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國
摘要:語文教學必須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與思維品質的提升。語文教學中的思維培養(yǎng),不妨從以下方面進行:創(chuàng)設認知沖突,讓思維由淺入深;組織深度研討,讓思維由低向高;繪制思維導圖,讓思維由隱到顯;注重遷移訓練,讓思維由此及彼。
關鍵詞:語文思維能力認知沖突思維導圖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指出:“語言文字運用和思維密切相關,語文教育必須同時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與思維品質的提升?!比绾卧谡Z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本文結合具體教學案例,從創(chuàng)設認知沖突、組織深度研討、繪制思維導圖、注重遷移訓練四個方面試做探討。
一、創(chuàng)設認知沖突,讓思維由淺入深
認知沖突是指認知發(fā)展過程中,當現(xiàn)實情境與認知結構不符時,心理上產生的矛盾或沖突。認知沖突是思維發(fā)展的起點。課堂教學中,教師精心創(chuàng)設與學生的認知和經驗相沖突的問題,不僅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還能拓展他們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例如,教學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直面人生”專題“生存選擇”板塊時,在完成《報任安書(節(jié)選)》和《漁父》兩篇文章的文義疏通以后,筆者設計了以下三個問題:
(1)屈原和司馬遷,一個毅然赴死,一個忍辱而生。為什么他們的選擇截然不同?
(2)德國哲學家康德說:“自殺是可惡的,因為上帝禁止這樣做?!泵绹锩遗撂乩锟恕ず嗬f:“不自由,毋寧死?!苯Y合中國兩位圣賢的選擇,試從文化角度比較,中國和西方生死觀有哪些異同點?
(3)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人因失戀而自殺,有人因高考落榜而自殺,有人因父母的管教過嚴而自殺。你如何看待生命價值?
問題(1)將屈原和司馬遷不同的生死抉擇進行對比,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學生思考后得出結論:屈原以死明志,是因為他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來體現(xiàn)生命的意志和尊嚴;而司馬遷以生踐志,是為了成就人生的大事業(yè),希望通過發(fā)憤著書來洗刷恥辱,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這一結論屬于“形成主見”,它對理解文本主題極有價值,是學生思維的開拓點。問題(2)連類而及,求同求異,將視野由東方延展到西方,進一步擴大矛盾,鼓勵學生向思維更深處漫溯。經過師生討論、思維碰撞,學生得出結論:中國和西方都強調生死中的精神永存,比如寧愿有尊嚴地赴死也不愿茍且偷生、為自由真理而不惜犧牲等。但西方文化重視生命的原初意義,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更側重于追求生命的忠孝價值,弘揚忘我的精神境界。從中西文化的角度去比較、分析、評價中國和西方的生死觀,對問題進行深加工,凸顯了思維的深度。問題(3)聯(lián)系現(xiàn)實,觀照自我。讓學生對自我生命價值和終極意義進行思考,既是一次透視生命、撞擊心靈的談話,也是一次“舊我”褪色、“新我”卓然而立的歷程。
總之,創(chuàng)設認知沖突的問題時,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知識之間的矛盾點或差異點,適度拓展選材空間,進行有效整合。創(chuàng)設的問題和問題鏈要讓學生愿意想、有的想、想充分,要有啟發(fā)、有深度和有價值。
二、組織深度研討,讓思維由低向高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高級思維活動,學生作文“淺表化”的一個根本原因就在于欠缺高階思維。不會依據(jù)寫作任務分析、綜合、評價,就難以創(chuàng)作出有深度、有見解的好文章。教師可以在作文指導課中組織深度研討,通過設立高階思維點,不斷追問,讓學生有邏輯、有條理地表達觀點。以筆者組織的一次寫作訓練為例。作文題目是:
電影《中國機長》再現(xiàn)了川航3U8633次航班史詩級備降的奇跡。故事原型的英雄機長劉傳健在生死關頭臨危不亂,依靠專業(yè)的操作、職責的擔當以及所有空勤人員的團結協(xié)作,確保了飛機安全降落,全員生還。請根據(jù)以上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議論文,不少于800字。
寫作之前,筆者組織了深度研討活動:
師你寫作的主題是什么?
