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彤彤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發(fā)展迅速,國際地位顯著提升,引世界各國廣泛關注?!读暯秸勚螄碚废盗邪ǖ谝痪砗偷诙恚芍醒胄麄鞑?、中央文獻研究室與中國外文局共同編輯完成,其中收入了習總書記于2014年8月至2017年9月的講話、演講、談話、賀電、批示等著作[]。該書自發(fā)行以來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是海外讀者了解中國道路不可或缺的資料。第二卷的外文譯本由外文局組織的精英翻譯團隊精心打造,譯文質量高,因而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
翻譯目的論(Skopos)是德國功能學派翻譯的核心理論,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該理論認為,翻譯目的位于翻譯行為的首要地位,翻譯行為的目的決定翻譯的過程。譯者則應根據翻譯行為的目的制定翻譯策略和方法。本文以政治外宣文本《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為研究對象,在目的論的指導下分析其中中國特色表達的英譯方法和策略,探討目的論對于政治文獻外宣翻譯中中國特色表達的適用性和指導意義。
“Skopos”一詞源于希臘語,表示“目標”,“意圖”或“目的”。這一理論經歷了以下發(fā)展歷程:
凱瑟琳娜·賴斯(Katherina Reiss)首先提出,翻譯活動中有些等值不能實現,且有些情況下不應追求(諾德 2001:9)[]。另外,賴斯把主要文本功能分為三類:即信息功能(informative),表達功能(expressive)和祈使功能(operative)。賴斯的研究奠定了目的論的基礎。而后,賴斯的學生漢斯·弗米爾(Hans J. Vermeer)繼承并發(fā)展,提出了翻譯的新概念“目的論”(Skoposthoerie)。她根據行為理論推斷,人類活動是特定情境下一項有意圖的、有目的的行為。目的論認為,決定翻譯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目標語讀者,他們具有某種文化下所特有的知識,具有自己的期待和交流需求(諾德 2001:12)[2]。
目的論包含三個主要原則,即目的原則(skopos rule)、連貫原則(coherence rule)和忠實原則(fidelity rule)。其中目的原則是首要原則,目的指的是譯文的交際目的,翻譯行為中所采取的翻譯策略由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連貫原則是指目的語讀者在其語言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中能夠理解譯文所要表達的內容。忠實原則指譯文要忠實于原文。以上三個原則中,譯者應首先遵循目的原則,其次是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發(fā)展中形成了大量具有中國特色,反應中國思維和智慧的詞語。這些詞語往往簡約凝練,或是深含文化因素,是翻譯工作中的一大難點。 翻譯家郭建中(2003)曾把中國特色表達分具有時代感的中國特色詞語、中國特色數字縮略語、漢字特有的連珠四字結構三類。根據前人分類,筆者試將中國特色表達分為以下四類:政治政策類,數字縮略語,四字格,古語俗語古詩詞。
(一)政治政策類
在中國發(fā)展道路上,制定出了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方針政策和制度,比如“一國兩制”“科學發(fā)展觀”等等,這些術語對于國家發(fā)展與建設意義重大,因此會由權威機構發(fā)布官方正式的譯文,一般采用直譯的翻譯方法。試舉例:
譯文:...the Party must adapt to, grasp, and steerthe new normalof economic development...[](P19)
例1中,習總書記初次提出“新常態(tài)”是在2014年,指的是經過一段不正常的狀態(tài)之后重新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此后便成為了“習式熱詞”之一。譯者把“新常態(tài)”直接譯成了“the new normal”,是直譯的翻譯方法,保留了該詞的中國特色,也符合目的論的忠實原則。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很多政策方針都為世界各國所知曉。比如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直接譯為“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民主集中制”譯為“the principle of democratic centralism”等等,都已經形成了官方的固定譯法,譯者應該多加以學習。當然,在政治政策類詞匯中還有一些非常形象的詞匯,這時往往采用意譯或增譯的方式。比如:
