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傳芬
語文是一門集語言、文化、人文精神等于一體的教學,寫作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在寫作教學中巧用思維導圖,促使學生在記錄文字的基礎上調整語言形式,形成寫作風格。應用思維導圖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寫作態(tài)度,調動寫作的積極性,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不知如何下筆的情況,豐富寫作內容,提高寫作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本文從多個方面分析應用思維導圖的策略,以供參考。
一、利用思維導圖審題
學生看到作文題目后首先要做的是審題,這個步驟十分關鍵,關系到作文主題是否正確。如果在審題方面出現(xiàn)問題,即使后續(xù)行文邏輯再縝密,文筆再出眾,也是失敗之作。如果審題直擊核心,緊抓重點,那么學生在寫作中就能拔得頭籌。語文教師可在審題中引入思維導圖方式,即看到作文題目時先從題干或材料尋找寫作關鍵詞,關鍵詞正是思維導圖的“核心主題”,關系到素材填充和文章是否流暢。教師可選取“圓心圖”方式,所謂圓心即主題,學生在寫作中運用的修辭手法、詞匯、句型等均要圍繞圓心展開。一篇高質量的作文只有一個“圓心”,圍繞在圓心周圍的選材和描述都要襯托該圓心,由此作文才有靈魂。
二、利用思維導圖選材
學生的生活十分豐富,頭腦就是行走的素材庫,教師要指導學生將頭腦中的素材搬到紙上,寫出真情實感的好作文。例如寫人物的作文時,要以“人物”為關鍵詞,向周圍擴散,外貌、神態(tài)、心理、動作、語言等各方面,尤其在寫記敘文時,只有人物形象飽滿,內容真實,讀者才會在閱讀后記憶猶新,避免千篇一律的情況??芍笇W生從不同情感特征觀察人物,目的在于體現(xiàn)人物真實的個性特征,例如人物在快樂和悲傷時,展現(xiàn)的情緒有著極大的不同,但為何會有不同呢?通過仔細觀察才能真正把握人物特點。當學生手、腦、眼、耳等器官都發(fā)揮作用時,表達才不會詞窮,為文章增添靈動的色彩。如果想要呈現(xiàn)一篇高質量的作文,必須積累好詞佳句,教師可在寫作教學中引入“氣泡圖”思維導圖,即在寫和人或事物有關的作文時,圍繞氣泡圖周圍的就是學生需要積累的表達方式、句式、詞句等。
教師借助思維導圖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句式、詞藻以及修辭手法在寫作教學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使學生有計劃、目的地積累此方面素材。教師可在學生積累素材時指導其分門別類,即將描述相同事物的詞語歸納到一個氣泡中。長此以往,學生不僅積累了大量詞匯,也積累了越來越多的氣泡,寫出的作文更富有生命力,改變了學生為達到字數(shù)要求而胡編亂湊的現(xiàn)象。
三、利用思維導圖謀篇布局
當前小學生在作文中還存在的問題是全文過于散漫,結構薄弱,讀者看后不知要表達什么或傳遞什么思想感情,再加上文章段落缺少過渡性語句,導致文章缺乏靈動性,自然不會得到高分。大部分學生在寫作時會寫一步然后思考下一步,典型的為了湊夠字數(shù)要求亂湊,導致作文毫無邏輯可言,更別提中心思想了。針對上述情況,教師可在寫作教學中引入思維導圖,使段落之間緊密呼應。學生在落筆之前需明確該如何開頭、插入素材以及起承轉合,教師在作文布局階段可運用思維導圖中的“括號圖”對整篇作文的布局進行規(guī)劃。
例如,教師安排以“記憶最深的一件事”為題寫記敘文。學生在寫作前可先畫出括號,分別為起因、經過和結果,其中經過是詳細描寫的內容。有位學生描寫暑假學游泳的事情,在經過階段可再次畫出括號,內容為人物動作細節(jié)、人物語言/神態(tài)、人物心理活動以及環(huán)境等其他細節(jié)描寫。學生畫完括號圖后再填充素材,使作文內容和人物刻畫都較為豐滿,而且首尾呼應,避免了行文拖沓。
總之,一篇高質量的作文不僅能反映學生對問題的看法、對現(xiàn)實生活的認識,還反映學生語文的水平。思維導圖以線條、圖片、字體、色彩等圖形語言刺激學生大腦感官,使其成為學生寫作的工具,能有效改變以往因思維僵化而造成內容空洞和語言簡單等問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語言表達意識,快速生成寫作思維,最大限度地提高語文寫作質量,實現(xiàn)預期的課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