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陸
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共有古詩詞10課37首,加上“課外古詩詞誦讀”48首,共有85首,時間從先秦到近代,跨越2000多年,體裁包括詩、詞、曲,內(nèi)容有山水詩、詠物詩、詠史詩、送別詩、羈旅詩、邊塞詩等。
筆者在聽一線教師上古詩詞閱讀課時發(fā)現(xiàn),多數(shù)老師先是正字正音,讓學生熟讀,然后介紹作者、時代背景、寫作特色,接著背誦默寫,最后布置作業(yè)。筆者認為,這種教學安排是有失偏頗的。新課標明確指出,古詩詞教學應該讓學生“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可以說,這是古詩詞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教學目標,語文教師千萬不能等閑視之。
什么是品位呢?它指的是檔次、層次、格調(diào),即對事物的理解或欣賞水平。所謂古詩詞欣賞品位,指對古詩詞的分辨與鑒賞能力。那么,怎樣提高學生古詩詞欣賞品位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來落實。
一、品詩題,知大意
俗話說“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從詩題中,我們常常能明確古詩詞的類別,進而把握其基本內(nèi)容,如山水詩的借景抒情、詠物詩的托物言志、詠史詩的借古喻今、送別詩的離愁別緒、羈旅詩的漂泊愁苦、邊塞詩的壯志豪情等。
例如,九年級上冊第13課中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標題中“酬”指答謝、酬答,這里是以詩相答的意思,即用詩歌贈答;“樂天”指友人白居易,他字樂天;“見贈”指送給(我)。標題似乎比較長,但讀懂了它的意思,就可以大抵了解全詩的內(nèi)容。又如九年級下冊第12課《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編者對標題中的“破陣子”“陳同甫”“賦”“壯詞”進行了注釋,但學生可能對其中的“以寄之”不知道怎么回事,教師應該進行點撥。原來,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陳亮前往江西鉛山拜訪辛棄疾,二人于鵝湖寺相聚數(shù)日,即歷史上著名的第二次“鵝湖之會”。其間,兩位詞人暢談英雄理想,并相互激勵,寫出數(shù)首相互酬答的唱和詞?!镀脐囎印殛愅x壯詞以寄之》作于這次會見之后。學生讀懂這個標題,對了解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整體意思很有幫助。
二、品注釋,解疑難
一般來說,古詩詞加不加注釋,并不是編者隨心所欲、率意而為的,而是經(jīng)過慎重考慮的。注釋包含的內(nèi)容很廣,諸如字詞音義、作者背景、人物事跡、典故出處等。所以,教師應該提醒學生注重注釋的作用,切實提高欣賞品位。
例如,七年級上冊第4課《古代詩歌四首》中第一首《觀滄?!?,其作者是曹操。教材注釋稱曹操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而許多學生對他的評價是消極的、負面的,這主要是受小說《三國演義》、民間俗語或影視作品的影響,這種影響極有可能抵消教材中注釋的正面作用。對此,教師應該補充一些相關資料,讓學生知道有兩個“曹操”形象:一個是許多文學作品、影視作品中的形象,即“漢賊”“奸雄”;另一個是歷史形象,曹操不僅是政治家,還善賦詩寫文,抒發(fā)自己的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他開啟并繁榮了“建安文學”。這樣,對曹操形象有了正確認識,學生才會在情感上親近他,才能自覺從詩歌中汲取營養(yǎng)。
三、品語言,曉內(nèi)容
相對于其他文學樣式,古詩詞的語言更加精練、含蓄,容量巨大。劉勰說:“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痹脝栆舱f:“文須字字作,亦要字字讀。咀嚼有余味,百過良自知?!闭f的是通過語言的媒介去獲得對詩文的印象、對意旨的具體感受和經(jīng)驗。因此,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掌握詩詞用語特點,細細推敲,方能解其中之味。
如八年級上冊第13課《唐詩五首》中的《使至塞上》里面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詩人寫出進入邊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景象,畫面開闊,意境雄渾。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本沒有什么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diào),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xiàn)了它的勁拔、堅毅。沙漠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奥淙铡焙苋菀捉o人以感傷,詩人用一個“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一個“直”字,一個“圓”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xiàn)了作者深切的感受。教師要通過這樣品詞品句,引導學生去把握詩人的情感。
四、品意象,悟意境
意象即那些烙上詩人主觀感情印記的景和物。由于詩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表達思想及感情,因而這些事物便被賦予了特定的文化內(nèi)涵,正如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常見的意象有:梅蘭竹菊(喻君子)、柳(喻送別)、柳絮(喻愁緒和飄零)、衰草(喻離情)、落葉(喻悲秋和失意)、爛柯(喻離家年久)、月(喻思鄉(xiāng)和懷人)、雁(喻思鄉(xiāng)和漂泊)等。教師要引導學生去了解詩詞中所描繪的自然景色、所詠嘆的社會事物、所刻畫的人物形象、所描繪的生活場景、所鋪陳的史實情節(jié),這些都是意象,都是用來寄托情思的。當然,同一事物的意象有時也在變,但很多時候變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的心境,不同的心境看同一景物,就會有不同的感覺。
意境是詩詞的核心,是詩人精神境界凝聚、升華后的藝術表現(xiàn),是思想感情與生活圖景的融合。要領會意境,必須從把握詩詞意象入手,分析詩詞所給的景、所敘的事,然后在大腦中形成那些景和事所展示的畫面,再據(jù)此去想象詩人處于其中,進而走入詩人營造的或優(yōu)美或寂寥或悲壯或雄渾闊大的意境,從而把握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
如九年級下冊第23課《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誦讀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這樣的畫面:詩人岑參佇立在雪地里,深情地目送友人武判官漸行漸遠。山路迂回曲折,一轉(zhuǎn),友人的背影便消失在茫茫的風雪里,只見雪地上留下一行馬蹄印跡。這樣,悠遠的意境便展現(xiàn)出來,耐人尋味。
五、品章法,識技巧
賞析詩詞寫作技巧可以從三個角度進行:一是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懷古傷今等,二是修辭方法——比喻、擬人、借代、夸張、對偶、互文、通感、用典等,三是表現(xiàn)手法——比興、象征、襯托、對比、畫龍點睛、動靜結合、虛實相生等。
如八年級下冊第24課《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人從敘事入手,因事入情,借事抒情,明白如話的語言,白描式的勾勒,形象逼真;加之語句參差錯落,有助于跌宕起伏的情感表達,增強了詩的感染力。了解這些寫作技法,更有利于學生理解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境界,體會杜詩“沉郁頓挫”的風格。
六、品情感,感真愛
“詩言志,歌永言?!睘榻袢怂蚪驑返赖墓旁娫~,不管是寫景、狀物、抒情,還是言志、詠史、說理,大多寫出了積極向上的情緒,傳遞著愛和希望、奮斗和進取、生機和活力、感動和向往、無奈和慰藉、悵惘和思念……這正是青少年所需要的正能量。古詩詞教學一定要抓住這一主線,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通過古詩詞教學,學生感受到“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中親人的至愛、“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中友人的真情、“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敝泻肋~的情懷、“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中無限的傷感、“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中的人生哲理……凡此種種,讓學生沐浴在美好和善良的陽光里,徜徉在情真意切和感人肺腑的詩海里。
總之,古詩詞無疑是文學百花園中極為迷人的一朵奇葩,芳香沁人心脾。因此,在教學古詩詞時,教師要突破僵化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欣賞意識,不斷提升學生欣賞古詩詞的品位。
(作者單位:江西省靖安縣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