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娟 郭立民
提起初中地理學科,讓人們往往聯系到政史地的這些文科,進而認為地理知識是死記硬背的知識。我想這是一個認識的誤區(qū),好的地理課堂一樣充滿詩情畫意。中考成績中初中地理學科占的比例不大,加之地理是半文半理的學科,要求記憶的內容較多一些,這樣就導致一些地理課堂中出現了老師講授一些記憶的知識之后就是學生的機械記憶知識了,這樣勢必導致地理課堂枯燥無味;久而久之則形成“老師上課難,學生煩聽課”的局面。在長達二十多年的地理教學過程中我相信學無止境,從不間斷地反思上過的每一節(jié)課,一個共性的特點是:如果老師能精心設計而且能激情滿滿地引導學生進入課堂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這樣的課堂都能讓學生記憶深刻,老師課堂上講授的知識也刻在記憶深處。因此我不斷地總結能讓課堂氣氛活躍的方法,且不斷地延續(xù)完善應用于課堂,所以在我的地理課堂上一樣可以感受到詩情畫意的美好。
一、首先介紹初中地理課堂中可以融入“詩情”的地方
在“地球大小”中我要掌握的數據之一是赤道周長是四萬千米,我就用毛主席的的詩詞“坐地日行八萬里”八萬里就是四萬千米,這樣不但美化記憶了赤道周長,還能用主席的淵博知識、寬廣的胸懷教育學生。
在區(qū)分天氣和氣候兩個相近的地理名詞時也可以借用下列詩詞來區(qū)分:說明天氣的(短時間、變化快)有“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東邊日出西邊雨”等;說明氣候的(長時間、變化不大)有“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等。
世界地理下冊中在講述中南半島的山河分布時可以借用的是陳毅將軍贈送緬甸友人的詩詞“山山皆向北,條條南流水”,因為這句詩詞體現了中南半島的“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地形特點。
能引用詩詞的地方在中國地理課本上也有多處:
在中國講述中國地勢特點時,我常用的是明朝楊慎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和唐朝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兩句詩詞來啟發(fā)提問學生,為什么古代詩人筆下的江水都向東流?從而總結出中國地勢特點: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講授自然環(huán)境中的氣候部分必將涉及季風區(qū)和非季風區(qū)的大致范圍,我出示了唐朝著名詩人王之渙《涼州詞》中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兩句詩詞,配上中國地形圖,在圖中醒目地圈注甘肅省玉門的位置和季風區(qū)與非季風區(qū)的分界線,這時老師適當地解釋:春風是指夏季風,玉門夏季風影響不到,因此是非季風區(qū),配詩解釋的季風分界線讓學生更加新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加深記憶的效果,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在講述黃河一節(jié)時可用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引出黃河發(fā)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曲折東流注入渤海;講述“臺灣”一節(jié)可用余光中先生的《鄉(xiāng)愁》“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學生就會有強烈的求知欲望,想找到使余光中先生愁絲萬縷的海峽,這時你再出示臺灣省地圖,學生會認真尋找臺灣海峽,并且形成一生難忘的記憶;講述“西北地區(qū)”可用“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等。
二、其次是初中地理教學中的話音畫意(這里的“畫”是繪畫的意思)
初中地理課本上出現的很多地理名詞是抽象的,加之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很多地理名詞都很難理解,這樣導致記憶難、運用難。為了讓學生能學到終身受益的地理知識,我在地理課堂中增加了很多動手的活動,也就是現在說的“畫”,人教版的地理課本都配有一本地理圖冊,地理圖冊不但可以查找地理事物也可以畫出經緯線、山脈河流的走向、湖泊的分布、海岸線的輪廓、某地區(qū)域范圍等等,學生經過多次描畫就能刻在記憶里,而且學生特別喜歡畫的活動。
下面我舉幾個實例:
在“地球和地球儀”這一節(jié)課中有個特點難區(qū)分的知識點,就是東西經的分界線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但是如果把這兩組分界線用不同顏色描在地理圖冊上,并且啟發(fā)提問學生,哪組經線圈設計得更好,好在哪里?學生輕松的發(fā)現半球分界線主要是在海洋上通過,避免分開完整的國家。
在“世界陸地和海洋”一節(jié)中,七個大洲中的亞洲和歐洲、非洲和南美洲這兩組都容易混,我就用描圖的方法加以區(qū)分,學生畫畫就發(fā)現了“拳(伊比利亞半島)打腳(亞平寧半島)踢的是歐洲,大腳丫(阿拉伯半島)收回來的是亞洲”;非洲和南美洲在描圖的時候輕松地發(fā)現非洲比南美洲多了一個大島(馬達加斯加島),這樣有個島嶼飛起來的則是非洲。這樣學生特別有興趣去發(fā)現其他幾個大洲的特點,所以七大洲的輪廓很好地區(qū)分開了,為后面的世界地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還有中國的山脈一節(jié)的學習中,也是初中地理的難點,因為中國的山脈多數是東西走向和東北-西南走向,要想區(qū)分開這些走向的山脈,現在還是覺得在圖冊上先按山脈的走向依次把山脈先畫出來,學起來既輕松又不容易忘。這里首先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用不同顏色的筆區(qū)分走向,否則容易混,此次注意的是應該邊畫邊學,因為我國山地占地形的三分之一,山脈太多也容易忘。學會了山脈,我們還以山脈為地形區(qū)的骨架,再添畫出四個高原、四個盆地、三個平原、三個丘陵,經過幾次描畫和添注,認真的同學頭腦中都能形成一幅完整的中國地形圖了。
這樣的畫圖活動在我的課堂上幾乎每節(jié)課都有,多年的教學經驗讓我深知地圖是學習地理的朋友,但是有的地圖太過死板,需要老師靈活地運用于課堂,鮮活的展示給學生,讓學生的手和腦和地理知識、地圖一起動起來,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的:“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偲饋碚f,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p>
我的地理課堂就是這樣做的,多年來學生也特別喜歡我的地理課。在我的課堂上,枯燥的地理知識被詩歌的外衣美化了,被動手畫圖興趣化了,所以同學們特別喜歡上地理課,重要的是地理知識掌握得特別的牢固而且能靈活地運用于日常生活中,看著地理學科成為對學生未來有利的學科、終身受益的學科,我也很自豪,所以把自己粗淺的經驗分享給同行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