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璇
河姆渡遺址
1916年8月22日上午,一列火車駛入甬曹鐵路寧波火車站,站臺上的當?shù)卣c工商士紳紛紛翹首,看見車上走下一位個子不高、身穿西裝的中年人,這人便是孫中山。
到達寧波第二天,孫中山在寧波四中發(fā)表演講:“寧波人對工商業(yè)之經驗,本不淺薄,而甬江有此良港……力加擴充……自無不隨母地而益形發(fā)展矣!”
良港之說非虛。
寧波枕山面海、擁江攬湖,有著天然深水港。今天的全球外貿、報關行、海關、船舶公司和物流公司,無人不熟悉CNNGB——寧波港代碼。
“書藏古今,港通天下”,寧波“盛產”大儒與巨商。一半是山水、一半是海洋的寧波,交織著運河文化與海洋文化、陸地文明與海洋文明、山地氣質與江南氣韻。
從古越國時代飯稻羹魚、斷發(fā)文身,再到隋唐以降的人文淵藪,海風吹拂之下,寧波形成了鮮活而務實的城市格調,四明山水、三江一湖,共同浸潤出禪宗智慧、耕讀傳家的城市底蘊。
人們常如此概括寧波的地理區(qū)位:“東出大海,西連江淮,轉運南北,港通天下。”由此可見水系對寧波之重要。
四通八達的水系,來源于寧波獨特的地形。
寧波古稱“明州”,得名于四明山;簡稱“甬”,則得名于甬江。在地形上,四明山脈從西南向東北延伸,與北面的一條海岸線和東南面的天臺山脈共同圍成寧波平原。四明山脈與天臺山脈給寧波平原帶來充沛的天然淡水資源,姚江從四明山的斷裂處流出,自西北而來,奉化江則從西南而來,兩江在平原中心三江口匯為甬江,奔向大海。
寧波幾千年的文明史,正承載于這獨特的地形與水文結構。在寧波發(fā)現(xiàn)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可見到七千年前的水利遺址、漁獵工具、稻作魚骨,這是寧波先民與海相伴、飯稻羹魚的遺跡,也是新石器時代越地文明的線索。
也許是由于枕山面海的靈動氣韻,古時寧波被中原人視為求仙問道之所。據(jù)《史記》記載,公元前209年,秦始皇為求不死之藥“過丹陽,至錢塘,臨浙江……上會稽,祭大禹”,到達今寧波慈溪的達蓬山,又派徐福東渡,留下徐?!安伤庡奕?,扁舟竟不還”的傳說。
正如南宋政治家史浩所說:“三島煙霞,十洲風月,四明古號仙鄉(xiāng)?!钡搅怂逄茣r期,寧波“仙氣”不減,四明山和甬山已成為道教名山,據(jù)傳唐代名臣賀知章亦到此訪勝,得“四明狂客”之號。
有關寧波的故事不僅流傳于中國。在日本,有首名為《明州望月》的和歌,相傳為日本遣唐使阿部仲麻呂在唐玄宗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所作。傳說中,離鄉(xiāng)多年的阿部仲麻呂即將歸國,在等待出航的日子里,于明州海港望月,思鄉(xiāng)之情涌起,即興吟詠了這首詩。
明州能“吸粉”蘇軾,除了它千帆競渡的大港地位外,還和當?shù)貪夂竦娜宋姆諊嘘P。
后人考證,《明州望月》應該并非阿部仲麻呂所作。不過,這首詩背后也有真實的歷史信息,即寧波在唐代已是中日交往要沖,舉例來說,鑒真東渡的起點便在此處。
那么,寧波是如何從“仙鄉(xiāng)”變?yōu)轳Y名海外的港城的?
