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魯曉敏 編輯 | 孫鈺芳
玉帶橋 繪圖/田逸哲
玉帶,這是頻繁使用的橋名。江西省信豐縣玉帶橋橫跨在虎山河上,如同擺放在贛南萬山叢中的一張巨大的彎弓,隱藏著一股神秘的力量,它的形狀如一個暗示,讓你試圖去破解潛藏的謎團。
駕車從信豐縣城出發(fā),一個小時之后,車子拐入了一段正在維修的土路,信號消失在茫茫飛揚的塵土當中,高德地圖出現(xiàn)空白。詢問一個行色匆匆的老鄉(xiāng),他隨手一指,說橋就在虎山河下游,很近。于是,我們決定棄車步行,沿著虎山河沙灘順流而下,再折進一條狹窄的山道,道路盡頭只有一座廢棄的水電站。
一籌莫展之時,同行的攝影師放飛無人機去尋橋。無人機“吱吱”地鳴叫著,升到了300多米的空中,在山谷中來回盤旋了一圈,從攝影師的手機屏幕里,我看到一條熟悉的弧形身影,蟄伏在一處“U”形的山谷中。對,那就是頻頻在各種書籍中現(xiàn)身的玉帶橋!
我們立即回收無人機,沿著一條植被茂盛的山道一路小跑過去,樹與樹之間交叉覆蓋,形成了一個綠色的廊道。轉了幾道彎,叢林盡頭,豁然開朗,心心念念多年的玉帶橋蹲踞在前方。菱形塊石壘砌的龐大橋身充滿了原始的野性和霸氣。陽光照耀著橋身,礫石表面粗糙的晶體反射著點點光斑,照亮了幽暗的山谷,產生了一種虛幻的感覺。這座前凹后凸的半圓形石拱廊橋讓人充滿想象,它像彎腰抱拳作揖的主人,熱情地迎接遠方來客。
玉帶橋,因橋呈弧形,仿佛一條飄蕩在水面上的腰帶,故而得名。據傳,玉帶橋為當?shù)馗晃逃囡L歧募資修建,故又名“風歧橋”。橋頭立有一塊黑色的大理石碑,碑文刻有一組數(shù)據:玉帶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長81.8米,寬4.5米,高16米,橋屋23間。玉帶橋的橋身彎曲方向,彎曲的弧度之大,在我見過的石拱廊橋中,都是極其罕見的一座。這座橋為什么要設計成與眾不同的結構呢?
橋身彎曲,原本是建橋中常見的技術,可以用來消解水的沖力。不過,通常來說,橋身迎水側以“I”形或者“(”形較為常見,但玉帶橋迎水側卻是一個明顯的“)”形,且凹進去達到十余米,這就極其罕見了。
建造伸臂式木構廊橋時,先筑石橋墩,再在各個橋墩上鋪設圓木,即便橋墩不在一條直線上,只要將木料調整到一定的夾角便可達到弧形的效果。建造弧形石拱廊橋時,工匠們就會相當謹慎,因為石橋自重遠遠大于木橋,如果弧度偏大將導致橋身重心偏移,橋墩和拱頂所承受的壓力陡然加大,極易造成橋梁倒塌事故。就像一個挑擔的漢子,扁擔要直,前后間距相等,這樣承載力最強。玉帶橋三拱間距由南至北分別為15.1米、14.2米、12.6米,枯水時最高點距水面約8米左右。這樣大拱跨且跨度不一的弧形石拱廊橋,重心又不在一條直線上,如果沒有高超的技術,橋梁很難順利合攏,更談不上堅固如磐。也就是說,玉帶橋的建造,事實上有違建橋原則,勢必要多耗費數(shù)倍的人力物力財力,而且還會減低橋的穩(wěn)固性和安全性。
信豐縣有著悠久的造橋歷史,早在宋景德年間,嘉定鎮(zhèn)上就有嘉定橋。乾隆十六年(1751),信豐縣境內有記載的橋梁有嘉定橋、迎恩橋、長壽橋、鎖銅橋、玉帶橋、仙石橋等21座。到乾隆年間,信豐人的建橋技術早已成熟,不可能犯這么簡單的錯誤。那這其間究竟隱藏著什么樣的秘密呢?
