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坦軍
【摘 要】臨床上治療腹股溝疝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傳統(tǒng)腹膜外無張力疝修補術,另一種是微創(chuàng)腹腔鏡下腹膜前疝修補術,雖然兩種手術治療都有顯著的臨床效果,但腹腔鏡下腹膜前疝修補術的手術創(chuàng)口更小、更美觀,患者術后的疼痛持續(xù)時間短,相較于傳統(tǒng)無張力疝修補術的治療效果更短,患者可以盡早出院,而且手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低,該修補術值得臨床廣泛應用治療腹股溝疝并積極推廣。
【關鍵詞】腹膜前疝修補術;臍部美觀度;腹膜外無張力疝修補術
前言:下腹壁和大腿的交界處有一塊三角形區(qū)域,該區(qū)域就是腹股溝區(qū), 如果腹股溝區(qū)發(fā)生了破損,突出體表形成可復性包塊,就形成了外科常見的腹股溝疝。包塊形成后腹腔壁會逐漸變薄弱,僅有一層薄薄的腹膜覆蓋,男性的精索、女性的子宮圓韌帶都可以輕而易舉的穿過該處腹膜。腹股溝疝通過外科手術可以痊愈,但如果不能及時發(fā)現并治療,會引發(fā)腸梗阻、腸壞死等疾病。
傳統(tǒng)的腹膜外無張力疝修補術是臨床主要用來腹股溝疝的方法,但存在患者疼痛劇烈、恢復緩慢等情況,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已經逐漸被臨床停用。近年來,我國的醫(yī)療行業(yè)不斷尋求創(chuàng)新突破,改良后的治療技術陸續(xù)應用于臨床治療中,整體取得了顯著的效果。這其中,治療腹股溝疝的方法也得到了創(chuàng)新,比如腹腔鏡下腹膜前修補術就以手術切口小、疼痛持續(xù)時間短、并發(fā)癥相對較少、恢復更快等優(yōu)勢成為先進主要應用的臨床治療腹股溝疝的手術方法。如果正確實施手術,可以加快患者的術后恢復,讓患者早日擺脫疾病的困擾。
1 患者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3到2019年6月之間入住本院接受治療的腹股溝疝患者20名作為此次研究的對象,20例患者及家屬均自愿接受本次研究,并保證積極配合臨床治療全過程。然后將病患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對照組予以傳統(tǒng)臨床治療技術,實驗組則予以腹腔鏡下腹膜前修補術,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病癥變化情況。
2 入選標準和排除標準
入選標準:符合腹股溝疝的診斷標準;斜疝、直疝、復發(fā)疝;對腹腔鏡手術及麻醉耐受者;原發(fā)性單側或雙側腹股溝疝。
排除標準:無法接受全身麻醉;患有腹水、腹膜炎等其他臟器疾病;凝血功能障礙??傊磺袝蓴_病情研究的其他疾病,均不能作為本次研究對象。
3 手術方法
對比組:傳統(tǒng)無張力疝修補術,醫(yī)師首先對患者實施硬膜外麻醉,在患者腹股溝韌帶與恥骨結節(jié)位置,切口大約5cm的斜形切口,切開患者的腹外斜肌腱膜和提睪肌,確定疝囊所在位置,將其剝離后放到精索后方,對其縫扎固定。在手術之后的二十四小時內,患者要進行術后需要對患者進砂帶加壓處理。
研究組:患者采用腹腔鏡下腹膜前修補術,在患者的臍下兩層腹直肌的外部,做一個手術觀察孔,然后在患者的腹直肌前和腹膜前間隙處放置腹腔鏡和套管,將患者的疝囊進行剝離處理,觀察疝囊情況,一直到患者的腹膜盆壁化。在疝上方做弧形切口,避開腹壁下動脈,逐層切開腹膜,分離疝囊;接著分離腹壁下血管、精索、韌帶等組織,定位危險區(qū)及疼痛區(qū),防止損傷其余組織;之后根據情況進行補片,將卷起的補片通過臍帶端口引入到創(chuàng)建的空間中鋪平、固定;確定無活動性出血后關閉腹膜[1]。
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疼痛持續(xù)時間、住院時間、合并并發(fā)癥情況來進行對比:依據腹股溝疝的的診斷評估標準,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病灶完全修復,手術后的生活功能不受限制,則為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病灶基本修復,手術后可以自由行動但部分功能受限,則為有效;如果臨床癥沒有任何好轉的跡象,病灶修復效果差,且手術后無法正常行動,那么則為無效治療。
采用美容效果評分表,評估兩組患者術后的臍部美觀滿意度,可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以及非常不滿意。
5 研究結果討論
傳統(tǒng)的疝氣手術治療老年疝氣重點是將疝囊高位結扎后置入補片進行修補處理。近年來,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迅速,大批先進的醫(yī)療相關設備進入臨床治療中,其中,微創(chuàng)技術應用于治療腹股溝疝取得了顯著的效果。腹腔鏡下腹膜前疝修補術是從患者的腹腔內做直疝三角分離處理,裁剪適當的補片放置到直疝三角中,減小患者的創(chuàng)傷面積,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幫助患者早日康復,擺脫疾病的困擾。腹腔鏡下腹膜前修補術在治療時沒有禁忌癥,這一治療方式對復發(fā)疝及雙側疝都存在比較顯著的治療優(yōu)勢,如果患者僅出現一側腹股溝腫塊而另一側存在隱匿疝的情況,要盡早的發(fā)現,并及時修補。但這種治療方式用于治療成人腹股溝疝持續(xù)時間較長仍存在較大的爭議,使得相關專家學者不斷對其加以關注和重視,并給予不斷的研究和對比分析。腹腔鏡下腹膜前疝修補術得到患者的廣泛認可。腹膜前疝修補術更精細,手術創(chuàng)傷會使機體處于高分解代謝狀態(tài),應激反應使機體消耗增加,影響疾病康復。高水平炎癥因子會加劇機體的損傷和炎癥。SS 能調節(jié)胃張力,而腹部手術刺激會影響胃腸功能,使GAS、MLT、SS 分泌功能受限[2]。兩種術式都能有效修復腹股溝疝,因為腹腔鏡技術能清楚分辨解剖結構,操作空間開闊,腹膜前疝修補術視野清晰,手術操作更精準,對機體及腹部臟器組織的牽拉等刺激操作較少,故引起的應激及炎癥反應較輕。分離腹膜及游離組織時對腹壁小血管及精索管的刺激小,避免產生副損傷,故應激刺激較小。切口更小,操作時避開了部分神經及分支面,減少疼痛引起的應激反應和縫線面積。
結論:利用腹腔鏡下腹膜前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治愈效果明顯提高,無論是手術創(chuàng)口小,還是更輕的應激反應和炎癥反應,都證明該手術法相較以往無張力疝修補術臨床效果更好,術后臍部更美觀,患者的滿意度更高,且對胃腸功能的影響較小,患者手術后可以自由行動,不需要繼續(xù)住院觀察,患者能夠更早的擺脫疾病的困擾。但該手術操作需要醫(yī)師熟練掌握手術技巧,臨床還須不斷尋求降低手術難度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范學剛,吳立娜.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與傳統(tǒng)疝氣修補術在臨床治療腹股溝疝的效果[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9,19(89):44+46.
[2] 劉禺.腹腔鏡下腹股溝疝修補(TAPP)與傳統(tǒng)無張力腹股溝疝修補術的臨床對比研究[J].中國現代醫(yī)生,2019,57(32):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