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琪
蝙蝠類動物全世界共有900多種,我國約有81種,是哺乳類中僅次于嚙齒目的第二大類群。蝙蝠是唯一一類演化出飛翔能力的哺乳動物。它們中的多數還具有敏銳的聽覺定向(或回聲定位)系統(tǒng)。蝙蝠的體型大小差異極大。最大的吸血狐蝠翼展達1.5米,而基蒂氏豬鼻蝙蝠的翼展僅有15厘米。
幾乎所有蝙蝠均于白天憩息,夜晚覓食。這種習性便于它們襲擊入睡的獵物,同時使自己不受其他動物或高溫陽光的傷害。蝙蝠通常喜歡棲息于孤立的地方,如山洞、縫隙、地洞或建筑物內,也有棲于樹上、巖石上的。它們總是倒掛著休息,一般聚成群體,從幾十只到幾十萬只不等。
蝙蝠一般都有冬眠的習性,冬眠時新陳代謝的能力降低,呼吸和心跳每分鐘僅有幾次,血流減慢,體溫降低到與環(huán)境溫度相一致,但冬眠不深,在冬眠期有時還會排泄和進食,驚醒后能立即恢復正常。
大多數蝙蝠以昆蟲為食。因為蝙蝠捕食大量昆蟲,故在昆蟲繁殖的平衡中起重要作用,甚至可能有助于控制害蟲。某些蝙蝠亦食果實、花粉、花蜜;熱帶美洲的吸血蝙蝠以哺乳動物及大型鳥類的血液為食,這些蝙蝠有時會傳播狂犬病。蝙蝠呈世界性分布。在熱帶地區(qū),蝙蝠的數量極為豐富,它們會在人們的房屋和公共建筑物內聚成大群。蝙蝠的取食習性各異,或為掠食性,或有助于傳粉和散布果實,從而影響自然秩序。
具有回聲定位能力的蝙蝠,能產生短促而頻率高的聲脈沖,這些聲波遇到附近物體便反射回來。蝙蝠聽到反射回來的回聲,能夠確定獵物及障礙物的位置和大小。這種本領要求高度靈敏的耳和發(fā)聲中樞與聽覺中樞的緊密結合。蝙蝠個體之間也可能用聲脈沖的方式交流。有少部分蝙蝠依靠嗅覺和視覺找尋食物。某些種類的蝙蝠是飛行高手,它們能夠在狹窄的地方非常敏捷地轉身。蝙蝠是唯一能振翅飛翔的哺乳動物,其他像鼯鼠等能飛行的哺乳動物,只是靠翼形皮膜在空中滑行。
自古以來人類對蝙蝠充斥著許多誤解。下面就舉幾個比較普遍的例子來解說一下吧。
蝙蝠是吸血鬼?其實1390種蝙蝠中只有3種食血,其中只有一種針對哺乳動物。所有食血蝙蝠都僅分布于拉丁美洲,其他地方并沒有。為什么不叫它們吸血蝙蝠?因為它們不吸血,而是像小貓一樣舔食血液。它們唾液中含有的抗凝劑會阻止血液凝結,使其能順利地吃個飽。而這種抗凝劑現已被開發(fā)成藥物,用于預防中風。
蝙蝠能傳播狂犬???蝙蝠可能攜帶狂犬病毒,但攜帶比例并不高。如果不去驚擾蝙蝠,你被它咬的幾率并不高,傳染狂犬病的幾率就更低了。
蝙蝠是會飛的老鼠?蝙蝠是翼手目,不是嚙齒目。這是一個長期的認知錯誤,因為在許多語言中“蝙蝠”一詞和“老鼠”相似,例如在德語中蝙蝠“Fledermaus”意為“顫動、飄飛”和“老鼠”。但蝙蝠與老鼠沒有密切關系,實際上在哺乳動物的分子系統(tǒng)樹上,人類和嚙齒目動物之間的關系比蝙蝠更緊密!
