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文華
摘 要:閱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閱讀能力也是在日積月累的堅持閱讀過程中漸漸形成的。對高段學生的閱讀教學首先要找準目的,讓閱讀重其所重;其次要調節(jié)逮度,讓閱讀張弛有度;最后選對策略,讓閱讀深入人心。筆者以統(tǒng)編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竹節(jié)人》一課為例,引導學生將多項閱讀策略協(xié)同使用,去鋪展高段閱讀最亮底色。
關鍵詞:閱讀策略;高段;閱讀教學
如果說低段是培養(yǎng)閱讀興趣的啟蒙階段,中段是挖掘閱讀方法的夯實階段,那么高段就是提高閱讀能力的提升階段了。課程標準對于高段閱讀的速度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在閱讀中能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但在日常的教學中,還是會發(fā)現(xiàn)不少六年級的孩子不能靜下心來好好閱讀,存在閱讀效率低下,閱讀能力較難提高的現(xiàn)象。
一、閱讀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與否高。
而閱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閱讀能力也是在日積月累的堅持閱讀過程中漸漸提升的。閱讀效率的低下與他們的閱讀表現(xiàn)息息相關。
(一)閱讀內容并無取舍
在多數(shù)人的理解中,閱讀就是一字不差、一句不落地將整篇文章或者整本書看下來。這樣不進行選擇的閱讀,會耗費許多時間和精力,且閱讀效率不高。同樣,不能根據(jù)閱讀目的舍棄干擾信息,提取文本的有效信息,來構建文本意義的閱讀,容易偏離主旨、遠離中心,把閱讀的效率拉低。
(二)閱讀速度比較單一
因為對閱讀內容不加以取舍,高段學生普遍對閱讀速度控制也是相對單一的。在不考慮閱讀目的的情況下,就勢必會采用一種閱讀方法和速度。平均用力的閱讀,讓每-個閱讀內容接收到的閱讀時間相對均衡,重點無法突出,閱讀效率也隨之降低。
(三)閱讀程度不曾深入
在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中,十分重視詞語的理解和句子的分析,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在日常閱讀中把閱讀當作解碼過程,逐字逐句去理解。看似閱讀得相當透徹,但實際上這樣的閱讀僅僅局限于詞句水平,并未真正深入其中去探尋,閱讀效率也無法提高。
二、“策略協(xié)同”為高段閱讀增色添彩
小學高年級作為小學閱讀的關鍵時期,應該要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要求和情感模式中,深入文本,對文本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受到文本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閱讀之樂趣。就如何借助閱讀策略為高段學生的閱讀鋪展開最亮的底色,筆者為統(tǒng)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竹節(jié)人》-課,設計了如下的教學方式。
(一)找準目的,讓閱讀重其所重
閱讀是用語言文字來獲取信息,了解世界,拓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活動。它是一種積極主動的過程,是讀者根據(jù)不同的自我需求加以調節(jié)控制的,既能帶來精神上的愉悅,又能提升自我修養(yǎng)。有目的地閱讀是根據(jù)閱讀的要求,運用相應的方法完成閱讀任務的過程,是為了更好地提高閱讀效率,完成相關任務。所以,真正高效的閱讀肯定是有目的地閱讀。開展有目的地閱讀首先要根據(jù)目的對閱讀材料進行取舍,選擇恰當?shù)拈喿x材料,減少無關材料和不重要的材料對閱讀的干擾。例如根據(jù)《竹節(jié)人》一課的學習提示,筆者就三個閱讀目的分別設計如下教學策略。
(二)調節(jié)速度,讓閱讀張弛有度
課標中指出高段學生,默讀要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于300字。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jù)需要尋找、理解信息。也就是說,對于高段學生而言,閱讀要有一定的速度,而且要根據(jù)閱讀目的和閱讀文本的效果調整讀書的節(jié)奏和速度。
(三)選對策略,讓閱讀深入人心
預測作為一種閱讀的策略,是指在掌握現(xiàn)有文本信息的基礎上,依照一定的方法和規(guī)律對未知的文本內容等進行推理猜測。預測不分對錯,但必須有所依據(jù),或者是課文內容、插圖、課題,又或者是聯(lián)系讀者的閱讀經(jīng)驗、生活經(jīng)驗等等,通過閱讀,后面的內容來驗證自己的預測,獲得閱讀的快樂。例如,《竹節(jié)人》一課中,以“體會傳統(tǒng)玩具給人們帶來的樂趣”為閱讀目的的閱讀活動就可以借助預測這一閱讀策略去讀。通過篩選了解重點研讀段落后,讀一半留一半,-邊讀,一邊在旁邊的空白處通過旁批的形式,預測接下去可能發(fā)生的事情,再驗證再預測。在重點段落閱讀時,運用預測的策略放慢閱讀速度,提高閱讀效率,讓已知與未知火花四濺。
高段的學生,已經(jīng)能在閱讀中和閱讀后,圈劃關鍵詞并在課文的空白處旁批自己的感受了。在眾多旁批的類型中,提出問題是十分有利于學生思考的一種類型。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要求學生學著從課文內容、課文寫法,或者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等多種角度來提出問題,并且會將問題歸類后篩選出幫助理解或者引發(fā)深入思考的問題,嘗試著解決,讓閱讀更全面,更深入。在《竹節(jié)人》一課的教學中,也可以將提問的閱讀策略運用進來。當以“講一個有關老師的故事”為目的的閱讀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在重點段落處邊讀邊提出問題。就有學生問,為什么文章最后說道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喪化為烏有了呢?還有的學生問,為什么他兩手空空還心滿意足?最后老師把竹節(jié)人還給他們了嗎?像這樣的問題,能幫助我們理解老師也那么喜歡玩竹節(jié)人,看到老師和他們一樣,心情也就沒那么糟糕了。讓學生在閱讀中,更多地去思考文本背后的用意。
綜上所述,在閱讀過程中,我們首先要明確閱讀的目的,有的放矢地選擇重點內容進行研讀;其次在確定閱讀內容之后,還要選擇合適的閱讀速度去展開閱讀活動;最后,綜合運用已掌握的閱讀策略和適當?shù)拈喿x方法,以達到自己的閱讀目的。靈活運用已掌握的各種閱讀方和法策略,方能為高段的閱讀鋪展開亮眼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