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豆
(南開大學,天津 300071)
苗族服飾是苗家人匠心獨具的藝術作品,每逢族里舉行盛大節(jié)日、男女嫁娶等重大規(guī)模的活動時,苗寨族人都需著盛裝出席,自制線架所編織出來的彩色裝飾線主要是用在盛裝上,學會編織彩線裝飾線是苗寨女子必備的一項技能,她們不僅要為自己編織,還要為將來出嫁的女兒提前做準備,因此對于苗寨民族而言,苗族服飾已經不僅僅具備驅寒、美化等功能,其承載的是一個民族對生活的尊重、對繁衍的崇敬、對子孫后代傳承的殷切期望,具有文化傳承的特征。
西江千戶苗寨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毗鄰雷公山,屬亞熱帶濕潤山地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降水量充沛,杉木生長在這種適宜的環(huán)境中成為此地區(qū)較為盛產的一種木材,自制線架的取材多來源于杉木,文章以筆者在民間考察期間于西江千戶苗寨一站候氏蠟染店中的自制線架為研究對象。
自制線架(圖1)的整體形態(tài)近似于一把椅子的造型,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上部“椅背”的部分呈梯形結構,在其橫向結構中分別穿插著一根榫卯和一根圓柱體,縱向結構中木質圓錐體貫穿于兩者之間,中部“椅面”的部分平面形態(tài)呈圓形,具備一定的厚度形成圓柱體,與水平面傾斜相交,厚度為4.5厘米,下部“椅腿”的部分是由三根較長的長方體組成三角結構的支撐,三根“椅腿”之間穿插著呈“T”形的榫卯結構,其進一步加強了自制線架整體的穩(wěn)固性。
自制線架的上部梯形結構(圖2)是主要部分。梯形結構高約24厘米,在橫向結構中穿插著的榫卯長15.7厘米、圓柱體長17.4厘米,榫卯和圓柱體之間貫穿著的木制圓錐體長11.7厘米,編織完成的彩色裝飾線會隨著編織的累加纏繞在圓柱體上,據現(xiàn)場調研可知8個小時能編織的長度約為4米。
中部的結構(圖2)是自制線架的人工操作部分,厚度為4.5厘米的圓柱體是操作區(qū),直徑為31.4厘米,在圓柱體操作區(qū)的周圍分布著八根竹節(jié),每個竹節(jié)的長度約為20厘米,竹節(jié)上部纏繞的是用于編織的彩色單線,竹節(jié)下部懸掛著起到重力作用的銅幣,每個竹節(jié)懸掛的銅幣數量約3~4枚,銅幣分別來自乾隆年間或嘉慶年間。
自制線架的下部(圖2)的三角結構椅腿支撐,靠前位置的兩條椅腿長50厘米,靠后位置的線架椅腿長約45.5厘米,中間部分兩根互相垂直的榫卯結構,長度分別是22厘米、15.3厘米。
圖1 自制線架
圖2 自制線架的結構尺寸
圖3 線架結構與水平面的夾角
圖4 工作區(qū)與水平面的夾角
圖5 起固定作用的木制圓錐體
圖6 竹節(jié)
圖7 自制線架的操作原理
圖8 動態(tài)施力對肌肉供血的影響
圖9 肘部距工作面的高度
圖10 工作時使用者的視線夾角
整體自制線架Y軸方向的結構與水平面形成夾角,支撐整體線架的椅腿結構與地面形成夾角,靠前位置的兩條椅腿與地面的夾角小于靠后位置的椅腿與地面的夾角,位于靠后位置的椅腿承受的壓力大于靠前位置的椅腿,因此在制作線架的過程中其體積也最大,較大的夾角使線架處于工作狀態(tài)時增加其穩(wěn)定性。位于上部梯形構造中左右兩側的支撐結構與水平面相交形成夾角,為使用者在操作過程中形成向上的拉力,保障了編織過程的流暢性(圖3)。位于工作區(qū)的圓柱體與水平面夾角為5度左右,在一側形成傾斜面,傾斜面與竹節(jié)形成10度左右的夾角,不僅減小了操作過程中竹節(jié)與圓臺的摩擦力,而且給了位于中間位置的兩條線向兩邊運動的勢,起到了緩沖作用(圖4),同時圓柱體與水平面相交,使整個工作區(qū)微微向后傾斜,使8根操作線在編織的時候不容易打結混亂,均勻地分布在四周。
貫穿榫卯和圓柱體的木制圓錐體可以根據需要隨時拿?。▓D5),在木制圓錐體的頂端有一根繩子方便使用者操作,上粗下窄的圓錐體狀結構,一方面是為了能起到更好的固定作用,另一方面是便于使用者在拿取的過程中減小摩擦力。
