。人的有限性,使人類的家園終究只能是浩渺宇宙中的一部分。
[美]塞繆爾·早川 柳之元 譯
塞繆爾·早川(Samuel HayaKawa,1906—1992),日裔美籍語言學家、心理學家、作家、政治家;舊金山國立大學英語教授,1968 年任代理校長。
我們都知道而且也應(yīng)該知道,符號與它們所代表的東西并不一定有連帶關(guān)系??墒鞘聦崊s并非如此。在我們大多數(shù)人的思想里,或多或少都會存在對某些事物隨意作出評價這一習慣。這一點往往得怪社會不好。因為在有些問題上,多數(shù)社會都是有系統(tǒng)地鼓勵人們,養(yǎng)成把符號與它們所代表的事物混為一談的習慣?!诂F(xiàn)代社會里,許多人受環(huán)境影響可以不吃飯卻不能不穿漂亮衣服,以表示自己闊氣。最奇怪的是,我們一穿上漂亮衣服也就真的覺得自己闊氣起來了。在某種意義上,我們都·和那些為了要得榮譽獎而考試作弊想得高分的學生一樣,覺得符號比它們所代表的事物要重要得多。
【解字詞】此句是對“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tǒng)”的延伸,是語言的本質(zhì)特征,也是全文立論的根基。
【釋語段】這里事例的列舉,就邏輯而言,是一種歸納法。要想使“養(yǎng)成把符號與它們所代表的事物混為一談的習慣”成為可靠的判斷,完全歸納不可能,那么所舉的例子就應(yīng)該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解字詞】請注意這個“都”,你會發(fā)現(xiàn),雖然本句中的“學生”似乎是個例子,但主語是“我們”,所以這是一個總結(jié)性的句子。
這種把符號和它們所代表的事物混為一談的習慣,無論是個人的還是社會的,都會在各種不同的文化階層上造成相當嚴重的后果,從而成為一個永久性的人類問題。自從近代各種溝通知識的工具日益發(fā)達以來,分不清言辭與現(xiàn)實這一問題也已變得格外突出。
由于收音機、電視、電腦、郵政制度等種種媒介,隨時隨地都有人和我們說話:教師、牧師、推銷員、網(wǎng)友、報紙、政府機關(guān)、有聲電影……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環(huán)境,是由許多前所未有的語義影響所形成,并且大部分也是由它們創(chuàng)造的。四處做廣告的公關(guān)專家則是通過重新塑造語義環(huán)境使其對客戶有利來獲取高薪的高級工匠。我們所處的是一個非常興奮卻也充滿危險的環(huán)境!
【釋語段】本段中有些文字與上一段是重復的,出現(xiàn)重要的不同的文字是“后果”與“問題”,如果要求概括段意,這應(yīng)是我們?nèi)胧值牡胤健?/p>
【釋語段】這是本段的中心句,其中的“危險”一詞尤其值得重視。“危險”意指各種言論都在有意識地甚至是強迫我們“把符號和它們所代表的事物混為一談”。
因此,現(xiàn)代社會里的公民所需要的并不僅僅是“常識”。他們必須對一般符號(尤其是言辭)的能力和限度有一個科學化的理解,才能不至于被他們身邊復雜的語義環(huán)境完全沖昏頭腦。關(guān)于符號的原則,首要的一條就是:符號并不就是其所代表的事物;地圖并不就是其所代表的地區(qū);言辭并不就是事實。
【釋語段】本段提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怎樣才避免“把符號和它們所代表的事物混為一談”呢?答案是:對一般符號(尤其是言辭)的能力和限度有一個科學化的理解。注意“首要”一詞,這表明懂得“言辭并不就是事實”,只是解決問題的一種辦法而已。要想知道所有辦法?讀整本書吧!
【解字詞】這是對“第一個世界的描述,怎樣概括或命名這個世界呢?別急,往下看。
某種意義上,我們都是生活在兩個世界里。第一個世界是環(huán)繞我們身邊、由我們自己直接認識的事物組成的。這個世界非常小,因為它只包括我們真正親身看到、接觸到、聽到的一連串事物——那些不斷在我們的感官面前流過的事物。就這個親身經(jīng)歷的世界而論,非洲、南美洲、歐洲、溫哥華、紐約或洛杉磯這些地方,除非我們親自去過,都是虛無縹緲之鄉(xiāng);邁克爾·杰克遜、披頭士、約翰、庫切、多麗絲·萊辛這些知名藝人和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除非我們親自見過,也都不過是一些人名而已。我們只要審查一下自己有多少直接得到的知識,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知道得實在非常少。
我們多半的知識都是從親朋好友、學校、報紙、書本、談話、演講和收音機、電視、電影、電腦等,經(jīng)過語言這一媒介而得到的。例如,我們的歷史知識全都是從語言得來的。我們知道從前曾經(jīng)有一個滑鐵盧戰(zhàn)役,因為我們的書本上有過這樣的記載,或是聽到別人說,此外就沒有別的證據(jù)。
【釋語段】這應(yīng)該是對“第二個世界”的描述,怎樣概括或命名這個世界呢?還是別急,往下看!
