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會軍 安 巖
(陽光學院, 福州 350015;河北經(jīng)貿(mào)大學, 石家莊 050061)
提 要:英漢雙關語翻譯被認為最具技巧性。本文提出,在雙關語翻譯中把源語的詞語和句子及其目標語表達作為具體的常量和變量的概念。我們將源語雙關的3個意義設為常量1(雙關意義1)、常量2(雙關意義2)和常量3(語用含義),將對應目標語的3個意義設為變量1(目標語雙關意義1)、變量2(目標語雙關意義2)和變量3(目標語語用含義)。通過對源語雙關在目標語中的諧義和諧音相關詞語的關聯(lián)枚舉,可以推演得到理想的變量優(yōu)化結果。無論是采用變量的意義關聯(lián)延伸策略還是變量的意義轉移策略都可能產(chǎn)生多個具有雙關含義的翻譯結果以供選擇,從而使一些通常認為不可譯的雙關語的翻譯不僅成為可能,而且可以達到與源語雙關相同的語用效果,甚至出現(xiàn)令人拍案叫絕的佳譯。
雙關語翻譯研究已總結出很多種翻譯方法和技巧,使雙關語可譯的比例大大提高。任何一種翻譯方法都是在理解源語的基礎上對目標語進行推敲和斟酌,從而達到雙關的語用等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作為變量的目標語的不斷優(yōu)化過程。動態(tài)的翻譯過程可以使原來認為不可譯的或譯不好的雙關語變得可譯或譯得更好(趙會軍 2012b:8-9)。本文首先對翻譯中的變量及雙關語翻譯中的變量進行介紹,然后就雙關語翻譯中的變量進行優(yōu)化推演,并總結變量的意義關聯(lián)延伸策略和變量的意義轉移策略,最后分別就不同類型雙關語翻譯的變量優(yōu)化效果進行案例分析。
近年來,中外學者就翻譯過程中變量的論述雖有所提及,但基本上是非語言文字本身的外在背景因素的描述,其主要的觀點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該盡可能地考慮源語的諸多背景因素以進行完整的目標語等效復述,而具體到語言文字本身微觀的變量因素卻論及的較少。
王宏印(2004:36)就文化典籍翻譯問題討論文學翻譯批評的背景變量問題,其主要涉及文化因素的變化對翻譯結果的影響,并提出3個核心概念:文化態(tài)勢、互動方式和介入機制。韓淑芹和孫三軍(2010:83)從影響翻譯效果的宏觀角度指出,翻譯過程中的變量可分為外部變量(包括規(guī)范、翻譯要求、翻譯方向等)和內(nèi)部變量(包括翻譯能力、情感因素、譯員性格等)。由此可見,翻譯中的變量是提高翻譯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無論是文化因素上的變量還是宏觀因素上的變量都是為了能在翻譯過程中客觀真實地了解影響翻譯質量的變化因素,通過對相關變化因素的深入理解與科學處理以達到翻譯等效的目的。另外,褚東偉(2005:6)用翻譯實例闡明翻譯由不確定性的、非線性的、極其復雜的混沌系統(tǒng)中的各種變量決定,可以保持臨時的、相對的秩序。宋志平(2012:13)總結Longa(2004)和Verschueren(1999)的觀點,確認變量的重要性:非線性特征是翻譯選擇過程的根本性質,翻譯結果的差異源于各種變量。
以上王宏印和韓淑芹所涉及的文化和宏觀層面上的變量都是定性研究的一個方面,而褚東偉、Longa,Verschueren以及宋志平則闡明翻譯中各種語境變量因素的重要性。本文研究的變量專注于詞語和句子本身,指的是為了在翻譯過程中達到等效翻譯目標,而在目標語的詞語優(yōu)化選擇和句子安排過程中所涉及的一些可以進行量化技術研究的語言變化因素。
翻譯中的變量就是目標語由粗到細、由繁雜到精簡、由不等效到完全等效的翻譯結果的體現(xiàn)。雙關語翻譯中的變量同樣也要達到最優(yōu)雙關效果的目的。雖然在雙關語翻譯研究中直接提出變量概念的并不多見,但中外學者從不同的側面描述過目標語意義變化的因素,我們也可視其為變量的范疇。一個雙關語翻譯的例子是:
① A: What animal is rich?
