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瓊芳
【摘要】?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影響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對中華民族的精神內(nèi)核起著重要的引導(dǎo)作用。語文出版社的《<論語>選讀》作為選讀教材進(jìn)入學(xué)生的視界,對學(xué)生的綜合能力提升大有裨益。但教材在釋義方面存在個別值得推敲的地方,本文主要推敲三則:“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傷人乎?不問馬?!薄拔崤c女,弗如也?!毕=璐四軌蚋玫乩斫馕谋局x。
【關(guān)鍵詞】?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傷人乎?不問馬 吾與女,弗如也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 ?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18-037-01
《論語》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經(jīng)典,是研究孔子思想和早期儒家學(xué)問的最可靠而直接的史料,它的影響是獨一無二的。清朝文學(xué)家趙翼有言:“語者,圣人之語言;論者,諸儒之討論也。”“論”指論纂、編纂,《論語》即經(jīng)過整理編纂的言論,由其弟子以及再傳弟子編輯。選入高中教材的《<論語>選讀》是文化論著類研讀系列之一,旨在培養(yǎng)學(xué)生正確解讀和批判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能力。但由于《論語》其獨特的性質(zhì)與地位,如語錄體,弟子口耳相傳的記載難免會有偏差,古文斷句等等,學(xué)生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方面會存在一定的難度。本文就教學(xué)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三點疑惑加以分析,推之敲之,愿得真義。
一、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論語》季氏第十六中“季氏將伐顓臾”一課在教學(xué)過程中除去要理解的文言字詞以外,“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在斷句和釋義方面均較難理解。教材上給出的翻譯是:君子疾恨那種不直說想要做什么卻一定另編托辭的做法?!墩撜Z注疏》上有此釋義,何晏注:“孔子曰:‘求!君子疾夫,孔曰:‘疾如女之言。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自唬骸崞湄澙f,而更作他辭,是所疾也?!毙蠒m疏:“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者,孔子見冉有言將伐顓臾之意,故又呼冉有名而責(zé)之,如汝之言,君子所憎疾。夫以舍其探利之說,而更作他辭,是所疾也?!薄墩撜Z正義》(清朝劉寶楠)中也采用了何晏的這個說法。
據(jù)大家之意,私認(rèn)為本句可以這樣理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岸弊智懊嫔晕⑼nD,可以不斷。語言學(xué)大師王力在《古代漢語》中也注解了這句:疾,痛恨。夫,代詞,那種。舍,舍棄,撇開??勺g為:“想這樣,卻撇開不談”,“君子”為主語,“疾”是謂語,后面是賓語“夫”復(fù)指“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的做法。眾所周知,文言翻譯講究“信、達(dá)、雅”,教材注解中并沒有逐字的解釋。在大部分人看來這似乎是無關(guān)緊要的點,但孔子是語言大師,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有些不起眼的知識點或許就是理解文章內(nèi)容與主題思想的關(guān)鍵。
二、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贝司涑鲎浴墩撜Z·鄉(xiāng)黨》,選自教材《<論語>選讀》之“仁者愛人”。教材中的原句即是如此,翻譯為:“馬棚失火了??鬃訌某⒒貋恚f:‘傷人了嗎?不問馬。”借此體現(xiàn)孔子重人不重財?shù)娜收哂^念。筆者查過眾多資料,對此解釋有以下幾種:
1.贊同“問人不問馬”。有清人考證“夫子仕魯為大夫,得有馬乘,故鄭(玄)以退朝為自朝來歸,明此廄為夫子家?guī)??!币鉃榉蜃邮亲约旱鸟R車去上朝的,馬廄里已經(jīng)沒有馬了,自然不用問。二則,有考證《周禮》得馬廄是國家的,“國馬有圉人、皂人、趣馬、馭馬、仆夫、校人主之,是以不問也。魯廄大火,孔子非退朝始聞,蓋退朝而始至火所。時為司寇,非無事而空問也。故問傷人者,司寇之火政。不問馬者,圉師輩之執(zhí)掌也?!币鉃轳R廄是國家的,“問人”是夫子當(dāng)司寇的職責(zé),而“問馬”則是圄人或仆夫的職責(zé)。馬不歸孔子管,于是“不問馬”。
2.“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通‘否)。問馬。”斷句不同,意義不同:馬房起火了,孔子退朝回家,問:“傷了人嗎?”(回答說:)“沒有?!苯又儐栺R的情況。此處孔子不僅關(guān)心了人也關(guān)心了馬,“先人后馬”,符合圣人的形象。如果孔子只關(guān)心人的傷亡,對馬的傷亡不聞不問,如此孔子就可能一個十足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者?!啊畟撕??否。問馬。言先問人,后問馬也。夫此乃人之常情,何足紀(jì)述?本以不問馬惟問人,弟子慕圣人推心,足以垂范?!?/p>
3.在古文中,“不”與“后”可以通用?!皻q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保ā墩撜Z·子罕第九》)“后”通“不”,譯為:天冷了,才知道松柏是不凋謝的。這里的解釋就是“傷人乎?后問馬”,先人后馬,人馬皆關(guān)心,符合孔子圣人形象。
筆者認(rèn)為,第一種解釋側(cè)重于考證,文學(xué)審美需要考證但是不應(yīng)該只有考證;第二種觀點側(cè)重的是斷句,但“不”斷開并不符合古代的語法,古漢語里一般沒有在疑問語氣詞后再加一個“不”的疑問句,也沒有用“不”作為單詞句表示否定的情況;第三種觀點是特例,鮮有代表性。私以為孔子的“仁”是推及萬物的,他不僅愛人,也愛物,“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就是一個例子。據(jù)此筆者認(rèn)為可以這樣斷: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即“否”)?問馬。(譯文:馬房燒了,孔子退朝回來,問道:傷了人嗎?接著詢問馬的情況。)孔子不僅關(guān)心人,也關(guān)心馬,但有次序:先人后馬。先秦經(jīng)典歷史悠久,因其久遠(yuǎn),其語法與現(xiàn)代漢語語法有很大不同,在教學(xué)時,首先要攻克語言關(guān),尤其句讀,這對準(zhǔn)確掌握文意是至關(guān)重要的。
三、吾與女,弗如也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弊釉唬骸案ト缫?吾與女,弗如也。”語文版的教材中特意點出了最后一個“與”譯為“贊同”,這句的翻譯也就是:不如他;我同意你的看法,是不如他。筆者認(rèn)為這樣的翻譯不太妥當(dāng),孔子問自貢你和顏回哪個更厲害,子貢自嘆不如顏回,并且說出了具體的理由。既如此,孔子便覺認(rèn)為“弗如也”,后面的標(biāo)點是分號,接著出現(xiàn)“吾與女,弗如也?!鼻懊嬉呀?jīng)說過,這里的“與”解釋成連詞的“和”“跟”更為恰當(dāng),譯為:不如他;我和你啊都不如他。這樣的解釋一可以體現(xiàn)孔子平等待人的情懷,孔子常拿自己與弟子同列來說明同具某種修養(yǎng)或不足;二也體現(xiàn)了其善于勵志的教育家素質(zhì),孔子對子貢說的話,意在安慰子貢,并勉勵他繼續(xù)深造。
[ 參? 考? 文? 獻(xiàn) ]
[1]語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編《論語》選讀[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7.
[2]王榮生《論語》選讀教學(xué)設(shè)計[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3]朱熹.論語集注[M].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朱熹.朱子語類[M].朱子全書(第1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邢昺.論語注疏[M].四庫全書(第19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楊伯峻.論語注譯[M].北京:中華書局,2009.
[7]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5.
[8]劉寶楠.論語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