譯文:P8. ...We must not act like?women with bound feet.[4](P8)
在面的例子中,“小腳女人”是以中國文化為背景產生的詞語。該詞原是指舊社會用裹腳布纏足的女子,這里指的是改革開放要大膽試驗,不能畏首畏尾,固步自封。譯者并未用“l(fā)ittle”“tiny”等詞,而是用“bound”一詞,表達出“受限制”之意。從這兩個例子看,譯者分別采用的意譯和增譯方法都十分恰當,既符合原文意義,滿足忠實原則,目的語讀者也知其意,符合連貫原則,最終達到譯文目的,符合目的原則。
(二)數字縮略語
數字縮略語是中國政治文獻中的一大特色,簡潔凝練,具有高度概括性,例如“四個全面”“兩學一做”等等。研究發(fā)現,這類詞通常使用異化的研究策略,采取直譯、增譯和注釋的方法,例如:
譯文:...We need to implementthe Five-point Strategy.[4](P37)
此句中,“五位一體”采取了直譯的方法,直接譯為“the Five-point Strategy”,該詞是在2012年提出的,認知度很高,不需要做過多的解釋,同時保留了中國特色。
譯文:All Party members and officials should keep in mindthe Three Guidelines for Ethical Behavior and Three Basic Rules of Conduct.[4](P46)
“三嚴三實”在本句中采取了增譯的方法,增加了“Ethical Behavior”和“Conduct”,但由于中英語言環(huán)境差異,讀者還是無法完全理解出其含義。因此譯者在文后第19條注釋中進行了詳細解釋方便讀者查看。這樣一來,譯文既展現出了高度概括性,也使得讀者可以查閱中國特色詞匯的具體信息,從而達到了外宣目的。
由此可見,為了保留原文的高度概括型,譯文往往形式上與原文保持一致,保留了中國特色,這樣是政治文獻外譯的目的,另外,必要時可以添加注釋,滿足連貫原則。
(三)四字格
四字格簡潔凝練,整齊對稱,節(jié)奏感強,讀起來朗朗上口,是中國語言的一大特色,而英文中往往沒有形式與含義上都相對應的詞。
譯文: We must notoffer profuse promises and do everything for them.[4](P97)
譯文: We should not go through the motions,take impractical measures,be encumbered by red tape.[4](P98)
通過以上舉例可發(fā)現,在翻譯四字格時,譯者并不會一字一字的找對應詞匯生硬的堆砌,使得讀者摸不著頭腦,而往往會意譯,有時會合譯和意譯相結合,比如“大包”和“大攬”、“花拳”和“繡腿”、“繁文”和“縟節(jié)”,其實都具有相同的含義,這時候并不需要反復贅述,合并在一起翻譯使得譯文相對簡潔不冗長,且傳達出了原文的意思,綜合來看符合目的論三原則。
(四)古語俗語古詩詞
近年來,國家領導人在講話時常常引經據典,頗具感染力的同時也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這些表達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譯者必須在準確理解原文的基礎上采取恰當的方式進行翻譯。
譯文: “The same water that keeps a ship afloat can also sink it.”[4](P55)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一句古語,原文語境是習總書記在強調群眾的重要性。水能載舟覆舟這件事并不存在地域性差異,為全世界所知。換句話說,本句并不受原語文化所影響,那么就可以直接翻譯,忠實于原文,滿足忠實原則,易于讀者理解,滿足連貫原則。與此類似的例子還有俗語“一口吃不成胖子”譯為“you will not make a strong man out of a meal”,中英讀者一看便一清二楚。
譯文:one-to-one assistance[4](P95)
“誰的孩子誰抱”是一句俗語,意思是自己的事情自己管。在講話中,習總書記強調要加大各方的幫扶力度,推進對口支援。譯者沒有硬是追求與原文句式和詞匯的對等,而是采用意譯的方式,譯為“one-to-one assistance”便將此含義表達的十分清楚明確。
本文選取《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為研究對象,以目的論為理論視角,探討了該著作中四類中國特色表達的英譯。分析發(fā)現,譯者在委托方的要求下,明確了翻譯的目的,從目的原則出發(fā),根據原文特點采取了直譯、意譯、增譯等翻譯方法,使得譯文既表達出了原文的意義,且為英語讀者所理解,符合目的論三原則。目的論對于政治文獻外宣文本中的中國特色表達英譯具有適用性和指導意義。除此之外,從翻譯學習者的角度來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英文版作為高質量的譯本,翻譯學習者也可以從中多學習,多借鑒,為自己日后的翻譯實踐做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