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永宏
(北華航天工業(yè)學院醫(yī)務室,河北 廊坊 065000)
目前,冠心病發(fā)生率逐年提升,作為冠心病患者的常見臨床反應,心絞痛發(fā)生嚴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1]。對于心絞痛患者,通過有效的臨床護理干預,以此提升護理價值,促進治療效率的提升。本文納入150例心絞痛患者,評定臨床護理的有效性。
選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接收的老年心絞痛患者150例,采用中心隨機分組形式,均分為研究組(n=75)和對照組(n=75)。
研究組中,男42例,男33例,年齡61~79歲,中位年齡(68.39±7.78)歲,病程2~8年,平均(3.0±2.5)年,心絞痛發(fā)作次數(shù)每日1~5次,平均(3.0±0.6)次。對照組中,男43例,男32例,年齡59~81歲,中位年齡(68.37±7.76)歲,病程3~7年,平均(3.2±2.4)年,心絞痛發(fā)作次數(shù)每日2~7次,平均(3.1±0.8)次?;€資料對比,組間無差異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行基礎護理。研究組行臨床護理,具體方法為:①分型干預,對于心血瘀阻患者行通絡止痛的食物以及藥物[2],飲食保持清淡,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對于痰濁壅塞患者,不可服用甜食,可以多食用蘿卜湯化痰瀉濁;對于陰寒凝滯患者,可以多食用小米粥和紅糖水,以此食用溫熱食物,尤其是冬季保持溫度在25攝氏度。②用藥干預:對患者服藥,用藥用量應說明清楚;③行為護理:為患者制定科學的運動流程,晚上進行訓練,保持靜坐和平躺。
記錄兩組對病癥的認知程度[3],最高分值100分,分數(shù)越低判定對疾病的了解程度越差。
同時采用生活質(zhì)量量表[4],記錄疼痛分值,精力分值,睡眠分值,情緒分值,社交分值,軀體分值和總指數(shù)分值。分數(shù)越高判定健康程度越佳。
采用SPSS 19.0 for windows軟件記錄數(shù)據(jù),病癥認知程度,生活質(zhì)量量表用(均數(shù)±標準差)處理,行t檢驗,組間對比P<0.05判定存在差異性。
干預前兩組對病癥的認知程度分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對病癥的認知程度均有所提升,其中研究組干預后分值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存在差異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shù)值由表1可知。
表1 兩組病癥認知程度(±s,分)
表1 兩組病癥認知程度(±s,分)
組別 護理前 護理后 t P研究組(n=75) 32.69±5.78 85.31±6.22 53.6689 0.0000對照組(n=75) 31.89±6.67 48.19±8.48 13.0840 0.0000 t 0.7849 50.7261 - -P 0.4337 0.0000 - -
表2證實,除精力分值以及社交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余指標分析,研究組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研究組和對照組護理后生活質(zhì)量分值(±s,分)
表2 研究組和對照組護理后生活質(zhì)量分值(±s,分)
組別 疼痛分值 精力 睡眠 情緒反應 社交 軀體活動 總指數(shù)研究組(n=75) 72.79±11.31 71.20±15.53 82.08±10.39 79.51±17.18 73.60±16.89 72.47±13.19 67.79±12.68對照組(n=75) 68.48±10.72 69.02±14.78 75.37±10.67 68.47±15.01 70.48±14.21 65.38±12.70 55.67±12.91 t 2.3952 0.8806 3.9018 4.1909 1.2241 3.3533 5.8004 P 0.0179 0.3800 0.0001 0.0000 0.2228 0.0010 0.0000
老年人因年齡過大,因此在年齡不斷增長中,身體器官以及機體免疫力不斷降低,造成無法對病癥的反應進行說明。一旦患者出現(xiàn)心絞痛情況,則其他組織器官也會受到牽連,導致臨床治療受到干擾[5]。作為一種突發(fā)性病癥,心絞痛老年患者呈現(xiàn)為一側或者雙側頭部疼痛,牙痛以及頸部疼痛反應。對老年心絞痛患者予以干預時,應關注患者的情緒和病癥分型。
納入臨床護理模式,系統(tǒng)干預患者的情況,以此提升患者對病癥的了解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正如本文數(shù)據(jù)分析,生活質(zhì)量分值對比中,除精力分值以及社交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余指標分析,研究組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合數(shù)據(jù)證實,心絞痛患者行臨床護理,利于病癥改善,提升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