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園園 董環(huán) 于俊葉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評估臨床護士的焦慮現(xiàn)狀及其預測因素。方法:2019年5-7月,對北京市某三級綜合醫(yī)院的臨床護士進行問卷調查。結果:本研究臨床護士的焦慮得分為(47.87±10.17)分,其中存在焦慮癥狀者占42.6%;多分類有序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壓力源、性格類型、幸福感是護士焦慮程度的獨立影響因素。結論:臨床護士普遍存在焦慮,提示管理者應關注其心理健康,并采取多種積極方式來減低其焦慮程度。
【關鍵詞】護士;焦慮;多分類有序Logistic回歸分析
焦慮是是一種強烈和不確定的恐懼情緒,會由于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刺激而引起生理和神經(jīng)認知障礙,表現(xiàn)為心悸、出汗,甚至導致睡眠障礙、恐懼癥或抑郁癥狀[1]。研究[2]顯示護士的焦慮癥狀發(fā)生率顯著高于國內常模以及其他職業(yè)人群。焦慮癥狀可能對其個人、社會和生活產生負面影響,可能導致與護理質量相關的行為改變,以及職業(yè)內、職業(yè)間的關系改變。如何有效改善護士焦慮情緒成為研究熱點。因此,本研究旨在評估臨床護士的焦慮現(xiàn)狀及其預測因素,以期為管理者制定科學有效的干預措施改善護士焦慮情緒提供新視角。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設計
本研究便利選取2019年5月-7月對北京市某三級綜合醫(yī)院的臨床護士進行問卷調查。納入標準:持有護士資格證、執(zhí)業(yè)證;在臨床連續(xù)工作6個月以上;自愿參與。排除標準:實習、進修者;因病假、學習等原因無法完成者。調查前,獲得醫(yī)院護理部的批準與配合,并向其解釋填寫方法和注意事項。
1.2 研究工具
使用自編問卷進行調查,包括:(1)一般資料(性別、婚姻狀況、學歷情況、職稱情況等);(2)性格測試(DISC):威廉莫爾頓馬斯頓創(chuàng)建,共40題。(3)總體幸福感量表[3]:段建華1996年修訂版,共18個條目,總得分越高,主觀幸福感越強烈。(4)焦慮自評量表[3]:美國Zung1971年編制,<50分為正常,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為重度焦慮。
1.3 統(tǒng)計分析
采用雙人錄入數(shù)據(jù),使用SPSS17.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頻數(shù)、均數(shù)±標準差進行統(tǒng)計描述;多分類有序Logistic回歸分析焦慮程度的影響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情況
573人參與調查,有效問卷462份,有效率80.6%。其中,女449例(97.2%);已婚277例(60.0%);中專/大專225例(48.7%),本科233例(50.4%);護士136例(29.4%),初級護師256例(55.4%);其他見表1。
2.2 多分類有序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本研究將焦慮程度作為因變量,性別、婚姻狀況、學歷情況、職稱情況、性格類型、幸福感6個變量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分類有序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模型擬合良好(P:Χ2=989.92,P=0.999;D:Χ2=555.988,P=1.00),準確預測度為69.26%。影響護士焦慮程度的獨立因素有:壓力源、性格類型、幸福感(見表1)。
3 討論
本研究護士的焦慮指數(shù)為(47.87±10.17)分,顯著高于中國常模(29.78±10.07)分[3],其中焦慮陽性為42.6%,提示其心理健康問題不容樂觀,這與蔣望雁[4]研究結果一致,其報告焦慮陽性為39.12%,且不同的科室、護齡、學歷、職稱、壓力狀況對焦慮情緒有顯著影響。這可能與其工作風險高、強度大、付出和回報不平衡、組織支持感低、社會地位低等原因有關。
本研究回歸結果顯示在性格類型中,和平型者是活潑型者焦慮程度的0.441倍。心理學認為性格對個體行為舉止有重要影響,不同性格類型的人具有獨特的心理認知和行為表現(xiàn)[5]。研究表明工作壓力源與職業(yè)倦怠、護士情緒相關,壓力源得分越高,職業(yè)倦怠感越強,焦慮情緒也越嚴重[6]。而總體幸福感每增加1分,其焦慮程度是原來的0.869倍??傮w幸福感反映了個體對生活狀態(tài)的滿意程度,是衡量一個人生命質量的綜合性心理指標。研究表明,幸福感水平較高的護士具有較積極的認知和情感,其積極的心理不僅可以增強幸福感,而且可以提高敬業(yè)度,減少職業(yè)倦怠,降低負性情緒,更好的服務于患者。
4 總結
綜上所述,臨床護士的焦慮程度有待改善,壓力源、性格類型、總體幸福感是其主要影響因素。管理者可以通過提高福利待遇、開展職業(yè)生涯規(guī)范課程,營造正向職業(yè)環(huán)境,調和家庭關系,采取多種減壓方式提升總體幸福感等來減低護士焦慮程度。
參考文獻:
[1] Sadock B, Sadock V. Kaplan and Sadocks pocket handbook of clinical psychiatry. Fifth ed.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liams and Wilkins; 2010.
[2] Tsaras K,Papathanasiou I,Vus V,et al. Predicting Factor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Mental Health Nurses: A Quantitative Cross-Sectional Study[J]. Medical Archives, 2018, 72(1): 62.
[3] 向東, 王希林, 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增訂版)[M]. 北京: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82-83,122-124.
[4] 蔣望雁. 7071名護士焦慮抑郁情緒影響因素研究[J]. 實用預防醫(yī)學, 2012, 19(10):1592-1593.
[5] Carlsson I , Wendt P E , Risberg J . On the neurobiology of creativity. Differences in frontal activity between high and low creative subjects[J]. Neuropsychologia, 2000, 38(6):873-885.
[6] 劉曄,陳菲菲,楊敏.ICU護士工作壓力源、疲潰感與組織承諾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6,3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