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靈
造龍船兒
以前端午節(jié)劃龍船兒比賽,是川江上最熱鬧的事。
龍船兒由龍頭、龍尾和船體三部分組成,要請專門的掌墨師打造。在選定的吉時良辰,掌墨師左手提著一只雄壯的大公雞,右手拿著鋒利的菜刀,往雞脖子上輕輕一抹,血涌了出來,第一滴血必須滴在龍船兒定位的第一塊底板上。這時公雞還沒斷氣,一個勁兒掙扎,掌墨師奮力一揮,拋向空中,看它掙扎著飛有多遠(yuǎn)。飛得越遠(yuǎn),這條龍船兒今年贏的可能性越大。
往年的龍船兒可以抬出來再用,不過放了一年,船體有了裂縫,需要修補。從南竹上刮下竹瓤,也可用野生的葛根,舂茸后調(diào)上石粉、桐油,做成“油灰”。用小鏟刀灌進(jìn)裂縫里,再嵌扎麻絲填實,灌油灰,反復(fù)幾次。船體的內(nèi)外裂縫,都按這種方法補好。最后,龍船兒全身用石塊打磨一遍,涂抹一層桐油,使其煥然一新。
過去川江有些地方貧窮,沒錢打造專門的龍船兒,選用木劃子或木渡船代替。在船頭仰放一條板凳,用樹枝在凳腳上扎一個龍頭,便成了龍船兒,橈手們照樣快樂。
農(nóng)歷四月二十八日,是龍船兒下水的黃道吉日。要先去廟里請龍頭。龍頭稱“請”,而不叫“抬”,是一種敬重。每年端午劃龍船兒結(jié)束后,龍頭、龍尾送到當(dāng)?shù)氐凝埻鯊R供奉,第二年端午節(jié)再請。龍頭用整塊木料雕刻而成,最好的用料是檜柏,木質(zhì)細(xì)膩,耐腐蝕,散發(fā)芳香。敲鑼打鼓請來的龍頭和龍尾,不能直接安上龍船兒,先送到碼頭臨時搭建的龍棚龍架上,由道士做法場,為龍頭“開光”。然后由幫會會首領(lǐng)著橈手每人敬一炷香后,再小心翼翼請出。安上龍頭和龍尾,便點響一掛鞭炮,稱為“醒龍”。一二十個橈手抬起龍船兒,一步一步涉入江中,水淹過了膝蓋時將船慢慢放下,先是船頭,再是船尾。
龍船兒下水后,劃著去拜碼頭。被拜的碼頭幫會安排專人在岸邊點放鞭炮迎接。龍船兒在江面劃三圈后靠岸,橈手們下船抽煙喝茶。兩家碼頭關(guān)系比較親密的,還有酒肉招待。拜完碼頭離開,主人送行時,為龍頭披上七尺紅綢,再送橈手每人一根三尺紅綢頭作腰帶。龍船兒回到本碼頭,也放鞭炮迎接,同樣劃三圈后靠岸,抬下龍頭和龍尾,送進(jìn)臨時龍棚供奉,第二天再請,不能留在龍船兒上過夜。
夜里有專人輪班照看龍棚,提防其他幫會偷去龍頭和龍尾,參加不成比賽不說,還讓人笑話,受人奚落。
豎幫旗
川江舉辦劃龍船兒比賽,由各碼頭幫和船幫操辦。有幫會單獨參賽的,也有兩三個幫會聯(lián)合參賽的,按各自主營業(yè)務(wù)取名,炭碼頭稱烏龍,米幫為黃頭,酒幫叫白龍……龍頭、幫旗、服裝也做成烏、黃、白的顏色。當(dāng)年重慶城洪崖洞鎮(zhèn)江寺下面有個紙碼頭幫,因紙遇水必毀,不可能取名“紙龍”,便聯(lián)合旁邊碼頭的鹽幫,鹽也怕水,就按地名鎮(zhèn)江寺取了個威風(fēng)的名字——鎮(zhèn)江龍,船身涂為黃色。峽江秭歸縣歸州鎮(zhèn)參加當(dāng)?shù)貏濤埓瑑罕荣?,每次都是白龍,他們稱孝龍。歸州是屈原的故鄉(xiāng),他們?yōu)榍蠓虼餍ⅰ?/p>