B: Bloodhound, because he is always picking up scents.
A:什么動物很有錢?
B:金錢豹,它身上全是金錢。
侯國金(2008:498)把scent(cent)和“金錢”標記為強標記[M++]。
無論是張南峰(2003)和Delabastita(1996)的雙關語10種翻譯方案、Hickey(2001)和侯國金(2008)的強弱標記,還是楊雙(2009)的不同層面以及艾琳(2010)的上中下策等都屬于雙關語翻譯中目標語變量不同變化狀態(tài)的范疇。而趙會軍(2012a:72)在雙關語語用翻譯量化模型中則明確提出雙關語變量的概念,并創(chuàng)造性地首次提出雙關語3個意義點的概念,確定了雙關語源語的3個意義點:SM1(source meaning 1, 源語意義1),SM2(source meaning 2, 源語意義2)和SPM(source pragmatic meaning, 源語語用含義,即雙關語的兩層意義SM1和SM2所構成的雙關含義),我們視其為常量(constants),將3個常量分別設為常量1,常量2和常量3;視與其對應的目標語的3個意義點TM1(target meaning 1)、TM2(target meaning 2)和TPM(target pragmatic mea-ning)為變量(variables),我們將3個變量分別設為變量1,變量2和變量3。通過表1我們可以更直觀地理解雙關語翻譯中的常量和變量。
表1 雙關語翻譯中的常量和變量
雙關語翻譯中的變量隨著雙關語的常量而變化,因此識別常量是分析的基礎。我們用例①具體說明在雙關語翻譯中如何辨別哪些是常量、哪些是變量,這是做好翻譯優(yōu)化的前提條件。
例①中的英文scents諧音cents,形成諧音雙關,而cents又和rich具有同義概念,這就構成雙關語源語的常量:常量1(scents),常量2(cents,rich),常量3(包含scents和cents,rich兩個意思的諧音雙關含義)。譯文1含有常量2(cents,rich)的意義“金錢”,也就是變量2;而與常量1(scents)對應的變量1“氣味”這層意義卻沒有體現(xiàn)出來;但rich(錢)與bloodhound(金錢豹)也具有雙關含義(變量3),雖然bloodhound不是“金錢豹”的意思,但這里翻譯成類似的概念可以理解,因此變量3也算是對應一部分。也就是說,譯文1具備兩個變量(變量2和變量3)與兩個常量(常量2和常量3)的對應。因此,后面我們還可以嘗試在譯文中加入變量1,把3個變量與常量全部對應,把侯國金(2008:498)的強標記[M++]翻譯結果再推進一步,使變量的意義優(yōu)化具有更深遠的意義。表2中的例①可以更清晰地幫助我們理解常量和變量的關系。
表2 雙關語翻譯中的常量和變量的關系
我們通過確定常量和尋找變量就可以發(fā)現(xiàn)雙關語翻譯中哪些地方還可以提高,距離完美的雙關語目標語表達還有多少差距。
英漢語“存有共同空間隱喻,并共享部分投射”(成洶涌 2017:53)。具體到雙關語翻譯,同樣或多或少也存在共享部分投射。構成翻譯語境的各種因素處于不斷的相互作用中(宋志平 2012:15),換言之,翻譯建立在各種變量的基礎上。因此,提高翻譯精準度的有效途徑就是根據(jù)不同的變量因素制定相應的優(yōu)化策略。因此,我們需要明確3個常量并找到與之對應的3個變量,優(yōu)化策略取決于變量與常量的意義和位置的對應狀況。
雙關語翻譯的優(yōu)化過程就是變量與常量趨向于完全等效的變化過程,其可分為3個步驟:分析常量、枚舉變量、優(yōu)化變量。下面還用例①來推演優(yōu)化過程。