生劉傳健和他的機組成功迫降,避免了一場航空災難,這是英雄的壯舉。因此,我確立的寫作主題是“致敬英雄”。
師什么是英雄?
生英雄是英勇頑強的戰(zhàn)斗作風。
生英雄是勇于犧牲的革命精神。
生英雄是無私奉獻的杰出人物。
師定義不錯,但分析要緊扣材料。
生英雄是能在千鈞一發(fā)之際臨危不亂、力挽狂瀾、轉危為安的壯舉。
師很好!古人云:“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英雄的壯舉源于英雄的品質。你覺得劉傳健身上有哪些英雄的品質?
生首先是他的專業(yè)能力。劉傳健擁有過硬的駕駛技術和心理素質——他的專業(yè)能力是過硬的。
生我從網(wǎng)上查找到他的相關材料。劉傳健原來是從空軍飛行學院以全優(yōu)成績畢業(yè)留校的一名教官,后來才做了民航機長。
師日本著名管理學家大前研一說:“決定一個人江湖地位的,是專業(yè)精神。專業(yè)的人,都會追求極致。”想象一下,劉傳建的專業(yè)能力來自哪里?
生我想,一是源于他熱愛飛行員這個職業(yè);二是他在往日系統(tǒng)全面的訓練中,刻苦鉆研,追求精益求精。
……
研討中,教師引導學生對“英雄”概念溯果追因,層層剝繭,力求立論正確,學會分析,合乎邏輯。給“英雄”下定義時,教師使用“概念界定”的方法進行啟發(fā),這是培養(yǎng)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基礎。接著,追問英雄有哪些品質以及英雄的專業(yè)能力來自哪里,并適當提供一些思考的“論據(jù)材料”,這是培養(yǎng)學生分析能力、推斷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思維進階。以此為基礎,學生還進一步從“責任”“團結協(xié)作”等角度展開自主研討。
深度研討活動,需要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將分析、綜合、評價的高階思維發(fā)展融入教學活動中,搭建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支架,引領他們多維度思考,讓他們有理有據(jù)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闡述自己的發(fā)現(xiàn)。
三、繪制思維導圖,讓思維由隱到顯
思維具有內隱性,而思維導圖是表征思維的可視化圖示或圖示組合。思維導圖被廣泛應用于梳理文章結構、建構知識體系等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整合加工自己的思維,繪成思維導圖,就可以把凌亂的思維條理化,將思維的成果明晰化。這種做法既能增強學生學習的實效性,也有利于教師及時把握學生的思維動態(tài)并提供適時指導,助推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
以三篇《六國論》(作者分別是蘇洵、蘇轍、李禎)的群文閱讀為例,筆者嘗試如下教學:
首先,要求學生從“六國滅亡原因”這一中心議題出發(fā),快速找出三篇文章中的主旨句,并用簡潔凝練的語言加以概括。學生梳理分析文本后得出:蘇洵論“賂”,蘇轍論“勢”,李禎則弘揚“仁義”;“二蘇”在六國“并力西向以抗秦”的看法上觀點一致,蘇洵側重論述外交政策,蘇轍側重分析戰(zhàn)略形勢,李禎則從治國理念出發(fā),認為“二蘇”之說都是“厚六國而薄秦”的偏頗之論,六國亡在他們力量弱小而又欲為秦所為。
其次,寫作必須有一定的寫作目的,有的放矢才能擲地有聲。筆者請學生穿越歷史、與作家對話,領悟三位作者的寫作目的。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得出:蘇洵是借題發(fā)揮、針砭時弊,借“六國滅亡”來諷諫“為國者”;蘇轍就史論史,目的不明顯;李禎則是立足儒家道統(tǒng),借此宣揚仁道。理解了三位作者的寫作目的后,筆者再次提問:三位作者的寫作思路有何不同?學生討論后得出:蘇洵開門見山,主論點一分為二;蘇轍欲擒故縱,引出論題,抓住韓魏的關鍵作用來分析;李禎則采用先駁后立,文末才點明論點。