一般廊橋選址無非遵循幾個條件:河床較窄處,堤岸堅硬處,水流平緩處,風水上佳處。玉帶橋坐落在虎山河九十度轉彎處,兩山對峙,兩岸距離最窄,堅硬的山體延伸到了水面,無需建引橋,節(jié)約了建筑成本,看似各方面的條件非常好。然而虎山河上游寬闊,經過九十度急彎后河床猛然收緊,迎面而來的兩座山峰如同巨手緊緊地扼住了虎山河,水流變得異常湍急,一過彎口后水面又變寬。在此筑橋雖然距離最短,可降低建筑成本,但增加了架橋難度系數(shù),且橋墩要承受的水流沖擊力巨大,有利有弊。古人如何化弊為利呢?假如將橋設計成傳統(tǒng)的“I”形,坐落在迎水方向的中央橋墩將承受來自激流的集中沖擊,特別是洪峰通過的時候力量陡然加大,有可能危及到橋體。于是,設計者將位于河中央的主橋墩后撤十余米,巧妙地設計成形如“)”曲形廊橋,洪流拐彎后順勢從橋孔中通過,從而保護了中央橋墩的安全。這只是我合乎邏輯的猜測,真相是不是這樣?玉帶橋留下了一個深邃的謎團。
夜間下了一場暴雨,我站在橋上,看著混濁的河水從上游急速翻卷而來,像一頭兇猛的惡虎在打滾,發(fā)出轟轟的響聲。河流逼近橋體時突然轉彎,似乎出現(xiàn)了失重的現(xiàn)象,一頭撞向北岸,然后又彈至橋洞中間!一出橋洞,原本洶涌的激流很快平復了下來。原來,客家先人已經掌握了精確的水文知識,捋清了虎山河的脾性,他們知道在什么地點建橋墩能夠最大化地保護橋梁,哪怕犧牲一部分正常建橋時所要考慮的安全要素也在所不惜。這種順勢而為的手段猶如太極高手,看起來有些漫不經心,實際上是借力打力,收放自如。桀驁的虎山河由此被客家人馴服得俯首帖耳。
橋屋中段建有一座磚木結構的九脊翹角堡亭,使得橋體看起來昂首挺拔,堡亭內端坐著觀音菩薩。以神龕為中心,弧形的橋體如同菩薩緩緩伸出的雙手。
我走在橋中間的石板道上,那些古拙的灰麻條石在腳底下拼成各種粗糙的圖案,如同一組遠古的圖騰,讓我分明看到了廊橋的年輪。我仿佛看到那些騎馬坐轎的旅人、騾馬馱運的商販、扶老攜幼的移民、肩挑手扛的農夫,他們正從玉帶橋上走過,走向歷史的煙云深處……
玉帶橋將贛江流域、珠江流域接通,將江西和廣東兩省斷裂的山河連通,將萬山與濱海貫通。玉帶橋惠及的不僅只是信豐,而是整個贛南。橋頭堡亭大門兩側掛有一副木刻楹聯(lián):“贛粵聯(lián)姻牽玉帶,商賈如云跨長虹?!边@十四個字貼切地點明了玉帶橋的樞紐作用。在以水路交通為主的年代,贛南地區(qū)的先民主要通過兩條路徑進入廣東:一條是翻越大庾嶺進入西江流域,這是主通道。一條是經信豐、定南等地進入東江流域,玉帶橋的修建使得這條古道的作用越來越突顯,嶺南與內地的聯(lián)系越來越依賴于這條隱藏在萬山峽谷中的通道??梢哉f,一座橋為贛南帶來了機遇與發(fā)展,也帶來了一方的繁榮與富庶。一座原本單純?yōu)榉奖汔l(xiāng)民往來而筑起的廊橋,有了更深層次的意義。
走出廊橋,沿著一級級石階向山坡上行走,曾經喧囂的千年古道已經荒蕪,萋萋野草淹沒了腳尖。登上觀景亭,尋全高速公路橋赫然出現(xiàn)在眼前,以劃破天空的高度從兩山之間穿過。一處是車水馬龍,一處是人跡罕至,它們就在虎山河上空打了個交叉,各自循著自己的歷史軌跡行走。
事實上,千年前,古人早就用從容的腳步丈量出了通向嶺南的捷徑。今天的高速公路與數(shù)百年的古道在此交匯,今人的車輪依舊沿著古人開辟的方向馳騁著,著實讓人驚愕于古人的眼力和聰慧。
在信豐縣城的一處舊書攤上,我看到一本泛著毛邊的《文昌帝君陰騭文》的古體舊書,隨手一翻,數(shù)行小字從煙灰色的紙頁上跳躍而出:“翦礙道之荊榛,除當途之瓦石。修數(shù)百年崎嶇之路,造千萬人來往之橋?!蔽牟劬诳图胰诵哪恐械牡匚缓芨撸S著這些積德行善的教條廣為傳播,很多客家人將建千萬人之橋視為一生之中的重要修行。
在客家人眼里,廊橋是現(xiàn)實渡人和精神渡人二者合一的最佳建筑選擇。一尊尊菩薩端坐在廊橋正中,梁柱上遍布佛教奧義的字句。這些巍峨的廊橋,如同一座座凱旋門,證明他們在此站穩(wěn)了腳跟,證明他鄉(xiāng)已經成為故鄉(xiāng),壓制在心頭多年的“客居”二字已悄然放下。
站在橋上,客家人泯然一笑,渾然就有了當家做主的快感。那一彎彎的笑,宛如無數(shù)條彎彎的玉帶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