分析常量是翻譯雙關語的基礎。在翻譯過程中往往存在對常量的認識不夠具體和深刻的情況,從而導致翻譯出來后缺少源語雙關語足夠真實的意境和幽默感。例①的英文原文很顯然含有諧音雙關(常量3=常量1+常量2):scents(常量1) 諧音cents(常量2)。因此,翻譯的重心應放在“氣味”(變量1)和“錢”(變量2)上,而不是單純的“錢”(rich,cents)上。通過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更復雜的情況是:“-hound”(常量4)和picking up(常量5)由于具有“追獵、追蹤”和“撿到、追蹤”的意義,同時也構成諧義雙關(常量6=常量4+常量5),在翻譯時不能不考慮,否則會使原文的雙關含義大大缺失??傊?,原文的雙關含義包含諧音雙關和諧義雙關:某種“動物”(animal,bloodhound)通過“氣味”(scents)“追蹤”(-hound,pic-king up)而“撿到錢”(picking up cents),并因此很“有錢”(rich,cents),具有幽默意味。由此,我們標出原文兩組常量如下:
例①中的常量:
由此可見,雙關語翻譯過程中深入細致的常量分析必不可少,可以幫助我們深刻認識相應變量因素,為優(yōu)化提供足夠的源語語用信息資源。
在翻譯過程中,可以通過枚舉的方式尋找盡可能多的變量詞語意義集合,從而為變量之間的意義搭配提供充足的可能性。從以上分析我們知道,例①的英文原文包含諧音雙關和諧義雙關,通過查閱資料我們盡可能多地找到常量在漢語中相應的意義。首先,我們枚舉諧音雙關翻譯的變量。常量1(scents)在漢語中對應的變量有“氣味、味覺、嗅覺、嗅……味、蹤跡、線索”等,常量2(rich,cents)在漢語中對應的變量有“富有的、有錢的、大富翁、分、錢、銅錢、金錢”等。而諧義雙關中常量4(-hound)在漢語中對應的變量有“獵犬、獵狗、追獵、煩擾、激勵”等,常量4的一體詞bloodhound在漢語中對應的變量有“尋血獵犬、偵探獵犬、偵探、追捕、追蹤、追尋、跟蹤”等。常量5(picking up)在漢語中對應的變量有“撿起、拾起、收拾、整理、用車接某人、順便買某物、偶然獲得消息”等。表3直觀地表明枚舉出的變量。
表3 例文的變量枚舉
3.13 優(yōu)化變量
有足夠語料的變量內(nèi)容,就有可以優(yōu)化的堅實基礎。上文提到,例①侯國金(2008)的譯文1中變量3“金錢豹”和“金錢”形成非常好的諧音雙關,唯一的遺憾就是缺少變量1“氣味、味覺、嗅覺、嗅……味、蹤跡、線索等”。我們嘗試換一種方式來解決問題:即在譯文中加上變量1的內(nèi)容,盡量保持變量2和變量3的內(nèi)容;爭取體現(xiàn)出變量4和變量5的意義并實現(xiàn)變量6的諧義雙關。
相比“金錢豹”沒有鮮明的“氣味”(變量1)“追蹤”(變量5)特征而言,“獵狗”(變量4)在漢語中與源語意義吻合,具有“氣味”(變量1)“追蹤”(變量5)能力,但其不一定具備“錢”(變量2)的特征,而漢語同音詞“鬣狗”(變量4)全身花斑點像“銅錢”(變量2)一樣掛滿全身,也能進行“氣味”(變量1)“追蹤”(變量5)。同時相應地,在“cents”(常量2)的漢語意義“分、元、圓、錢、銅錢、金錢”中,我們選用鬣狗身上的“銅錢”(變量2)的意義。這樣,“鬣狗”(變量4+變量5)比“獵狗”(變量4)更理想,“銅錢”比“金錢”更理想。我們得到如下可選譯文:
譯文1:鬣(獵)狗,因為它總是在追獵銅錢。
另外,在scents(常量1)的漢語意義“氣味、味覺、嗅覺、嗅……味”中,我們發(fā)現(xiàn)與錢相關的詞有“銹”“嗅”同音的“銅錢銹”的用法,我們采用“嗅”的意義。這樣,我們得到如下可選譯文:
譯文2:鬣(獵)狗,因為它全身都是銅錢銹(嗅)。
我們發(fā)現(xiàn),雖然譯文2中“嗅”和“銹”諧音,但與“-hound(常量4),picking up(常量5)”相對應的“嗅”應該是變量5才對,將其作為動詞,加上“追蹤、尋找”意義,就得到如下譯文:
譯文3:A: 什么動物很有錢?
