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園園
(鄭州大學人民醫(yī)院(河南省人民醫(yī)院)腫瘤內(nèi)科 河南 鄭州 450003)
據(jù)美國癌癥協(xié)會等機構的最新統(tǒng)計,乳腺癌的發(fā)病率約為73.2 人/10 萬人,是目前女性發(fā)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1]。近年來,我國的乳腺癌發(fā)病率有所增加,且發(fā)病年齡呈現(xiàn)出年輕化趨勢[2]。目前對于低齡女性乳腺癌的研究尚少見。本文從臨床病理、分子分型方面,對低齡女性乳腺癌進行分析。
回顧性分析鄭州大學人民醫(yī)院2017 年1 月—2019 年7 月期間收治的女性乳腺癌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低齡女性乳腺癌組的納入標準:①女性,年齡≤30 歲,單側發(fā)??;②完整切除腫瘤且病理證實為原發(fā)性乳腺癌。排除標準:術前已進行放化療或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共收集低齡女性乳腺癌71 例,年齡范圍22 ~30 歲,中位數(shù)年齡27 歲。隨機抽取同期中老年女性乳腺癌(除年齡外余標準與低齡組保持一致)108 例,年齡范圍40~70 歲,中位數(shù)年齡56 歲。
1.2.1 病理診斷及免疫組化檢測 病理診斷依據(jù)WHO 乳腺腫瘤組織學分類(2012 年)中關于乳腺癌的定義及分類標準。通過免疫組化方法判定雌激素受體(ER)和孕激素受體(PR)表達情況。根據(jù)2011 年圣加倫會議專家共識,ER、PR 陽性的定義:≥1%的癌細胞核著色陽性。根據(jù)2014 版中國HER2 檢測指南[3], 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陽性:免疫組化(+++)或FISH 檢測HER2 基因擴增陽性。分子分型依據(jù)2011 年圣加倫會議專家共識分為4 類。
1.2.2 臨床及病理資料評估 分別對兩組病例的臨床病理資料進行評估。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23.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各參數(shù)間的比較采用χ2檢驗和Fisher 精確檢驗。P <0.05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中老年組相比,低齡組腫瘤直徑大于2cm 的比例較高 (74.7%vs.47.2%,P=0.000,P <0.05),淋巴結轉移陽性率較高(66.2%vs.41.7%,P=0.001,P <0.05),腫瘤分期為Ⅱ期以上的比例較高(31.0%vs.15.7%,P=0.016,P <0.05);出現(xiàn)三陰型乳腺癌的比例較高(25.4%vs.9.3%,P=0.004,P <0.05),出現(xiàn)Luminal A 型乳腺癌的比例較低(4.2%vs.14.8%,P=0.024,P <0.05)。
低齡組與中老年組在婚史、生育史、就診原因、腫瘤直徑、淋巴結轉移數(shù)目、腫瘤分期、ER 陽性率、PR 陽性率、HER2 陽性率、分子分型方面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在發(fā)病部位、病程長短、病理類型、組織學分級、Ki-67 表達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體參數(shù)詳見表1 和表2。
表1 兩組乳腺癌患者的臨床病理參數(shù)比較[n(%)]
表2 兩組乳腺癌患者的免疫組化相關參數(shù)比較[n(%)]
據(jù)統(tǒng)計,2018 年全球新增女性乳腺癌患者208.9 萬例,死亡62.7 萬例[4]。目前,年輕乳腺癌的定義尚不明確,文獻中多以35 歲為分界線[5]。Han 等[6]認為35 歲以下的乳腺癌,年齡每降低1 歲,死亡風險增加約5%。近年來,隨著乳腺癌發(fā)病年齡年輕化趨勢的加劇,部分學者開始關注更年輕乳腺癌患者。
乳腺癌是20 ~29 歲女性癌癥死亡的第三大原因。Barr等[7]發(fā)現(xiàn)25 ~29 歲的女性乳腺癌在統(tǒng)計學上有顯著增加。Ryu 等[8]認為20 ~29 歲的乳腺癌更可能是高級別腫瘤、臨床分期高,具有不利的亞型,預后較差。年輕乳腺癌患者更易出現(xiàn)三陰型、復發(fā)及遠處轉移[9]。本次低齡組中腫瘤直徑大于2cm 及分期處于Ⅲ~Ⅳ期的占比較高,淋巴結轉移陽性率較高,HER2 表達陽性率較高,ER、PR 陽性率較低。雖然兩組都以Luminal B 型為主,但低齡組中三陰型的比例較高。這與以上文獻報道基本一致。但稍有不同,在組織學分級方面兩組無顯著差異,這可能與單中心、樣本量較少或種族差異等有關。此外,兩組在Ki67 表達上無顯著差異。這可能與不同文獻中對于Ki67 陽性的判定標準不一有關。目前國際上對于Ki67 表達陽性的界定尚存爭議,制定確切有效的Ki67指數(shù)分界點對于評判乳腺癌的分子亞型、指導治療及評估預后等有重大意義。
近年來,人們的生活方式、飲食結構等均發(fā)生重大變化。未婚、晚育、生育次數(shù)少、哺乳時間短等可能導致年輕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風險增加[10]。本文兩組在婚史、生育史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兩組均主要以無癥狀乳房腫塊就診;但低齡組中以遠處轉移癥狀就診者相對較多,這一方面可能由于低齡乳腺癌早期癥狀隱匿,且大部分指南建議把40 歲作為一般風險人群乳腺癌篩查的起始年齡;另一方面中國女性多為致密型乳腺,而鉬靶檢查對于致密型乳腺診斷準確性欠佳可能導致漏診[11]。
綜上所述,低齡女性乳腺癌有著獨特的臨床病理及分子分型特點。低齡乳腺癌早期癥狀隱匿,應提高低齡女性的防癌意識,學會乳腺自我檢查,注意早期篩查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