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淑云
最近,我拜讀了路瑤老先生的著作—《平凡的世界》,這部用了四年時間才完成的長達104萬字的長篇巨著采用平凡樸實的手法,全景式地展現(xiàn)了中國當代城鄉(xiāng)社會生活。書中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每次拿起書,都有一種神圣的感覺,使我心靈得到洗禮,讓我不忍釋卷。
一部好的作品往往會讓人設身處地地融入其中,感受作品人物的內心世界。作品中孫少平是一個窮困的農村青年,他有文化,務實,在生活考驗磨練中,孫少平擁有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圣徒般的道德修養(yǎng)。他出身卑微,卻不甘平凡,他從不感嘆命運的不公,而是以自己的勞動來換取眾人的賞識,也獲得了家境優(yōu)越的田曉霞的芳心。在《平凡的世界》中,每個角色都走著非常平凡的道路,過著很簡單的生活,最平凡的人物,在這平凡的人世中都有著最簡單的夢想和追求。
《平凡的世界》是以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間為背景,那個時代,農民的信仰是土地,青年的信仰是知識;那個時代,人們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卻不放棄對知識的追求,而這也正是我們當代生活和工作當中需要的,在平凡的一生,時時刻刻都應保持著一顆艱苦奮斗、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初心。
書中還向我們展現(xiàn)了各個平凡人對命運的抗爭。當看似被命運鎖住喉嚨時,為什么不試著去改變呢?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憂郁,也不要憤慨,因為主宰你生活的,不是命運,而是你自己。又或者被欺騙又怎樣?即使失敗了還可以再重來。生活不是童話故事,不可能都是得風順水。在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遇到各種矛盾和痛苦,但是正因如此,才顯得更加真實。
初上講臺,一時還不適應自身角色的轉變的我站在講臺上面紅耳赤,手足無措,言語嗑頓,看著孩子們一雙雙求知的大眼睛,我自責萬分。我知道,這是準備不足、沒有信心的表現(xiàn),于是,我暗下決心:不能讓這種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持續(xù)下去。所以,我每天利用沒課的時間去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課堂上取經(jīng);課間從各種渠道查閱資料;晚上精心備好詳細的教案,把每堂課要說的話寫在紙上,然后對著鏡子反復練習直至深夜......如今,我在課堂上已是胸有成竹、游刃有余了,經(jīng)常與孩子們一起在知識的海洋中暢游,甘之如飴。
《平凡的世界》對我的影響也許我現(xiàn)在還無法預測,“一支粉筆、三尺講臺”說的是教師這一平凡的崗位,踏入教師這個隊伍已經(jīng)有十個年頭了,在這十年間我經(jīng)常思考,選擇三尺講臺,我是在甘于平凡嗎?如今讀了路瑤先生的《平凡的世界》,我想我的答案已經(jīng)很明了了,那就是:NO!“嘔心瀝血哺芳菲,桃李不言望綠蔭”,回首十年的春秋寒暑,我也遇到過很多困難,但是看著一個個孩子在我身邊從嬌枝嫩葉茁壯成長為參天大樹,我無悔于自己的奉獻,無悔于自己的選擇。
“潤物細無聲”看似平凡,但細雨奉獻了不求回報的熱情;“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看似平凡,但春蠶和蠟炬奉獻了一顆晶瑩純潔的真心;“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看似平凡,但落花卻奉獻了自己的最后一刻。作為教師,要讓平凡的三尺講臺不再平凡,我人生價值的天平上,有了一個永遠不變的砝碼,那就是奮斗和奉獻。
讀了《平凡的世界》后,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在以后的教學路途中,我要做教育行業(yè)的“孫少平”,我要像夜空中的那顆星星,雖不似太陽般熱烈,不似月亮般顯眼,不似朝霞般炫目,但從不甘于平凡,愿用盡全力,在不起眼的角落里貢獻那份光和熱。我將保持一顆艱苦奮斗、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初心,教書育人,年復一年帶著一批又一批的學生,讓這看似平凡的崗位,擁有非凡的意義!
最后,以路遙先生的一句話來結束: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無休止的奮斗,只有認定了目標,在奮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沒有虛擲,這樣的生活才是充實的,精神也會永遠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