B:鬣(獵)狗,因為它總是在尋嗅(銹)銅錢。
為清楚地表明譯文中的變量關系,我們標出譯文的兩組變量如下:
譯文3中的變量:
A: 什么動物很有錢?(變量2)
B:鬣(獵)狗(變量4),因為它總是在尋嗅(變量5)
(變量6=變量4+變量5:鬣狗尋嗅)
(銹)銅錢。(變量3=變量1+變量2)
通過對比我們看到,譯文3雖然不一定比譯文1更具欣賞力,但卻與源語基本保持一致性,能原汁原味地體現(xiàn)出源語雙關的所有意境。
在雙關語翻譯過程中,我們通過以上3步優(yōu)化過程,找到與3個常量相對應的3個變量的理想目標語表達方案,從而提高翻譯的精準度。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可以根據(jù)變量與常量的對應關系總結出翻譯優(yōu)化策略,將雙關語的具體翻譯方法提高到一定的理論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導翻譯實踐。
趙會軍(2012b:201-202)依托雙關語語用翻譯量化模型,運用目標語語用搜尋方法,針對不同類型雙關語的翻譯,采用不同的方法以實現(xiàn)雙關語譯文的理想化。我們將變量的優(yōu)化策略歸結為兩種:變量的意義關聯(lián)延伸策略和變量的意義轉移策略。
雙關辭格的甲語境與乙語境有一個鉸鏈連結,這個“鉸鏈連結”就是源語雙關意義的關聯(lián)紐帶,即常量3,也是翻譯過程中的焦點所在(李鑫華 2000:54-56)。與源語雙關的關聯(lián)結構相對應的目標語(變量3)也需要關聯(lián)甲語境(變量1)和乙語境(變量2)。英漢兩種語言的巨大差異使變量1和變量2很難產(chǎn)生“鉸鏈連結”效應(變量3),這就需要努力把變量1和變量2進行意義延伸,直到產(chǎn)生關聯(lián)形成目標語雙關(變量3)。這就是變量的意義關聯(lián)延伸策略,是我們在雙關語翻譯中所要采用的主要策略之一。
如在例①的翻譯優(yōu)化過程中,形成如下幾種變量關聯(lián)關系:
其中,變量1和變量2通過意義關聯(lián)延伸可以直接復合為變量3,其意義關聯(lián)延伸途徑是:
變量1(scents:氣味、味覺、嗅覺、嗅……味、蹤跡、線索等)嗅(銹)銅錢(變量3)
變量2(cents:富有的、有錢的、分、錢、銅錢、金錢等)銅錢(銹)銅錢(變量3)
雖然譯文3中的變量4和變量5通過意義關聯(lián)延伸不能直接復合為變量6,但“鬣狗尋嗅”具備源語雙關的所有意境,其意義關聯(lián)延伸途徑:
變量4(-hound,bloodhound:獵狗、追獵、追蹤等)獵狗鬣(獵)狗
變量5(picking up:撿起、拾起、收拾、用車接某人等)聞味尋嗅
非常奇妙的是,通過意義的關聯(lián)延伸,我們居然發(fā)現(xiàn)變量3和變量5還可以諧音“嗅(銹)”,這樣使翻譯結果更加耐人“尋味”。
在翻譯實踐中,不同于變量的意義關聯(lián)延伸策略,有時還需要把變量1和變量2兩個語境中的一個相關意義轉移到句子的另外一個位置上,承接雙關的部分意義,以實現(xiàn)目標語的雙關(變量3),我們稱之為變量的意義轉移策略。
② Customer: Waits, will the pan cakes be long?
