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元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誦讀章節(jié)時要采用各種方法促使他們進入到作品的情境中。了解寫作背景,體會作品主題,感受角色特點,拓展思考空間,這些方法都有助于學生進入作品情境,提高誦讀能力。
【關鍵詞】情境;朗讀能力;小學語文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誦讀對象一般都是文章中的某些章節(jié)段落,學生在誦讀時常常只是注意生字的讀音,誦讀是否流暢,但是卻沒有注意是否讀出感情。要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誦讀就要采用各種方法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主題,獲得更深入的感受,這樣才能提高誦讀效率。
一、了解寫作背景,把握基調
每個作品都有相關的創(chuàng)作背景,大背景指的是作者所處的時代,小背景包括作者身處的自然環(huán)境或者遭逢某些際遇后產(chǎn)生的心情、心境。背景不同,文章的情感基調也不同,入情入境的誦讀必須要讓學生關注背景,把握情感基調,還原作品原貌。
學習五年級下冊第4課《梅花魂》時,我先引導學生從字里行間找出作品的寫作背景,學生從“我出生在東南亞的星島,從小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我們要回唐山去”等詞句中了解了作品的背景,作者從小旅居海外,后來終于回到了祖國。我鼓勵學生思考:“當‘我年幼時,對于‘梅花有怎樣的想法,對于祖國的認知又是怎樣的?在多年后,作者的想法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年幼時對祖國沒有概念,通過外祖父對梅花圖的情感,體會到了“祖國”是什么,此后作者的心中也感受到了祖國。在了解了這些后,引導學生誦讀,嘗試讀出“我”年幼時的懵懂和無知,讀出外祖父對祖國的熱愛和憧憬。學生投入了情感,讀出了“梅花”的象征意義,表現(xiàn)出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在誦讀時要適當給學生提供一些背景資料,讓學生了解作品創(chuàng)作的背景是什么,在這個基礎上咀嚼作者的內(nèi)心活動。這樣學生就能通過聲音塑造人物形象,把握好誦讀的情感基調,能更好地再現(xiàn)作品的場景。
二、領會文本主題,傳達留白
小學語文課本中收錄的作品大多文質兼美,其文字從表面看比較簡單,但是卻耐人尋味,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在誦讀時要鼓勵學生先了解作品的主題,讓思維和情感的深度、廣度都得到拓展,這樣就能通過聲音傳達文字留白處隱藏的深意,產(chǎn)生發(fā)人深省的效果。
五年級上冊第2課《落花生》看似講述的只是一家人吃花生的經(jīng)歷,但是實際上卻暗含著豐富的內(nèi)涵。鼓勵學生在誦讀的同時體會作品的留白處,說說其中蘊藏怎樣的深意?!按蠹以谧x到父親介紹花生的時候,要融入怎樣的情感呢?是像讀說明文一樣平實地誦讀嗎?”學生認為作者不只是在介紹花生的用途,更主要是要借助花生表達做人的理想狀態(tài),所以不能讀得太平淡,而要融入情感,讀出父親對花生的喜愛之情。再引導學生思考:“讀到‘這是我對你們的希望時,你體會到了父親的情感嗎?父親對孩子們的希望到底是什么呢?”學生挖掘了留白處,體會到父親希望孩子們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顧著體面。他們在誦讀中放緩語調,讀出了語重心長的感覺,傳遞了留白處的情感。
一些文章看似樸實無華,但是卻包含著作者的留白,這些留白都是教學重點,也是挖掘文章主旨、理解作者情感的有效途徑。要鼓勵學生反復誦讀這些部分,并說說體會到了什么,然后將體會到的主題用誦讀表現(xiàn)出來。這樣就能一步步提升理解和誦讀能力。
三、培養(yǎng)角色意識,立體生動
不少作品中都有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在誦讀章節(jié)的時候要引導學生樹立角色意識,將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人物,思考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心情是什么,內(nèi)心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性格特點是什么,并將感悟融入到誦讀中,這樣就能更立體化地塑造人物形象。
誦讀五年級下冊第6課《景陽岡》時,我鼓勵學生將自己想象成武松,并播放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從《水滸傳》的片段中感受到武松的英雄狹義。此后鼓勵學生思考:“在誦讀的時候要如何調整語氣語調,讀出武松的俠情呢?”學生在讀到“這酒真有氣力”“主人家,怎么不來篩酒”“你如何不肯賣酒給我吃”等詞句時配上了動作,聲音也抬高了,體現(xiàn)出了豪邁之情。在讀到“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時,一字一頓地讀,表現(xiàn)了武松的堅定信念。我還鼓勵學生揣摩文章中反復出現(xiàn)的“我怕什么”“怕什么”等詞句,說說每一次誦讀的語調是否相同。學生認為武松初見樹干上的字時,要讀出輕蔑,表現(xiàn)他此時認為這是店家的詭計,在看到官府的榜文后,要讀出慎重,因為此時武松已經(jīng)相信有老虎。
要培養(yǎng)學生的角色意識,可以鼓勵他們展開分角色誦讀,每個小組誦讀后說說自己如何處理角色,同一角色的學生互動討論,總結出對于該人物的看法。這樣能更好地將學生帶入情境中,自然代入角色,提升人物理解能力。
四、浸潤思考語氣,拓展空間
在誦讀中要鼓勵學生進入到思考的情境中,一邊誦讀一邊給自己提出問題,增加體悟,這樣能拓展誦讀的時空,也能激發(fā)學生的誦讀興趣。在自問自答中首先要圍繞人物形象提出問題,其次要關注事情的發(fā)展,最后要總結作品的主旨,這樣能將誦讀和理解結合在一起,提高學習效率。
誦讀五年級下冊第16課《田忌賽馬》時,我鼓勵學生一邊誦讀一邊思考,嘗試進入到文章的情境中,揣摩從這個故事中能獲得怎樣的啟迪。在誦讀“從剛才的情形看,齊威王的馬比你的馬快不了多少呀……”時,鼓勵學生思考孫臏說話用什么語氣,想象孫臏是否有好的建議。在讀到“一匹也不用換”時思考孫臏為何如此自信,他的自信來自于何處。這樣學生便逐步認識到孫臏擅長打心理戰(zhàn),靠著自己的智慧贏得了比賽。最后再鼓勵學生在讀到“還是原來的馬,只調換了一下出場順序,就可以轉敗為勝”時結合生活現(xiàn)實進行思考,琢磨一下孫臏的方法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否真的可行。這樣的誦讀融合了思考,學生的體會更深刻。在誦讀中要著重引導學生揣摩人物的語氣,思考不同語氣表達了怎樣的意思。這樣學生會更好地進入情境,了解復雜的人物形象。
學者竇桂梅認為,把握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了解作品主題和情感基調,學生就能更準確地理解作品,在誦讀時不會讀得支離破碎,更不會曲解作者的意思。所以在指導小學生誦讀時要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他們了解作品中蘊藏的思想情感,并在誦讀中準確表達出來。
參考文獻:
[1]王躒.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20(1):63-64.
[2]何艷紅.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培養(yǎng)的策略[J].師道:教研,2020(1):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