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雨萱
河南省漯河市15歲少女小娟在烤肉店打工時,疑遭該店33歲主管李某某性侵,不堪騷擾跳河自殺后被救;
女孩李星星自稱從14歲起被“養(yǎng)父”鮑某明長期控制在山東省煙臺市某公寓里,遭多次性侵,三年后選擇報警;
四川省綿陽市東辰國際學校初中部副校長吳建峰被多名畢業(yè)生在網(wǎng)絡公開舉報,稱其猥褻、性騷擾女生;
甘肅省慶陽市女中學生被老師猥褻,后患上抑郁癥和創(chuàng)傷性應激障礙,多次自殺未遂后跳樓身亡;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欽州市10歲女童外出幫家人售賣百香果,在回家的路上被殘忍奸殺;
……
近日,性侵未成年案件頻繁被曝出,引發(fā)社會廣泛關注。無論是最新案例還是陳年舊案,都很可能只是這場強者對弱者單方面摧殘的冰山一角,但也足以讓旁人窺見其中的血腥與殘酷。
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是一個全球性的社會問題,很多國家紛紛采取措施,防范此類案件發(fā)生或懲處犯罪者。
美國:重罪重刑,謹防再犯
美國各州對性侵未成年人案件的量刑并不相同,但大都將其視為重罪,處罰力度較大。多個州法律規(guī)定,只要與14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發(fā)生性關系,無論受害者是否自愿,一律按強奸罪處理。有五個州允許對性侵幼童者判處死刑。
性侵未成年行為具有成癮性。根據(jù)美國司法部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性侵案犯在釋放后3年內的再犯率是其他類型案犯的4倍。
為避免罪犯出獄后再次危害未成年人安全,美國國會在1996年通過《梅根法案》,要求性侵兒童的罪犯出獄后,不得居住在幼兒園至高中校園半英里內;無論罪犯遷居到美國任何地方,都要到當?shù)鼐炀肿詡浒?美國大部分州都設有公布性犯罪案件資料的網(wǎng)站,公開罪犯的照片和個人信息以供人們讀取。
2004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梅根法案》的修正案,要求性侵兒童的罪犯在假釋期間須佩戴手腕警告標志和電子追蹤器;若一個罪犯曾犯案兩次以上,出獄后還須每3個月前往警局接受一次問詢;如胡須、發(fā)型等體貌特征有所改變,也必須及時向警方報告。
目前各州的“梅根法”規(guī)定不盡相同,有寬有嚴。在路易斯安那州,有專門的私人公司會通過電子郵件隨時警告用戶最近有刑滿釋放的性罪犯搬到當?shù)鼐幼 T谌A盛頓州,如果一名性罪犯搬遷新居,警察會挨家挨戶打電話通知鄰居罪犯的姓名和住址。在俄勒岡州,性罪犯被要求在窗戶上張貼醒目的記號,向鄰居公布自己的犯罪身份。
2005年,佛羅里達州通過《杰西卡法案》,法案規(guī)定性侵14歲以下未成年人,最低刑期為25年,最高無期或死刑。不得假釋,不得擔保。前科犯必須終身佩戴 GPS 監(jiān)控裝置,每6個月回警局報告一次,并且禁止接近學校600米以內。目前,已有近50個州通過了各自版本的《杰西卡法案》。
除此之外,美國與性侵兒童相關的法案還有《雅各·威特靈法》《安珀·海格曼法》《吉米·萊西法》《亞當·沃爾什法》等。不僅如此,美國還開發(fā)了專門的手機軟件,向全美范圍內的用戶提供性犯罪者的居住和工作地址等信息。
英國:高度監(jiān)控,重視網(wǎng)絡犯罪
英國針對性侵兒童問題進行立法,可追溯到20世紀中葉的《性犯罪法》和《猥褻少年兒童法》。
2002年,英國建立了“揭露與阻擋服務”檔案系統(tǒng),將原先分別掌握在各地警方手中的犯罪記錄全國聯(lián)網(wǎng),與孩子成長有關的企業(yè)在聘用新人時可查詢其是否存在犯罪記錄。
2003年,英國出臺了《性犯罪法令》,將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全部納入保護主體,性罪犯最高可處以終身監(jiān)禁的處罰。此外,法令還對性罪犯實施嚴格監(jiān)控:性侵未成年人的刑滿釋放人員,無論境況是否改變,每年必須向當?shù)鼐靾蟾?若其出獄后3年內更換姓名或地址,必須提前14天向警察報告;外出7天及以上,必須主動匯報行蹤;提供其國家保險號碼。罪犯如不報告則視為犯罪,將面臨最高5年的有期徒刑。在特定情況下,法院還可禁止性侵16歲以下未成年人的罪犯出國旅行或與未成年人在網(wǎng)絡上聊天。