Waiter: No, sir, round.
顧客:服務員,煎餅還要等很久嗎?
侍者:不,先生,是圓的。
long和round既有煎餅是“長形的”還是“圓形的”意義,也有等待時間是“長”的還是“不長”的意義,由此,long和round形成諧義雙關。long(常量1+常量2)對應的變量有“長形的”(變量1)和“長時間”(變量2)。round(常量4+常量5)對應的變量有“圓形的”(變量4)和“大約、差不多、時間不長”(變量5)。原文和譯文的常量和變量示意圖如下:
例②原文中的常量:
Customer: Waits, will the pan cakes belong?(常量3=常量1+常量2)
Waiter: No, sir,round.(常量6=常量4+常量5)
例②譯文中的變量:
顧客:服務員,煎餅還要等很久(變量2) 嗎?
侍者:不,先生,是圓的。(變量4)
通常認為,long和round這種意義相反同時又各自具有雙重意義的諧義雙關不可能譯成目標語雙關。我們通過意義轉移的方法可以將源語雙關譯為如下兩種結果,其變量示意圖如下:
例②譯文2及其變量:
顧客:服務員,煎餅
長(變量3=變量1+變量2)嗎?
侍者:“不長,(變量3)先生,煎餅是圓的。(變量4)
例②譯文3及其變量:
顧客:服務員,煎餅
長(變量3=變量1+變量2)嗎?
侍者:煎餅不是長的,(變量1)先生,也等不長。(變量5)
從例②譯文2和譯文3可以看出,侍者話語中變量的位置與常量的位置并不完全對應,分別將變量3和變量1轉移到源語的No的位置上,與之相反的意義變量4和變量5進行雙關照應。這樣,通過變量位置的轉移而形成雙關含義的相互照應,產(chǎn)生與源語雙關基本相同的雙關幽默效果。這種變量意義轉移策略的啟發(fā)性在于,我們可以將不同的變量進行不同位置的排列組合,可以產(chǎn)生多個具有雙關含義的翻譯結果,從而使通常認為不可譯的一些雙關語、隱喻、幽默、諺語等的翻譯成為可能,達到與源語相同的語用效果。理論上講,例②中6個變量排列組合的翻譯結果數(shù)量可以達到百種之多,在此不再做深入的介紹。
需要說明的是,在雙關語翻譯實踐中,變量的意義關聯(lián)延伸策略的使用遠遠多于變量的意義轉移策略。針對不同類型雙關語的變化,雙關語翻譯中的變量也要采用不同的優(yōu)化處理策略。
雙關語主要分為諧義雙關和諧音雙關兩類。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特殊的類型,如例③一則眼鏡的廣告:
③ OIC(劉秀艷 2002:21)
OIC的詞形像眼睛,諧音oh, I see,是個諧音加詞形雙關。對于稍微懂英文的人來說,照抄原文不進行翻譯可能是最好的結果。有趣的是,微信朋友圈有一則圖片雙關:掛有河海大學牌匾的學校門口由于剛下過大雨而呈現(xiàn)出一片汪洋。由于需要更廣泛和更深入的研究,關于諸如此類的雙關語的翻譯本文不再贅述。下面我們僅就諧義雙關和諧音雙關兩類型來說明變量優(yōu)化的效果。
李鑫華(2000:55)認為,“這種雙關辭格的句子譯成漢語時很難把雙關語譯出來”,他所舉的例子、譯文及相應的常量和變量圖示如下:
④ A:Why are lawyers alluneasy sleepers? (常量2)
B:Because theylie(常量3=常量1+常量2) first on one side, and then on the other, andremain wide awake(常量2) all the time.