竹節(jié)的上下兩端呈凹凸狀(圖6),苗家人利用這一特點,將用于編織的彩色單線纏繞在上端,可以根據需要控制線的長度,下端的凹凸部分用來懸掛銅錢,懸掛的銅線會給竹節(jié)一個向下的力,使竹節(jié)在工作狀態(tài)時,能有效地帶動單線來準確地完成編織操作,從銅錢上的“嘉慶通寶”可以證明,線架是具有一定歷史的傳統(tǒng)工具,可以追溯到清朝時期,下部懸掛的錢幣還具有象征家族財富的意義。
民間器具的制作將人與器具的關系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合理的人機關系設計能讓人體在作業(yè)環(huán)境中發(fā)揮最大的工作效率,反之,長期不合理的工作環(huán)境,會導致身體的不適,引起身體歪曲、腰酸背痛等不適癥狀。自制線架的操作原理是兩只手同時向反方向沿著中部的圓形工作區(qū)做來回圓弧軌跡的反復動作(圖7),以此來改變單線的位置,編織成類似于八股辮樣式的裝飾線,此時雙手的運動方向相反并且做對稱運動,當雙手做對稱運動時有利于神經控制,在這種動態(tài)施力的狀態(tài)下,肌肉有節(jié)奏地收縮和舒張,血液輸送量比平常提高幾倍,血液大量流動不但使肌肉獲得足夠的糖和氧,而且迅速排除了代謝廢物,這種合理的作業(yè)節(jié)奏,相較于單手作業(yè)對背部肌肉的靜態(tài)施力,操作者可以延續(xù)很長時間并且不容易產生疲勞感。(圖8)
當使用者在操作自制線架進行工作時,肘部帶動手部同時進行操作,而使用自制線架的苗寨婦女及老人,身高的平均值在160厘米左右,操作時需坐在高約30~40厘米的木凳上進行,此時肘部與作業(yè)面之間的距離在45毫米左右,在人機關系中,作業(yè)面在肘部以下25毫米至76毫米是合理的作業(yè)范圍,當肘部距離作業(yè)面的距離過大或過小時,長時間的作業(yè)會對使用者的肩頸造成負擔,對身體形成傷害,45毫米左右的距離符合人機關系的作業(yè)要求范圍,并且較長時間的工作對身體的影響不會太大(圖9)。人在工作狀態(tài)時視覺集中的區(qū)域決定頭的姿勢,頭的姿勢要舒服,視線與水平線的夾角應在所規(guī)定的范圍內,坐姿時,眼球轉動的角度范圍在17度至29度之間,視線與水平面的夾角在32度至44度之間為合理范圍,操作者在操作線架的時候,頭的轉動角度大約在35度左右,眼球的轉動角度在20度左右,符合操作時對頭部的要求。(圖10)
自制線架在材料、肌理、形態(tài)構造等諸多設計元素方面顯示了傳統(tǒng)工具的視覺審美性,選取制作的木材為杉木,杉木呈黃白色,具有特殊的香氣,杉木紋理順直,經過歲月的洗禮,其紋理在摩擦之間顯示出獨特魅力,是自制線架的天然裝飾,具有木器的視覺美感。自制線架的美感特征體現(xiàn)在形態(tài)與尺寸的完整性,整體形態(tài)看上去近似于一把“椅子”的造型特征,左右對稱,符合中國傳統(tǒng)的對稱審美觀,其抽象幾何形態(tài)呈現(xiàn)出優(yōu)美的的“S”形,簡約的造型形成了次第變化、和諧有序的形制美感,另外,整體形態(tài)構造與細節(jié)變化的比例配置,體現(xiàn)了我國傳統(tǒng)的造物思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謂“利其器”,并非指最鋒利或最先進的器具,也可以是最適合、最有效的器具,苗族服飾作為文化遺產流傳至今,與苗家人創(chuàng)造出最適合做衣物的制作工具密切相關。從自制線架的整體形態(tài)、結構特點、人機關系和視覺審美的設計研究中得出,自制線架的結構具有現(xiàn)代設計美感,符合功能需求,映射著苗族智慧的光芒。然而勞動人民對工具的創(chuàng)造使用,不只是停留在物理層面,更是一種情感的流露,對于苗家人而言,自制線架是茶余飯后相互溝通的媒介,是增進族人情感交流的載體,更是一個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