最后,筆者安排小組合作討論:你認同哪一位作家的觀點,為什么?學生形成的結論有:蘇洵文章老辣犀利,論證邏輯嚴密,但他囿于時代局限,觀點不免片面;蘇轍文章立論雖不落窠臼,但把六國之士一概斥為“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有失公允,并列舉主張聯(lián)齊抗秦的屈原和竊符救趙的信陵君進行反駁,認為蘇轍應在文章后面對當時的有識之士提上一筆,避免立論上的偏頗;李禎文章中秦“擅形變之利,而又得天助”的天命論思想不符合唯物主義觀點;對于六國滅亡原因要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人才等方面綜合論述。將學生的結論繪制成如圖1所示的思圖1維導圖,對三篇文章的分析以及對六國滅亡原因的分析一目了然。
借助思維導圖形成的立體閱讀網(wǎng)絡,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不僅拓寬了學生的閱讀視野和思維空間,還提升了他們思維的獨立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四、注重遷移訓練,讓思維由此及彼
訓練是思維發(fā)展的一個“媒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已掌握的知識和方法遷移到新情境中,從而讓思維由此及彼。以2017年高考語文全國卷Ⅱ古代詩歌閱讀第15題為例。題目如下:
送子由使契丹
蘇軾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遠適更沾巾。
不辭驛騎凌風雪,要使天驕識鳳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應夢武林春②。
單于若問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宮。蘇轍時任翰林學士,常出入宮禁。②武林:杭州的別稱。蘇軾時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譽為“門地、人物、文學皆當世第一”。后來入吐蕃會盟,酋長問他:“聞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騙他說:“彼李揆,安肯來邪?”
本詩首聯(lián)表現(xiàn)了詩人什么樣的性格?請加以分析。
這是一道人物形象詩歌鑒賞題。對于這類題型,教師往往從賞讀詩歌入手,讓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和作者表達的情感。筆者先讓學生圈畫出題干中的三個要點:考查范圍(首聯(lián))、考查點(人物性格)、答題方式(分析)。之后,筆者帶領學生回顧已掌握的知識和解題技巧。如常見的人物形象特點有不慕權貴、豪放自負,心懷天下、憂國憂民,寄情山水、歸隱田園,懷才不遇、壯志難酬,豪放灑脫、樂觀曠達、情趣高雅、悠閑自得等;人物刻畫的常見方法有外貌、語言、神態(tài)、動作、心理五個方面的直接描寫,借物、借景或借其他的人來側面烘托,細節(jié)描寫,白描,用典等;人物形象鑒賞的角度有所寫人物的身份、年齡、外貌,所寫人物的行為、事件、動作,所寫人物的境遇、思想、品格、情感、情趣等;人物形象答題三步驟為概括形象特點+分析形象特征+明確形象意義(此步驟有時可省略)。
在將以上知識遷移到本題中時,筆者指導學生“四看”本詩:(1)看標題——題材歸類為送行詩;(2)看作者——蘇軾,宋代豪放派詞人,樂觀曠達、豪放灑脫是其主要性格特征;(3)看內容——首聯(lián)點題,兄弟“云海相望”,表明天各一方,“遠適”指蘇轍出使契丹,“那因遠適更沾巾”化用了王勃“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句意;(4)看注解——蘇軾時知杭州,表明此詩遙寄情懷。根據(jù)以上解析,按照答題步驟,學生擬制了參考答案:①樂觀曠達,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這次雖是遠別,也不會作女兒之態(tài),悲傷落淚;②重兄弟情感,弟弟出行之際,蘇軾雖遠在杭州,卻殷殷叮囑,關切之情溢于言表。
需要說明的是,遷移有“正遷移”和“負遷移”之分。在解題中,有些學生機械套用以往學過的某些知識或解題技巧,這就是“負遷移”。教師需要提醒學生悉心分析、比較差異,也可通過一題多變、對比訓練等方法來克服思維定式。
參考文獻:
[1] 趙國慶,熊雅雯,王曉玲.思維發(fā)展型課堂的概念、要素與設計[J].中國電化教育,2018(7).
[2] 宋曄.中西方文化中的生死觀及其教育啟示[J].思想·理論·教育,200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