每年農(nóng)歷三至四月,參加劃龍船兒比賽的幫會,要在自己的碼頭公開豎起幫旗才算數(shù)。比賽要造龍船兒、辦服裝、管橈手吃喝等,一系列開支太大,行內(nèi)有一句俗話:“玩得起一條龍,劃不起一條船?!币馑际窃?jié)的龍燈與龍船兒相比,劃龍船兒的開銷大得多。因此,有的幫會不一定每年都參賽。有一年端午節(jié),重慶嘉陵江賀家碼頭幫不打算豎旗,可幫里有個綽號大雞罩的人“神兮兒”(調(diào)皮),邀約幾個兄弟趁會首不在家,從他老婆那里騙來幫旗,買上鞭炮一放,大張旗鼓豎在碼頭上。會首回來氣得直跺腳,但豎了幫旗不能丟面子,只好吃啞巴虧,立即發(fā)請柬宴請本碼頭的商家,籌集參賽經(jīng)費。為了解氣,會首執(zhí)行幫規(guī),拿竹篾片狠狠抽打了大雞罩的屁股。
還有一次,嘉陵江水府宮碼頭幫想歇一年,不打算參賽。南岸停外國船的洋碼頭玄壇廟青龍會,天天劃著龍船兒來水府宮碼頭江面挑逗、炫耀,招惹得水府宮碼頭幫終于沉不住氣,在端午節(jié)前五天豎起了幫旗。
重慶太平門碼頭歷來水運繁忙,川東道、重慶府和巴縣的各個衙門均設(shè)在這一帶,商號、錢莊、酒肆、花樓也多,都愿捐助劃龍船比賽,太平門碼頭幫會首為顯示本幫實力,年年豎旗,其他幫會送了一個“頓旗會首”的綽號給他。
賽龍船兒
農(nóng)歷五月初五正式比賽劃龍船兒,或選擇對岸賽,或劃逆水賽,哪條“龍”先劃到終點,奪得標(biāo)旗,這才是端午節(jié)的高潮。江河兩岸早早站滿了大人細(xì)娃兒,一些生意人趁機擺上攤點,做生意、看熱鬧兩不誤。有錢人家會獨自或幾家出錢,包租一條裝飾漂亮的游船,攜家人或親朋好友坐在船上,追著龍船兒觀賞。坐在游船上的有錢人為了取樂,比賽沒開始時,不時拋出幾只活鴨,讓橈手去搶奪。技藝高超的橈手,搶到鴨子后,一只手高舉空中,從水里站立起來。這叫踩水,雙腳不停地在水里上下運動,保持身體平衡。
聰明的橈手在比賽前,會把白芨的莖捶出漿,合著生豬油一起,涂抹在船舷和船底上,表面非常光滑,在水中阻力減小,船速會增快。夜里,龍船兒都有人看守,防止別的幫會派人悄悄潛入水中,往船底釘船釘,影響船速。
開賽時,龍船兒的鼓手領(lǐng)著橈手們點香燒紙祭祀,口中念道:“眾清弟子,造下飛龍一只,三代公祖,老少亡人,一起請上神船。見船會船,見船贏船?!?/p>
“轟轟轟”,連續(xù)三聲號令火炮震天響,“咚、咚、咚……”急促的鼓點聲中,一條條五彩繽紛的龍船兒,“嘿唷、嘿唷”地貼著水面向前沖。這時的鼓點很重要,慢了,整條龍船兒的速度便慢了;快了,橈手跟不上節(jié)奏,達(dá)不到一齊發(fā)力的效果。鼓手一邊打鼓,一邊喊號子:“五月五日是端陽,龍船兒下河鬧長江……”
江面的龍船兒開始都保持間距,途中為爭道,少不了互相碰撞,眼看著橈手又揮起橈片干水仗,偏過船頭逼旁邊的龍船兒,不讓上前……橈手們平時干的是力氣活,這時相互不守規(guī)矩、相互搗亂,要的是這種盡情盡興的歡暢。有一年劃龍船兒比賽,重慶東水門碼頭的“黃辣丁”和太平門碼頭的“老白龍”干水仗,抓扯打了起來,相互謊稱被打死了十多個人,死者說得有名有姓,還做了靈牌供在龍棚里。實際上雙方都沒死人。后來其他幫會出面調(diào)解,雙方才聽勸言和。
抗戰(zhàn)勝利后的第一個端午節(jié),重慶兩江四岸共四十八個碼頭幫全部豎旗,是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劃龍船兒比賽,各幫會都想奪冠。南岸玄壇廟的青龍會首分析,這次是嘉陵江逆水賽,龍船兒都會爭著走水勢緩的左航道,肯定打擁堂(擁堵)。右航道水勢雖然急一些,走的龍船兒會少。比賽那天果不其然,龍船兒都爭走左航道,互不相讓,還撞沉了幾只。青龍會從右岸迎激流而上,先佯裝很吃力,接著增加速度,然后全力以赴沖刺終點,等其他龍船兒明白時,青龍會已順利奪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