蝙蝠數量非常多,飛起來鋪天蓋地?從整個生物量來講,蝙蝠跟其他動物相比數量并不算多。從種類來講其實很多蝙蝠是非常瀕危的,在野外很難見到。很少有真正成大群出現的蝙蝠,有些甚至是獨居的。所以它們的群體數量并不大。蝙蝠壽命可長達40年,分布很廣,但也極易滅絕。而隨著人類干擾,殺蟲劑和農藥的使用,蝙蝠數量一直在下降。很多時候它也是其他動物的食物。蝙蝠是地球上繁殖最慢的哺乳動物之一,大多數蝙蝠都是獨生子女,偶爾有些雙胞胎。
總之,蝙蝠由于其貌不揚和夜行的習性,總是使人感到可怕,其外文名字的原意就是輕佻的老鼠的意思。中國古代也有關于蝙蝠的記載說它們也生活在鐘乳洞里,名叫仙鼠,那里的蝙蝠因為能夠喝到洞里的水而長生,千年之后它們的身體顏色也有了巨大的變化,從原來黑暗的顏色變成了通身雪白。并且由于“蝠”字與“?!弊滞簦栽诿耖g尚能得到人們的喜愛,形象被畫在年畫上。
蝙蝠確實是最大的病毒庫之一。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合作在《中國科學:生命科學》(英文版)發(fā)表論文,首次揭示了新型冠狀病毒進化來源,該病毒基因序列與2002年流行的SARS冠狀病毒和2012年流行的MERS冠狀病毒存在較大差異,相似性分別只有約70%和約40%,而且病毒傳播所依賴的S蛋白變異較大,但是新型冠狀病毒的S蛋白結構與人細胞上的關鍵受體非常匹配,顯示其具有較強的對人感染能力;另外,新型冠狀病毒與來源于蝙蝠的其他冠狀病毒具有較高的相似性,研究人員推測蝙蝠也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其實在此之前,科學家已經確認SARS冠狀病毒和MERS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正是蝙蝠。
據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北京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建立的全球蝙蝠病毒數據庫顯示,在全球69個國家,科學家已在近200種蝙蝠身上發(fā)現超過4100種病毒,其中冠狀病毒超過500多種,包括從蝙蝠身上新發(fā)現的200多種冠狀病毒。另據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雜志的一項報道,蝙蝠可攜帶有埃博拉病毒、馬爾堡病毒、漢坦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等引發(fā)人畜共患病的病毒多達60種以上,僅次于嚙齒類動物。所以蝙蝠無疑是最大的病毒庫之一。
那為什么蝙蝠會成為天然的超級病毒庫?科學家推測蝙蝠種類多,喜歡群居,壽命長,而且具備長距離飛行能力,活動范圍廣,故易于傳播病毒。更關鍵的是大多數病毒并不能對蝙蝠造成致命損傷,甚至不會引發(fā)輕度癥狀,而這些病毒一旦感染動物或人類,則會引發(fā)致命性人畜共患病。而蝙蝠對大多數病毒易感又表現出較強的耐受力,可能與它們飛行能力以及特殊的免疫系統(tǒng)有關。
蝙蝠是唯一能真正飛行的哺乳動物,飛行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熱量使得體溫升高,類似“發(fā)燒”,可抑制病毒的復制,也就是說飛行能力既是蝙蝠能夠傳播病毒的重要原因,也可能是病毒無法對蝙蝠自身健康造成威脅的重要原因。眾所周知,病毒進入機體后會利用宿主細胞快速復制新的病毒,機體免疫系統(tǒng)主要防御機制則是通過發(fā)燒使體溫升高,與發(fā)燒效果類似,蝙蝠飛行過程中體溫可升高到38℃~41℃,得以抑制病毒的復制,減少體內病毒的載量,同時加快機體免疫反應,進而減少病毒對機體的損傷。
更多的研究顯示,與人類或其他哺乳動物的免疫系統(tǒng)傾向于主動出擊殺死病毒的做法不同,蝙蝠對付病毒的辦法則是“忍氣吞聲”,既不能讓病毒太囂張,也不對病毒趕盡殺絕,力求與病毒和平相處。為此,蝙蝠進化出了一些特殊的免疫機制,表現出較強的免疫耐受力。
蝙蝠具有超強攜帶病毒的能力,只是物種進化的自然選擇結果,并非蝙蝠的過錯。蝙蝠一般也不會直接將病毒傳播給人類,而是先傳給一些與之接觸的野生動物,如果子貍、竹鼠等,通過這些病毒的中間宿主,最終才會傳播到人類身上。2002年的SARS和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可能給我們的一個教訓,就是不要去打擾蝙蝠和其他野生動物,更不要把這些野生動物當成盤中餐,這或許是未來防止新的疫情發(fā)生最為有效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