隋唐期間,三江口已形成固定聚落,明州州治遷至三江口,加上浙東運河(杭甬運河)的疏浚,寧波對內連接杭州,可通運河轉運南北、連通江淮,對外直通東海,既有天然深港,又有舟山群島遮擋臺風。
寧波“港通天下”的征程由此開始,成為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兩大要道結合的樞紐,到宋代,已與泉州、廣州共同成為三大對外貿易港,一時桅桿如林,商賈云集。
海上絲綢之路,從明州港(今寧波)出發(fā)經舟山去往各地(制圖/王朝陽)
寧波此時還是造船基地,可造出“萬斛神舟”,即載重量約達240噸的大型海船,在北宋徽宗年間,兩艘“萬斛神舟”由此啟航到達高麗,引得高麗人“傾國聳觀而歡呼嘉嘆”。
就在明州成為宋王朝的對外大港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來到了明州任知州。
根據(jù)曾鞏自述,他在明州任職的時間是從元豐二年(1079年)的正月廿五到五月三十日。任期雖不長,但曾鞏在水利農業(yè)、城務城防、對外貿易上都做了不少實事。他兼領明州市舶司,主張設立高麗使館。除此之外,他還修筑城墻,并疏浚月湖。
一個趣事是,與曾鞏同年進士及第的蘇軾當時正在徐州任職,自第一次被貶后,蘇軾就想去明州任職,并寫信給親家范子豐請求運作,但他一直沒能如愿。
明州能“吸粉”蘇軾,除了它千帆競渡的大港地位外,還和當?shù)貪夂竦娜宋姆諊嘘P。
在曾鞏到任明州三十余年前,王安石在明州擔任了三年鄞縣令。期間,王安石降低捐稅、重劃東錢湖界、興修水利,并在孔廟興辦縣學,倡導經世實用之風、推廣教育。人們認為,寧波“田家有子皆習書,士儒無人不織麻”的耕讀并重之風,便肇始于此。
而曾鞏疏浚月湖,不僅是出于水利,也是為當?shù)厝宋淖髫暙I。
月湖始于唐代,宋代時當?shù)貪u漸圍繞月湖建起亭臺與橋梁景觀。最初這個“旅游景點”由于僻在一隅,并沒有太多游客。
宋仁宗年間,郡守錢公輔整修月湖景觀,建眾樂亭,倡導當?shù)匚娜嗽诒姌吠こ鸵髟?,開辟了一條“文化旅游”的路子。月湖吟詠的風氣漸開,當時的文人邵亢《眾樂亭記》稱:“凡州之人,月維暮春,聯(lián)航接艫,肴酒管弦,來游其間,環(huán)堤彷徉,風于柳楊,夕以忘還?!?/p>
月湖因此漸漸發(fā)展為當?shù)貙W術中心。南宋時期,北方望族南遷,寧波的人文風氣更加濃厚,“甬上淳熙四先生”楊簡、袁燮、舒璘、沈煥在月湖講授和研討陸九淵的心學,月湖之畔形成了四明學派。
寧波“進士之鄉(xiāng)”的美譽也由此而來?!墩憬ㄖ尽酚涊d,南宋時明州有進士983人,朝廷一時間“滿朝朱衣貴,盡是四明人”。而到了明清,王陽明、黃宗羲更是成為浙東學術文化的代表,讓寧波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寧波注重讀書的風氣延續(xù)至今,“進士之鄉(xiāng)”也變?yōu)椤霸菏恐l(xiāng)”,我國首位諾貝爾生理醫(y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便來自寧波名門屠氏。
文脈相傳之下,讀書藏書成為當?shù)匚幕瘋鹘y(tǒng)。明代嘉靖末年,兵部侍郎范欽告老還鄉(xiāng)后,在月湖邊建造天一閣藏書樓,清人石韞玉贊其“圖書珍聚處,光氣動星躔”。在19世紀西方傳教士眼中,天一閣便是寧波最重要的人文景觀,至今也仍是外來游客到寧波的“必打卡”之地。
文人墨客吟詠于月湖之畔,當?shù)氐暮竭\貿易卻遇到了挫折。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州鄞縣一個讀書人單仲友上書朱元璋,因明州同國號,乞改名。朱元璋準奏,并以明州有定??h,取“海定則波寧”寓意,將明州改稱為寧波。
新名字背后隱藏著明王朝的焦慮。當時,寧波常有倭寇侵擾,當?shù)毓俑埠?、增高城墻皆不能緩解倭患,明洪武七年?374年),朝廷下令嚴禁民間海上貿易,罷明州、泉州、廣州市舶司。
明清時期的三次海禁讓寧波港逐漸式微。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寧波人停止了貿易活動。明萬歷年間(1573年~1620年),寧波商人孫春陽在蘇州開設“孫春陽南貨鋪”,后來,寧波商人又沿運河北上,在北京經營藥材、成衣。到明末清初,寧波商幫已在北京設立會館。
