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源 向思露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教育體制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從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yǎng),不論是主學科的教育還是“副科”的藝術教育,都強調(diào)情感融入。文章闡述了美術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美術作為藝術類學科,以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的各種能力為基礎,對美術課堂進行情感深化,使學生將美術課堂中學習到的美術表現(xiàn)力、美術情感在生活中應用轉(zhuǎn)化,樹立正確的情感價值觀,更好地融入社會正確導向。
關鍵詞:美術課程;情感教育;重要性
一、淺談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我國的教育體制不斷完善,素質(zhì)教育和應試教育相互碰撞,目的是為社會培養(yǎng)全方位、多元化發(fā)展的人才。在當今如此繁榮的教育景象之中,“應試教育”對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或多或少有些影響,這引發(fā)了筆者的思考。在傳統(tǒng)教育中,只看重分數(shù)不看重情感培養(yǎng),大多數(shù)學校將語文、數(shù)學、外語等學科放在重點培養(yǎng)的位置,對于藝術類學科,學校給予的關注度不夠,課程量較少,有的學校高年級甚至不設置此類課程,這樣的方式導致學生忽視了對其他學科的探索與研究,使自身的學識和修養(yǎng)不均衡。然而美術等藝術學科與社會文化、歷史傳承等緊密相連,美術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陶冶人的情操,甚至可以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所以我們不僅要學習美術,還要利用好在美術學習中所學到的美術表現(xiàn)、美術文化理論以及美術情感,與其他學科進行連接,為其他學科的學習助力。美術課程實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人類精神生活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情緒以及感情,這也是人類經(jīng)驗中最親近的體驗”。所以在美術課程中進行準確適當?shù)那楦袧B透是必不可少的,這是美術課程的深度化表現(xiàn)。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通過大量臨床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教學要從學生的情感維度出發(fā),有利于學生的學習行為由被動轉(zhuǎn)化為主動?!瘪R克思曾說:“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所以為教育,在于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彼岳硇越逃透行越逃豢煞蛛x,離開感性的教育是不完整的。藝術本身是感性的,要帶著情感去學習,做一個感性的人。許多美術大家技藝非凡,他們的作品更多蘊含的是藝術家本身思想和情感的表達。一件成功的作品往往是藝術家生命與情感的互相滲透,背后大多都富含深刻的情感意義,好的作品給人視覺上的享受和心靈上的震撼。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從而往這個方向發(fā)展,不斷豐富自己的閱歷,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情感教育具有感染力,能夠提升學生的品德,教師在課堂中通過情感的傳達,運用真實的實踐事例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激發(fā)學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讓學生發(fā)現(xiàn)美、研究美、感悟美,讓學生擁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找尋學科之外的生活美,在過程中得到成功的體驗,獲得成就感,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所以任何教育都不只是知識的教育。
二、探究情感教育在美術課程中的滲透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jīng)驗緊密相連,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發(fā)展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提高審美品位和審美能力,增強對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提升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在美術教學中,無論是教學內(nèi)容、教學目標還是教學模式都倡導形象表現(xiàn)和情感體驗相融合。能否成功地完成一節(jié)美術課是考量教師能不能將書本上的內(nèi)容深化的重要標準,這對教師自身素質(zhì)的要求非常高。因此,教師更是應該對自身素質(zhì)進行不斷完善。