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蘭
[摘 要]“語文要素”是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亮點之一,落實語文要素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學習任務(wù)。《圓明園的毀滅》是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單元的語文要素是“結(jié)合查找資料,體會文章思想感情”,教師可以從搭建資料支架等方面來促進語文要素在課堂中的落實。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文要素;查找資料;體會思想感情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19-0078-01
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語文要素是“結(jié)合查找的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從這語文要素可以看出編者對學生查找資料能力的重視,教師可以通過恰當?shù)馁Y料支架的搭建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落實語文要素。何謂“資料支架”呢?所謂“資料支架”,就是指運用系統(tǒng)思考的方式,把紛繁復(fù)雜的資料看作整體,引導(dǎo)學生從宏觀,微觀層面,對資料進行查找的一種方式。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搭建查找資料的支架,從而使語文要素在課堂中得到有效的落實呢?
一、由詞入手,搭建資料支架
在《圓明園的毀滅》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先通讀課文,并從中找出理解起來有困難的詞語,經(jīng)過交流,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們對于“青銅禮器”這個詞語不甚了解的較多,在課文第4自然段中,理解“青銅禮器”這個詞語對學生感受到對珍貴文物的痛惜之情具有重要作用。教學時,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們從查找“青銅禮器”這個詞語入手來了解相關(guān)內(nèi)容。經(jīng)過查找資料,學生們發(fā)現(xiàn),“簋”是中國古代一種裝食物的器皿,也是一種青銅禮器,在西周時代,這些禮器被賦予特殊的意義,成為禮制、禮儀的一種體現(xiàn),這就是“藏禮于器”,為我國成為“禮儀之邦”奠定了基礎(chǔ)。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學生們真正感受到了青銅禮器的重要價值,失去了它們對我國來說損失有多么大,這就為促進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奠定了基礎(chǔ)。
二、由篇入手,搭建資料支架
對于文中關(guān)于圓明園的描述,由于很少有學生真正到圓明園看過,也就很難有真正的感受體驗,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文本的思想感情,教師可以結(jié)合文章中二、三自然段的描述,從文中搜集提取到關(guān)于宏觀上對于圓明園金碧輝煌,以及細節(jié)上的玲瓏剔透等特點描寫的句子。在學習交流中,學生們搜集到了關(guān)于圓明園建筑風格以及美麗的資料;以及圓明園的歷史輝煌和它的文物是多么珍貴的句子。隨著學生的匯報,教師相機板書:
(1)青銅禮器(古色古香、數(shù)不勝數(shù))……
(2)名人書畫(獨一無二、不計其數(shù))……
(3)奇珍異寶(光彩奪目、無法估量)……
這樣教學,學生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圓明園的毀滅對我國來說有著多么不可估量的損失。在此基礎(chǔ)上,教師再鼓勵學生們用上“有……也有……”的句式對課文進行補白。這樣的讀寫結(jié)合不僅促進了學生對文本語言的理解,而且也使學生們學會了用新學到的句式進行表達,促進了學生對“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這一語文要素的落實。
三、由類入手,搭建資料支架
在《圓明園的毀滅》一課的教學中,圍繞本單元主題,在教學“毀滅”這個部分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以“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這些關(guān)鍵詞為主查找搜集資料,并以資料卡的形式進行呈現(xiàn)(如圖)
按照這樣的形式,每學習一課,就讓學生以資料卡的形式進行整理,收編,隨著學習的深入,資料卡也隨之增多,在本單元匯總的時候,學生們心中有數(shù),并能夠結(jié)合自己對單元文章特點進行總結(jié)(如下):
這樣教學,就由一篇走向了一類,促進了學生對相關(guān)主題思想內(nèi)容的全面了解與把握,深化了教學效果。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