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開啟
摘 要: 工會工人文化宮是工人文化的家園和堅實大地,是搏動著原始生命、洋溢著生活氣息的風景。在多年積累與發(fā)展的基礎上,一直處于邊緣的工人文化活動正發(fā)生著遷動,重歸它在文化譜系中應有的位置。基層工人文化建設新突破已成為本世紀初的一大文化景觀。
關鍵詞: 工會工人文化宮;文化家園
【中圖分類號】G247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4-3733(2020)05-0273-01
各級工會舉辦的工人文化宮是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是工會組織維護職工精神文化權益的重要載體,是職工群眾學習知識、培養(yǎng)才干、進行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加強和規(guī)范工人文化宮管理工作,必須努力推動當地政府把工人文化宮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工人文化宮充分履行公益性服務的職能,切實做到工人文化宮里有工人,工人文化宮里有文化,使工人文化宮真正成為職工的學校和樂園。
1 工人文化宮要推動納入當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貫徹落實 《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推動當地政府將工人文化宮建設納入當地國民經濟與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城鄉(xiāng)建設規(guī)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推動當地政府將工人文化宮建設、維修、管理資金納入同級政府投資項目基本建設計劃和財政預算。針對工人文化宮功能、特點,積極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制定公共文化服務目錄,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品牌建設,打造具有鮮明特色和社會影響力的服務項目。與當地公共文化機構互聯互通,參與區(qū)域文化共建共享。
工人文化宮在時代的呼喚中脫穎而出,走上前臺,成為中國兩個文明建設的主要組成部分。在當代中國,發(fā)展先進文化,就是發(fā)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由此開辟了有關文化價值和功能的新的闡釋空間。而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也趨于共識,重視指數明顯上升。全國總工會曾提出基層工人文化宮建設是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是推動先進生產力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實現工人群眾根本利益的重要條件,基層文化建設要著眼于不斷發(fā)展的實際與時俱進。
2 工人文化宮在提高群眾文化層次和政治素質的作用不可忽視
科教興國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可持續(xù)發(fā)展是我國的一項重大戰(zhàn)略。一個國家的持續(xù)發(fā)展和競爭力,取決于民智的開發(fā)和人文的開發(fā)。用科學文化知識武裝工人群眾、推動社會發(fā)展,工會工人文化宮工作者當仁不讓,也就不可能在這兩個戰(zhàn)略的實施中“缺席”,工會工人文化宮工作者也越發(fā)清楚的認識到,科教興國,工會工人文化宮工作責無旁貸。工會工人文化宮,這些年來實際上是對成人進行后續(xù)教育的大學校和工人和退休職工文化娛樂和學習的主要場地。可持續(xù)發(fā)展是經濟、社會、資源和環(huán)境的協調發(fā)展,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構建起與當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價值體系、知識體系、生活方式,使經濟的發(fā)展植根于經濟文化一體化發(fā)展的深厚基礎上,其中心環(huán)節(jié)是提高人的素質,離開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是不可思議的。
工會工人文化宮工作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先進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和重點工作。近幾年,各級政府都程度不同的加大了對文化建設的投入。工會行政部門和基層工會單位堅持“二為”方針,每年都組織專業(yè)人員編排思想進步、宣傳科學、內容健康、寓教于樂、群眾喜歡的文藝節(jié)目,深受廣大工人群眾的好評。文化下鄉(xiāng)一是送戲下鄉(xiāng),二是培養(yǎng)基層文化骨干,三是在基層吸收藝術上的營養(yǎng)。這些年堅持下來,已經產生了明顯的效果。在“文化下基層”的過程中培養(yǎng)“鄉(xiāng)基層文化”,不只是“送文化”,而且要“種文化”,改變文化下基層單向傳播的模式,努力形成基層文化的再造機制。工會單位每年都走出去,下基層,深入到廠礦基層輔導,培訓基層文藝骨干,指導演出技巧,為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注入了活力。不僅拓寬了文化陣地,更重要的是通過各種文化活動,使基層的廣大工人群眾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開闊了視野,提高了文化層次和政治素質,培養(yǎng)了他們關于改革開放、搞活經濟的意識。
這幾年以宣傳企業(yè)產品、塑企業(yè)形象的企業(yè)文化;以豐富群眾生活,自娛自樂、健身強體的廣場文化;以展示民族習俗、民族風情、民族服飾、民族工藝和地域特點相結合的旅游文化,以及各種節(jié)日慶典文化已經開展的蓬蓬勃勃、轟轟烈烈,并且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鶎庸幕诖龠M兩個文明建設中發(fā)揮著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
3 廣大工人群眾的文化需求空前提高,成為基層文化建設的第一推動力
廣大工人群眾的文化需求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迫切,其需求面之廣,量之大、質之高也是前所未有的。群眾的文化需求成為當前群眾文化勃興的最重要的內驅力,成為基層文化建設的第一推動力。隨著改革開放的時代風云,基層文化在群眾的積極參與下,經歷著選擇、裂變、融通和創(chuàng)造。這是一片被文化激情燃燒的大地。當前中國社會的重大變革,不斷引發(fā)了人們“求知、求樂、求美”的興趣,從而造就了當前基層群眾文化的“召喚結構”。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及其他各種重要的社會生活形態(tài)都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這一切都對群眾提出了以各種方式參與學習的要求,引發(fā)了他們不斷接受再教育的潛在動機。物質生活的改善,不僅給群眾參與文化活動提供了必要的經濟條件,也激發(fā)起他們新的文化欲望。另外,工作節(jié)奏的加快需要文化娛樂調節(jié)身心,人際關系的松散需要共同的文化娛樂以滿足群體需求。豐富的精神文化活動可以令居民感到快樂,也能達到讓陌生的人熟悉起來,讓勞累的人輕松起來,讓疏遠的人親近起來,讓困難的人得到關愛,讓奉獻的人得到尊敬這樣的目的。
經過不懈努力和艱苦奮斗,近幾年來基層文化建設取得了矚目的成就,城鄉(xiāng)居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顯著的改善。但是,與工人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總體上還不相適應。文化不能與經濟、社會同步發(fā)展,這是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的“文化滯差”現象。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我國也不例外,基層文化建設更是當今文化事業(yè)鏈帶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在部分基層,特別是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文化生活還很貧乏。文化的真空地帶是沒有的,健康的文化活動開展不起來,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就會在這里徘徊。文化式微,則經濟不興,扼住當地社會的發(fā)展命脈。先進的、健康的文化不去占領陣地,反動的、迷信的、腐朽的文化就會乘虛而入。前車之鑒,后事之師。
參考文獻
[1] 于幼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化論》,人民出版社,2004年.
[2] 鐘陽勝:《科學在社會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