在21世紀,教師不僅“傳道、授業(yè)、解惑”,同時還扮演多重角色。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理解學生的情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在實施情感教育的過程中,老師應該具備高尚的素養(yǎng),在日常教學生活中也應該注重與學生的交流,尊重學生的想法。例如在一堂美術鑒賞課上,不同的學生對同一件作品可能有不同的想法和感受,這時候作為教師認識到個體差異,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傾聽學生的獨到見解,鼓勵他們的獨立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和審美滲透。教師可借助一些經(jīng)典的作品來陶冶學生的情操,利用藝術家的個人魅力來感染學生,讓學生形成自己的審美觀,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模式吸引學生,從而在生活中想象、創(chuàng)造、表現(xiàn)自己的情感。同時,教師應該完善教學評價方式方法。在美術教學活動中,種種藝術現(xiàn)象不能以分數(shù)來評判好壞,學生的情感水平、個性差異不是分數(shù)能概括的。所以我們應該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例如學生自評、互評以及與教師評價相結合。教師從鼓勵的角度出發(fā),以積極評價為主,讓學生產(chǎn)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自評讓學生充分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之處,以便完善。對自己的學習有了充分的認知之后,學生處于教學的主導地位,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傊诿佬g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放大學生的閃光點,讓每個學生都能對美術學習進行更好的運用轉(zhuǎn)化,讓藝術生活化,讓教育藝術化。筆者通過兩個案例來分析上述觀點。
案例一:一位初中教師在“手機攝影——畢業(yè)季”一課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拍攝實踐環(huán)節(jié)和作品展示環(huán)節(jié)。
教師向?qū)W生展示了幾張經(jīng)典的照片,引導學生了解照片的拍攝手法以及它們背后的故事。再以教師自身的初中畢業(yè)照為鋪墊,給學生們講述了“十年之約”的故事,再對比十年之后的同學會照片,讓同學們感悟到,十年光陰侵蝕的不僅是容貌,有的人再也不會來了。感人的畢業(yè)照故事讓即將畢業(yè)的同學們感同身受,想到即將與相處三年的同學、老師分別,不舍的情愫油然而生。同學們以“那年我們正青春”為主題,進行實踐,很好地運用了“那年”這個詞語,再一次把學生的情緒推向了高潮。作品展示環(huán)節(jié),請同學們講述了自己拍攝的照片的含義,并表明這些照片都是寶貴的回憶。
這位教師最后把課程內(nèi)容回歸到手機拍攝技法上,讓同學們鞏固手機攝影技巧的知識點。在這堂課上,教師以情感的烘托,讓原本平淡的一課融入自己的感情;學生學習到了攝影小技巧,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同時拍攝了很多這輩子不可割舍的記憶,對自己的師長、同學、校園產(chǎn)生不一樣的情感,這是這節(jié)課的成功之處。
案例二:在高中美術課《新的實驗—杜尚的決定》教學中,教師的導入,中間的銜接以及最后回歸課堂的環(huán)節(jié)令人印象深刻。
導入:視頻導入,引發(fā)學生的深思(為什么杜尚的一幅看似只有幾滴紅顏料的作品會很值錢,卻又舍不得賣掉)。
講授新課:從杜尚的生平出發(fā),講述杜尚為何走向藝術道路以及怎樣尋找自我。教師提出問題:“如果《泉》(小便池)被稱為藝術品,那么生活中的物品是否都是藝術品?”對比歷史上三個叫《泉》的作品,杜尚提出打破生活和藝術的界限,取消美,取消藝術的邊界。
學生實踐:“人人都是藝術家”教學實踐。學生對明信片上蒙娜麗莎的圖片進行有趣的藝術改造,運用杜尚的藝術風格為未來的自己寫一張明信片,引發(fā)學生對情感價值觀的感慨,對生活藝術的感慨。
用杜尚的原話總結并回歸導入視頻:“我的藝術就是我的生存,每一個瞬間、每一次呼吸都是一個作品,一個不露痕跡的作品,那既不訴諸視覺,也不訴諸大腦,那是一種持續(xù)的快樂?!?/p>
教師的教學環(huán)環(huán)相扣,設計縝密,充分踐行了美術的核心素養(yǎng)。最后拉近生活與藝術的距離,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藝術,令人感動。
在教育過程中滲透情感是當下最熱的實踐點。而美育本來就是培養(yǎng)孩子的審美情趣,美術教育教會我們感受美、體驗美、創(chuàng)造美、分享美,也教會我們?nèi)绾斡眯娜グl(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因此,美育是無限的,情感教育也是無限的。
參考文獻:
[1]劉蘭蘭.喚醒:教育的真諦[D].河南大學,201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鈕震.從杜尚和巴爾蒂斯看中西方繪畫的共通性[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4(3).
[4]劉曉偉.情感教育:塑造更完整的人生[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