A:為什么律師都很難入睡?(變量2)
B:因為他們首先在這一邊撒謊,(變量1)然后又在另一邊撒謊,(變量1)并且為免出錯還要一直保持高度的清醒。(變量2)
在例④源語雙關中,lie只出現(xiàn)一次,但很明顯在then和on the other之間省略第二個lie,既可為“躺著睡覺”(常量2)的意義,又可為“撒謊”(常量1)的意義。然而,譯文4的變量關系并沒有表明任何雙關語境。我們通過采用變量優(yōu)化策略來達到此類翻譯的理想化,如下面的譯文2和譯文3所示:
例④譯文2:
A:為什么律師都轉側難眠?(變量2)
B:因為他們首先一側撒謊,(變量1)然后又在另一側撒謊,(變量1)就這樣輾轉反側,無法入眠。(變量2)
例④譯文3:
A4:為什么律師都轉側難眠?(變量2)
B4:因為他們先沖這側躺著,(變量2)然后又沖那側躺著,(變量2)就這樣一直輾轉反側,睜著眼兩邊說瞎話。(變量3=變量1+變量2)
經(jīng)過變量的意義關聯(lián)延伸,譯文2和譯文3都是以“側”為關聯(lián)點,有機地將變量1和變量2聯(lián)系在一起;同時,譯文3中的變量1(“說瞎話”)通過變量的意義轉移也轉移到了變量2(“睜著眼”)的位置上,形成雙關照應。由此形成的目標語雙關不僅恰當,甚至還超過源語雙關的效果。
在翻譯實踐中,諧音雙關的變量往往無法完整統(tǒng)一地在目標語中體現(xiàn)出來。下面是張傳彪和張紅深(2009:38)對例⑤的翻譯以及相應的常量和變量圖示。
⑤ A: What is the worst kind offish?(常量1)
B:Selfish.(常量3=常量1+常量2)
A: 最壞的魚(變量1)是什么魚?(變量1)
B: 暴雨(變量1)(鮑魚)。(變量1)
在例⑤源語雙關中,fish是諧音雙關的關聯(lián)點。雖然“雨”和“魚”在譯文中形成諧音雙關性,但會丟失selfish的雙關目的,“暴雨”和“自私”相差太遠。我們可以采用變量的意義關聯(lián)延伸策略來達到翻譯的雙關目的。
A: 什么魚(變量1)最壞?
B:私欲(魚)。 (變量2)+(變量1)=(變量3)
“私欲(魚)”不僅能完全復制源語雙關的諧音特點,也能達到源語雙關的表達目的。這樣,我們通過采用變量優(yōu)化策略可以使一些不好譯甚至是不可譯的雙關語轉變?yōu)橥瑯訋в须p關含義的、理想的目標語,甚至可以使翻譯達到令人拍案叫絕的效果。
通過深入分析常量以及采用變量的優(yōu)化策略,可以使很多不同類型雙關語的翻譯成為可能;可以達到更簡潔明了和更精準的翻譯效果;可以產(chǎn)生多個事先無法預料的結果;在雙關語無法翻譯的情況下,常量可以很清楚地告訴我們難點所在。
盡管如此,雙關語的翻譯研究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nèi)孕柚铝τ陔p關語翻譯的優(yōu)化研究,更好地理解并翻譯雙關語中存在的“頓悟式的思維”(徐盛桓 廖巧云 2017:16)。同時,雙關語可譯程度、可譯性范圍和占比等也有待進一步統(tǒng)計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