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文偉
摘要:兒童語文學習群的學習是以“愿景——朝向每個兒童的真實生長”來架構育人目標的,是以“選擇”為前提、以“活動”為關鍵、以“分享”為保障的學習共同體,學習群可以讓語文學習更自由、更開放、更多元、更高效,讓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以提升。
關鍵詞:兒童語文;學習群;活動分享
常態(tài)下的語文課堂,教師根據(jù)學情確定學習目標、學習內(nèi)容、學習方法,帶著學生走向文本,在營造真實的情境中學習。而兒童語文學習群的學習是在真實的學習環(huán)境中,基于學生學習需要,學生自主選擇不同的學習目標、內(nèi)容、方式、伙伴、資源,經(jīng)歷不同的學習活動,分享不同的學習經(jīng)驗和成果。
一、 “選擇”讓語文學習更自由
建構兒童語文學習群的前提是選擇,兒童語文學習群是給予兒童充分選擇的權利,將學習需求置于核心地位,為其自由發(fā)展創(chuàng)造巨大的空間。因此,倡導建構多樣化的學習活動計劃,倡導重建整合式的學習生態(tài),將不同的學習環(huán)境、文本要求、學習伙伴團隊、媒體與技術平臺、學習內(nèi)容、學習任務、學習資源等進行有機的整合,建構若干個學習群。讓學生自由自主選擇不同的學習群,實現(xiàn)真實生活情境中的深度學習。
例如,學習《梅花魂》一文時,隨著對課文研讀的不斷深入,學生對于“思鄉(xiāng)”“梅花的象征意義”“中華文化符號”“魂又具體指什么”等問題的思考也會越來越深入,千百年來多少文人的思鄉(xiāng)情懷又是如何表達的?文章作品中所蘊含的家國情懷又是怎樣的?面對如此種種問題,教師完全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不同的思考、不同的探求興趣建構不同的學習群,確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如“梅文化”學習群、“思鄉(xiāng)情”學習群、“游子情”學習群等等。在同一個學習群中還可以再進行不同的細化分工,以便讓學習更具有可操作性,更具有實踐性、全面性。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選擇研究學習的內(nèi)容,讓學習的語文學習變得更加深入,更加豐盈。
選擇也是一個不斷調(diào)整、不斷生長的過程,它不是僵化的、一成不變的。不同的學習群,還可以歸類整合,進行二次的選擇融合。隨著研究學習的深入,不同的學習群在切入的角度、學習的內(nèi)容、學習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的交叉碰撞,教師可以引導就某一個具體的問題進行二次的選擇,重新整合建構。
二、“活動”讓語文學習更開放
兒童語文學習群活動就是組織學生進行開放自由對話式的學習。通過系統(tǒng)地設計兒童學習群活動,推進群組合作學習,是兒童學習群學與教的主要任務?;顒又幸笳w策劃,把常態(tài)教學環(huán)節(jié)、主體教學環(huán)節(jié)精心設計成一個個生動活潑的開放式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去探究、去發(fā)現(xiàn)、去創(chuàng)造,從而不斷生成新的學習情境與任務。
例如: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黃豆》的教學活動中,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以及能力組建了多個不同的學習群,如搜集資料學習群、收獲學習群、烹飪學習群、攝影學習群、繪畫學習群、寫作學習群等。由學習群成員共同商討來確定學習活動的目標、任務、內(nèi)容、方法、分工等。等到了秋天黃豆收獲的季節(jié),不同學習群的學生來到了學校的實踐課程基地,開始體驗黃豆麥的收獲。在教師的講解之后,學生迅速行動起來,大家干勁十足,在陽光下,同學們的笑臉顯得格外可愛。
在這個真實的學習情境中,搜集資料學習群搜集到了黃豆生長所需要的環(huán)境、土壤、肥料、氣候等資料;攝影學習群拍攝到了黃豆生長周期內(nèi)不同的形態(tài)、記錄到了各學習群活動的精彩瞬間;繪畫、寫作學習群則用自己的心中的筆記錄了人與自然的美妙時刻,體驗快樂……
三、“分享”讓語文學習更深入
兒童語文學習群,一個重要的特征是就是分享,給予學生的思考提供充分展示的平臺,提供個性張揚、分享智慧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敢于表達“我的不同、我的質(zhì)疑、我的補充、我的表揚、我的建議”,讓群組成員實現(xiàn)共同成長、共生互補,享受認同與尊重的愉悅。群與群之間可以跨群分享,以此豐富和完善雙方的群學習成果。
例如,教學《月是故鄉(xiāng)明》一文時,研究月文化的學習群,組員之間就可以在小組內(nèi)分享每個人的收獲。有的學生談談月亮神話;有的學生則隨口吟誦了月亮的詩詞;還有的分析月亮的形成等等。分享時組內(nèi)成員進行記錄和總結形成最終的文字,確定小組發(fā)言人,進行班級分享。最后群與群之間分享,月文化學習群向全班分享月亮在中華文化的象征意義;思鄉(xiāng)學習群則面向全班分享中國人的思鄉(xiāng)情結……分享之際,學生與學生之間則基于傾聽與對話的多元互動過程。學會表達、學會傾聽是分享的關鍵。尊重每個成員的尊嚴,對所有的學生都寄予希望,相信任何一個成員的分享都是精彩的,通過營造信任的氛圍,讓學生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對話傾聽,在傾聽與分享中產(chǎn)生個體生命的感悟。這樣的分享與教師的灌輸不同,學生運用自己的智慧,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利用自身優(yōu)勢,通過實踐去解決問題,然后在群內(nèi)分享,引導學生走向深度閱讀、深度表達。
當自己的語文學習成果得到充分完善的時候,進行更大范圍的分享。把自己的語文學習成果進行全校分享,如把“月亮在中華文化中的象征意義”“詩詞中的思鄉(xiāng)情結”等學習成果進行全校主題講解,或匯編成小冊子,或制作成繪本,在全校進行分享等。更大范圍的分享又促使群學習的再深入,促進分享成果的再學習、再消化、再吸收,從而實現(xiàn)語文學習成果的再生。隨著分享范圍的擴大,分享的要求也不斷提升,語文學習也在不斷深入,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當然,一切都要基于兒童立場,以兒童的語文學習為中心,建構兒童語文學習群,為語文學習走進現(xiàn)場提供舞臺,通過“選擇”“活動”“分享”,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王忠亞,劉志江,張秋玲.基于學習任務群的語文專題學習設計思路[J].語文教學通訊(A刊),2018(7).
[2]《語文建設》編輯部.獨家對話北師大王寧教授:語文學習任務群的“是”與“非”[J].語文建設,2019(1).
[3]顧孟武.傾聽與對話,讓自主學習文化充盈于課堂[J].天津教育,2014(15).
[4]陳云宇.“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小學語文“四學式”混合學習模式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8(7).
(責編 ?吳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