我們把這個通過言辭學到的世界叫做言辭世界,把我們直接知道的或是能由個人經(jīng)驗而直接知道的世界叫做“外向世界”。就像別的動物一樣,人一生下來就與外向世界接觸,可是一到有了理性以后,他就和別的動物不同,開始接受報告、報告的報告、報告的報告的報告……同時他也接受由報告得來的推論、由別的推論得來的推論……每個幾歲大的孩子,一旦上了學校,認識了幾個朋友,看過一些電視玩過一些電腦后,就會在道德、地理、歷史、自然、人物、游戲等各個方面積累起相當數(shù)量的間接知識——這些知識加起來就是他的言辭世界。
【解字詞】看,作者給這兩個世界命名了!表達是要傳播自己的看法,讓他人甚至是請求他人理解乃至接受自己的觀點。對人的渾成的世界進行分類并命名,使所要談?wù)摰膯栴}一下子清晰起來。寫作要使人明白。
這一言辭世界與外向世界之間的關(guān)系,就像地圖與它假定代表的地域之間的關(guān)系一樣。一個孩子逐漸長大成人,倘若他腦子里的言辭世界和他在日益增多的經(jīng)驗中所接觸到的外向世界相差并不太多,到了成人后,他就不會有太大的危險,因為他的言辭世界早已告訴了他,對什么可以多期望些,對什么只能少期望些。他對自己的生活已經(jīng)有了準備。
【釋語段】本段以“地圖與它假定代表的地域之間的關(guān)系”來類比人的“言辭世界與外向世界之間的關(guān)系”。注意地圖的功用,我們就能注意到:這里的“外向世界”是特指人“將要”接觸的“外向世界”,而不是其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知曉了的“外向世界”。
在我們因為腦子里存有了錯誤的地圖而作出的那些愚蠢可笑的事情中,有些幾乎普通到大家都已不覺得奇怪。有些人出門時在袋子里放一只兔爪,以防意外;有些人不肯睡在旅館里的第13 層樓上;有些人把他們所用的牙膏換一種牌子,希望能夠就此擁有一副更白的牙齒……這些人都是在一個與外向世界極少符合甚或完全不能符合的言辭世界里生活著的人。
【解字詞】為什么不覺得奇怪?一是身邊這樣的人太多,習以為常;二是我們自己身上也多少有這樣的影子。
事實上,一張地圖若是不能正確地表現(xiàn)出各個地點間相互的關(guān)系或是一片區(qū)域內(nèi)的概況,那么無論它多么好看,對旅行的人都是毫無用處。譬如說,我們畫了一張湖泊圖,為了讓它變得更好看一些,竟在湖的輪廓上畫了一個大缺口,這張地圖就完全沒有價值了……
同樣道理,我們可以借助想象的或錯誤的報告、從正確報告得來的錯誤推論或是一些漂亮的辭藻,隨意用語言創(chuàng)造與外在世界毫無關(guān)系的“地圖”。除非有人把這種“地圖”錯認為代表真正的地域,它們也是不會產(chǎn)生什么害處的。
【釋語段】以上兩段,似乎游離于文章主旨之外,但我們只要想到地圖并不是好玩,人也不可能不長大,就會想到這文字之外也許別有深意。拿地圖當玩具的,是不去旅行的人;“隨意用語言創(chuàng)造與外在世界毫無關(guān)系的‘地圖’”,如果不是去欺騙別人,那一定是拒絕長大。這里暗示了“養(yǎng)成把符號和它們所代表的事物混為一談的習慣”的主觀原因。
我們每個人都承襲了許多無用的知識、錯誤的印象和謬見(那些都是我們從前認為是正確的地圖),因此我們所學到的總有一部分是必須拋棄的。但是我們由自己文化中承襲到的遺產(chǎn)——也就是我們?nèi)后w收集到的科學和人文方面的知識——之所以被人重視,主要是因為我們相信它們供給了我們一些真正能夠代表經(jīng)驗的正確地圖。
【釋語段】如何判斷那些環(huán)境以及他人所塑造的“言辭世界”的正確與錯誤呢?這是可以引起深思的問題。比如群體對語言的敬畏,每一個人對語言的敬畏,對言辭世界與外向世界的關(guān)系的深刻體認,基于此,對言辭世界的不斷修正,所謂三省吾身是也。
(選自《語言學的邀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7月第1版,有刪節(jié))
1.下列關(guān)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分析是寫作議論文的重要手段,人的世界是一個完整的世界,作者把這個完整的世界分析成“外向世界”和“言辭世界”后,問題就變得清晰易懂了。
B.列舉了大量的事實來支撐自己的論斷,一方面作者的論斷都建立這些事實的基礎(chǔ)上,另一方面這些事實也使文章淺顯易懂,增加了文章的說服力。
C.作者把地圖比喻成人的“言辭世界”,把“假定代表的地域之間的關(guān)系”比喻為人的“外向世界”,形象地證明了人的“言辭世界”的重要性。
D.“言辭世界”與“外向世界”的命名,也叫下定義。由于這個定義建立在列舉的大量事例之后,因而并不顯得抽象。
2.大多數(shù)人養(yǎng)成把符號與它們所代表的事物混為一談的習慣,其中的原因有哪些?請簡要概括。
【考點鏈接】論述類文本,分析綜合能力,能力層級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