2011年,早已出臺的“性侵兒童者信息披露計劃”在英格蘭和威爾士得到全面貫徹執(zhí)行。警察局、各級地方政府、兒童保護組織、教育機構等可共享罪犯的個人信息、職業(yè)、家庭住址等,防患于未然。父母或監(jiān)護人也有權向警方了解,有對兒童性犯罪案底的人是否會接觸到自己的孩子,警方視情況決定是否提供相關信息。
近年來,英國針對兒童的網(wǎng)絡性犯罪頻發(fā),引發(fā)社會廣泛關注。為此,英國設立了相關法律:成人在網(wǎng)上給未成年人展示裸照;通過網(wǎng)絡或者其他途徑與兒童交朋友后,有了侵犯兒童的意圖而與兒童見面或者意圖見面,都構成性犯罪,最高可以判處10年監(jiān)禁。不少學校都會對學生、家長提供網(wǎng)絡性侵害的相關介紹和提醒。
德國:注重防范,普及性教育
德國法律對于性侵兒童的定義極為嚴厲,不僅指成人與兒童身體私密部位發(fā)生直接接觸,非身體接觸的行為同樣屬于兒童性侵范疇,如向孩子裸露性器官,展示或者與其一起觀看黃書、黃片,拍攝和傳播兒童黃片等。
法律規(guī)定,14歲以上的成年人或青少年,對未滿14歲的未成年人有上述行為,無論受害者是否自愿均屬于性侵,要受到刑法制裁。情節(jié)嚴重的將被判處10年以上監(jiān)禁。值得一說的是,德國允許性犯罪者自愿選擇是否接受“化學閹割”(即通過注射雌性激素或抗抑郁藥物,降低性沖動)作為減刑假釋的條件。
相比較制裁罪犯,德國更加注重防范兒童遭性侵。主要可分為三個方面:政府和民間組織發(fā)起的大規(guī)模宣傳活動、幼兒園與學校的啟蒙教育和家長對幼童的教育。
德國聯(lián)邦刑事警察局曾攜手州級警方和民間受害人協(xié)會,發(fā)起預防兒童性侵的大型宣傳活動,鼓勵公眾學習預防兒童遭性侵的常識,共同保護未成年人;開設多個預防兒童遭性侵的網(wǎng)站;設立專門對付網(wǎng)絡色情的“網(wǎng)絡警察”,在網(wǎng)上巡邏監(jiān)視,為罪犯定罪提供證據(jù)。德國的孩子一般3歲就會接受“防止性侵犯”教育。幼兒園會通過講故事、做游戲、請兒科醫(yī)生講解等方式,向孩子介紹身體的哪些部分屬于私處,大人摸不得等內容。德國書店里有許多針對兒童的性教育畫冊,讓不識字的孩子知道別人接觸自己身體的哪些部位是必須拒絕的。畫冊里還有練習題,設置了不同場景,要求家長帶著孩子一起閱讀,并討論遇到類似問題該怎么辦。
韓國:電子腳鐐和化學閹割
據(jù)韓國官方統(tǒng)計,2011年,性侵未成年人的罪犯再次犯案的比率為5.9%,到2015年這一比率上升至10.2%。
2008年,韓國開始實行電子腳鐐制度,性犯罪慣犯及對未滿13歲未成年人實施性犯罪者等出獄后要戴上電子腳鐐,且至少佩戴5年。腳鐐內有GPS定位系統(tǒng)。韓國法務部在首爾市和大田市設立了管制中心,24小時監(jiān)視這些人員的行蹤;全國56個保護觀察所的工作人員也會對每個戴電子腳鐐的人進行監(jiān)督。如罪犯接近學校等敏感場所,腳鐐便會震動,并向警局發(fā)出警告。如擅自拆除、毀壞腳鐐,或不接警方電話,則會被再次逮捕或罰款。
2009年,韓國國會通過“化學閹割法案”,對性侵16歲以下未成年人的罪犯處以化學閹割,持續(xù)時間不超過15年,這是亞洲國家首次引入這一懲治手段。2013年,韓國首次對性犯罪者實施“化學閹割”,一名被控性侵5名女童的罪犯被判處15年有期徒刑、化學閹割3年、出獄后佩戴電子腳銬20年。
2019年,韓國通過“趙斗順法”法案,規(guī)定曾對未成年人實施性犯罪并具有再犯危險的罪犯出獄后,將有專人進行一對一24小時監(jiān)視觀察,為期至少半年。
國際在治理性侵犯未成年人的相關案件時,主要措施有以下幾點:一是完善法律法規(guī),嚴厲制裁,不讓一些犯罪者鉆年齡或法律程序等方面的空子;二是舉全社會之力,對性侵者進行聯(lián)合懲戒,在犯罪者出獄后對其就業(yè)、行蹤等嚴格監(jiān)督;三是注意預防,社會各界都要重視未成年人性教育,預防未成年人遭性侵。除此之外,我們也應注意,如果悲劇已經(jīng)發(fā)生,對受害者心理健康層面的救助同樣重要。
作家林奕含在其以自身經(jīng)歷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里講述了被性侵女孩的痛苦心聲:“我原諒他,因為這樣我才可以活下去。你們不能原諒他,因為這樣其他的女孩才可以活下去。”
我們都是蕓蕓眾生,力量或許很渺小,但面對性侵未成年人案件時,我們的關注、銘記、聲討和追責卻可以產(chǎn)生巨大的能量,推動社會和法律對性侵未成年人案件的重視,盡可能地防范此類案件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