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功毅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文件精神我從心底贊成。隨著人民群眾生活不斷改善,走向富足,下一代的勞動教育很容易被忽視和弱化,而這對孩子自身成長,對于家庭、對社會、對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都是深深的憂患。
從城市的社會生活層面看,下一代勞動教育被忽視和弱化,始于20世紀80年代。在開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以及恢復高考的背景下, “80后”一落地就成了家庭的中心,受到“四二一”式(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四位老人,爸爸媽媽,都圍著一個孩子轉)的呵護。大人們盡其所能滿足孩子的各種需要,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沒有多少家庭舍得讓孩子在家在外勞動。從小家長們給孩子報各種特長班、輔導班,很少想辦法培養(yǎng)孩子的勞動情感和技能。擇校、升學的競爭逐漸升溫,最管用的砝碼就是考試成績,學校也一門心思去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勞動教育往往提不上日程。勞動是人的社會化不可或缺和最基礎性的東西。比如生活自理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尊重勞動、感恩父母的情感,不懼困難能吃苦精神,應對挫折的韌性,團結互助、責任擔當意識等,缺了勞動教育和勞動實踐就不可能生成,而沒有這些良好的情感、意志、能力和思想品質又何談核心素養(yǎng)?我接觸過許多“80后”孩子的家長,有企業(yè)家、公務員、大學老師、媒體人等等。他們自己很成功、很優(yōu)秀。孩子也很聰明,學習都很棒,大都考上了國內外名校,讓旁人羨慕不已。但是往深里聊自己孩子,有隱憂和苦惱的不占少數(shù)。他們抱怨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太弱,不能吃苦,太過自我,不懂感恩,心理脆弱,后悔自己在孩子小時候慣壞了他們。這些孩子成長的煩惱也超出尋常,他們進入社會以后,適應期較長。他們智商雖高,但缺少勞動教育養(yǎng)成的重要品格、能力,他們在職場上的競爭力受到阻礙,個人發(fā)展事業(yè)上升并不是特別順利。
20世紀90年代以后,農(nóng)村孩子的勞動教育也開始弱化了。過去農(nóng)村孩子早早就生活自理,大一點還要幫助父母做家務、干農(nóng)活,成長經(jīng)歷中不缺勞動。但現(xiàn)在,很多農(nóng)村孩子也被家長們“富養(yǎng)”。家長們不讓孩子動手干活,重點保護他們讀書學習。學校也減少甚至不再安排學生搞勞動教育。
改革開放后,我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迅速,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從溫飽跨入小康。然而,在告別貧窮落后轉入舒適安逸的過程中,同時也滋生出新的危機和憂患。歷史經(jīng)驗和辯證法告訴我們,一個人,一個家族,一個國家或民族,創(chuàng)業(yè)不易,守成更不易。伴隨富足安逸生活而來的一個深重的憂患,就是后代奮斗動力的減弱,安于現(xiàn)狀、貪圖享樂。而勞動教育的弱化和缺失不過是這種危機開始萌生的某種信號和典型特征。對此沒有警覺,沒有遠見卓識的應對措施,由盛而衰只是遲早的事情。中國有句老話,叫“富不過三代”,總結的是富裕家庭或家族由于后代置身福中,不思進取,結果一代不如一代,家族最終走向衰落的規(guī)律。這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也是同理。
國家走向興旺發(fā)達,人民走向富裕,如何讓下一代接力時不掉棒,真正有擔當,是教育的重要職責。從教育實踐看,下一代的勞動教育需要家庭、學校、政府、社會形成共識和合力。中央有關勞動教育的文件出臺,將會推動各級政府和學校真正從思想上重視勞動教育,結合實際拿出更多的有效措施和辦法。家庭勞動教育與學校勞動教育的結合,是勞動教育取得成效的關鍵。勞動教育,家庭是最重要的起點和支點,要在全社會營造氛圍,引導家長重視孩子的勞動教育,家庭教育特別是勞動教育的科學理念、知識與方法需要得到大力普及。家長與學校要有共同的意愿與方向開展勞動教育,學校應當擔起主導責任,把勞動教育納入學校整體教育規(guī)劃,設計家?;ビ蟹止ぃ嗷ヅ浜系膭趧咏逃n程、活動等,協(xié)調統(tǒng)籌實施。
(作者系《教育家》雜志社副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