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濤
(濟寧市兗州區(qū)漕河鎮(zhèn)衛(wèi)生院中醫(yī)針灸科,山東濟寧 2721000)
卒中并偏癱患者主要表現(xiàn)出口眼歪斜、肢體麻木以及半身不遂等癥狀,影響身體健康的同時還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 西藥聯(lián)合肢體康復鍛煉治療,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與肢體功能,但效果并不十分令人滿意[1]。 中醫(yī)學理論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為卒中合并偏癱患者的臨床治療帶來新的希望,為分析中醫(yī)穴位服帖、中醫(yī)艾灸、中醫(yī)愈癱湯對卒中偏癱患者的療效, 文章納入了該科2016 年5 月—2019 年5 月收入治療的100 例對象,分組后施予不同療法,現(xiàn)將各組的療效情況介紹如下。
該院收治的100 例卒中并偏癱患者中,西醫(yī)療法50 例為A 組,結合中醫(yī)穴位敷貼、中醫(yī)艾灸、中醫(yī)愈癱湯進行治療的50 例設為B 組。 A 組性別:女患者與男患者各 25 例;年齡:50~79 歲,平均年齡是(60.55±6.00)歲;病程:2~6 個月,平均是(3.50±1.00)個月;偏癱部位:左側肢體、右側肢體依次是 30 例、20 例。 B 組性別:女患與男患各 25 例;年齡:49~77 歲,平均年齡是(60.50±6.08)歲;病程:2~7 個月,平均病程是(3.55±1.00)個月;偏癱部位:左側肢體、右側肢體依次是28 例、22 例。 2組卒中并偏癱患者的基礎資料經過對比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納入標準 病程超過1 個月;入院后參照《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進行診斷確診;2 組患者已處于疾病恢復期,但合并不同程度的肢體偏癱;患者的資料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核與批準,患者及其家人一律知情同意。
1.2.2 剔除標準 有精神異常的患者剔除、急性期卒中的患者剔除、有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與心臟疾病的者剔除;中途退出該次研究的患者剔除。
A 組給予西醫(yī)綜合療法, 內容包括神經營養(yǎng)藥物治療、對癥處理、肢體康復鍛煉,治療12 周。
B 組在A 組基礎上采取中醫(yī)療法具體為:(1)穴位貼敷治療:選擇患者患側的足三里穴、肩髃穴、涌泉穴、合谷穴、手三里穴以及陰陵泉穴。 中藥路路通、丁桂散、草烏以及黃芪各取50 g,研磨為粉末后用適量姜汁拌成藥膏,并均勻涂抹在膠貼上,然后將藥貼貼在穴位上,1 次/d、6~8 h/次。 (2)愈癱湯:選取生黃芪取45 g、雞血藤與桑枝、鉤藤以及葛根各取30 g;赤芍、白芍、當歸尾、懷牛膝、穿山龍、川牛膝以及川芎各15 g;枸杞子、川木瓜以及炒延胡索各取12 g;全蝎取6 g,2條蜈蚣與沖服類三七粉3 g。諸藥用水煎后留汁400 mL,并于早晚個溫度 200 mL,1 劑/d。(3)艾灸:患者結束穴位貼敷后將藥貼取下,并給予對應的穴位進行艾絨艾灸,溫熱程度以患者耐受度為準、每穴每次10 min,1次/d,上述療法持續(xù)12 周。
(1)比較治療前后的中醫(yī)癥候評分,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包括:肢體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謇澀,分值越低,效果越佳[2]。 (2)對比2 組的治療效果: 患者治療12 周后中醫(yī)癥候評分較治療前降低≥95.00%, 患肢肌力恢復正常狀態(tài),不影響日常生活,為治療顯效;患者治療12 周后中醫(yī)癥候評分較治療前降低70.00%~95.00%,患肢肌力顯著改善,日常生活基本可自理,視為治療好轉;經治療后患者未達到上述標準,或者病情加重一律視為治療無效[3]。
采取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所有數(shù)據(jù),[n(%)]表示計數(shù)資料、χ2檢驗;() 表示計量資料、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數(shù)據(jù)提示:A 組的治療有效率(74.00%)較B組(92.00%)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對比2 組的治療效果[n(%)]
表2 數(shù)據(jù)提示:A 組與B 組患者治療前的中醫(yī)癥候評分經過對比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治療12 周后B 組均較A 組低,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中醫(yī)學理論中指出,卒中合并偏癱歸屬于“偏廢、中風以及偏枯”范圍,患者的病因以“氣血逆亂、陰陽失調”為主,使腦脈痹阻后引發(fā)疾病,未能及時救治候病情進展為“氣虛血瘀、痰濁阻絡”,導致患者筋脈失養(yǎng)及關節(jié)疏利,最后引起偏癱。 故,中醫(yī)治療應遵循“活血化瘀、扶正祛邪以及疏利關節(jié)、祛痰通絡”等原則[4]。
表2 對比2 組病人治療前后的中醫(yī)癥候評分[(),分]
表2 對比2 組病人治療前后的中醫(yī)癥候評分[(),分]
中醫(yī)癥候評分項目 時間A 組(n=50) B 組(n=50)肢體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語謇澀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5.10±0.20 2.04±0.18 5.13±0.21 2.10±0.08 5.14±0.24 2.14±0.33 5.08±0.20 2.26±0.28 5.13±0.19 1.03±0.08 5.12±0.23 1.08±0.10 5.16±0.22 1.00± 0.20 5.08±0.21 1.04±0.17
該研究中, 治療后B 組中醫(yī)癥候評分均較A 組低,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A 組治療有效率(74.00%)較 B 組(92.00%)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說明中醫(yī)穴位服帖、艾灸以及愈癱湯內服聯(lián)合西醫(yī)療法共同治療卒中偏癱, 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 愈癱湯中,黃芪能夠補氣升陽、當歸能行氣化瘀與破血活血、白芍能緩中止痛、赤芍能清熱涼血與活血化瘀、 雞血藤能活血通絡與補血益氣、桑枝能生津利水與祛濕通絡; 鉤藤、川木瓜、葛根、穿山龍等諸藥可活血化瘀與疏利關節(jié)、活血通經、滋陰潛陽等,全方共奏“固本培元、四肢通絡、疏利關節(jié)及活血化瘀”之功效。 穴位貼服中,足三里能補中益氣與扶正祛邪、涌泉能益腎填精與疏經通絡、陰陵泉能利水消腫與健脾祛濕等。 另外,艾灸能調和陰陽、溫通氣血以及扶正祛邪,在穴位貼敷后及時艾灸,能夠強化治療效果,改善患者肢體肌力與循環(huán),強化肢體功能,改善臨床癥狀,獲得滿意的療效[5-6]。
綜上所述,對卒中合并偏癱患者采取中醫(yī)穴位服帖、中醫(yī)艾灸、中醫(yī)愈癱湯結合常規(guī)西醫(yī)療法的效果顯著,價值頗高,建議推崇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