與此同時,西方世界迎來了大航海時代,西班牙、葡萄牙船隊正在全世界的海洋上漂流,尋找著貿易伙伴。
15世紀上半葉,浙東海域上時常游弋著外國船只,船上是來自葡萄牙的水手。據(jù)考證,葡萄牙人最晚于1524年便在他們口中的“Porto Liampó”安營扎寨,“Porto Liampó”便是“寧波港”之意,實為當時寧波海域的私人貿易據(jù)點雙嶼港。
1570年比利時人奧特硫司所繪東亞地圖上的寧波(寧波地方文史愛好者水銀供圖)
當時,中國沿海有一群官商,私下在雙嶼港和葡萄牙人、日本人開展三角貿易,一時船舶云集,多至港塞,結聚至萬人,使寧波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海上貿易基地,寧波的名聲也遠播歐洲。1554年意大利人拉穆西奧編輯出版的《航海與旅行叢書》一書中收錄一份地圖,其中標注了寧波的地點。一些來自歐洲的傳教士,也是從寧波登陸,開始他們的東方傳教之旅。
此時,寧波的海上貿易“名不正、言不順”,做走私生意的商人要冒著極大風險。明朝政府先后在寧波設立海道副使、浙直總兵等官職治理倭患和海上走私貿易,萬歷年間,浙江巡撫也定駐鎮(zhèn)海,可見寧波當時在浙江的戰(zhàn)略地位。
1842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寧波被迫被辟為“五口通商城市”之一。來到寧波的外國人,在三江口北岸建設了居留地。這就是寧波“老外灘”,其誕生比上海外灘還早二十年。
“老外灘”成為寧波最早近代化之地,也是寧波商幫大展拳腳之所。利用這一通商口岸,寧波商幫參與到進出口貿易之中,并開設輪船、運輸公司,如虞洽卿、朱葆三、李云書創(chuàng)辦的寧紹輪船公司和三北運輸公司等。
漸漸地,寧波人生產的西裝打出“寧波裝”的名號,與“寧波港”“寧波幫”共同成為寧波的城市名片。不過,由于外資對民族資本的打壓,寧波商人為求更多發(fā)展機遇,也遠走歐洲、南洋各國,又將不遠處的新興城市上海作為自己開辟商業(yè)王國的熱土,寧波人對上海的發(fā)展因此而產生了深遠影響。
黃宗羲主張“學貴履踐,經世致用”,務實而不懼艱難的寧波精神也體現(xiàn)于“寧波幫”身上。孫中山就評價“寧波人素以善于經商,且具堅強之魄力”,“且凡吾國各埠,莫不有甬人事業(yè),即歐洲各國,亦多甬商足跡,其能力與影響之大,固可首屈一指也”。
港口城市,受碼頭文化的影響,往往有著鮮活的市井之氣。
書香幽幽的天一閣,便絕非一般想象中的“高冷”,其景區(qū)內,還設置著一座麻將博物館,游人最愛在“三缺一”麻將桌前拍照留念,館內更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各種材質和花樣的麻將牌。據(jù)傳,寧波乃是麻將發(fā)祥地,《清稗類鈔》便記載麻將“始于浙之寧波,其后不脛而走,遂遍南北”,隨著寧波港在近代的開放,麻將更是由寧波流傳到世界各地。
在《寧波水文化研究》一書中,作者陳洪波評價寧波人“兼具山區(qū)的磊落英氣和大海的粗糲曠達”。
寧波人口味喜好咸鮮,就與依山傍海有關。祖籍寧波慈溪的清代文學家袁枚,由美食門道出發(fā),倡導寫詩作文也要“鮮”“活”,其《隨園詩話·補遺》中就說:“凡菱筍、魚蝦,從水中采得,過半個時辰,則色味俱變;其為菱筍、魚蝦之形質,依然尚在,而其天則已失矣。諺云:‘死蛟龍,不若活老鼠。可悟作詩文之旨?!?/p>
寧波湯圓、雪菜黃魚、“寧波三臭”都是寧波美食的代表。在歷史上,寧波的物產更引起過“吃貨”蘇軾的注意。北宋年間,明州沿海開始養(yǎng)殖江瑤貝,并成為朝廷歲貢,明州江瑤柱成為貴族宴席上的佳肴,蘇軾寫過一篇《江瑤柱傳》,其中便提及了明州。
朱元璋準奏,并以明州有定海縣,取“海定則波寧”寓意,將明州改稱為寧波。
針對寧波,蘇軾更心心念念其實是一處名勝——雪竇山。雪竇山是禪宗寶地、彌勒道場,其佛教源于晉、興于唐,在蘇軾的時代,已是云門宗的傳播中心。蘇東坡登廬山圓通寺時,便留下“此生初飲廬山水,他日徒參雪竇禪”的詩句。
寧波有著“四明三佛之地”的美譽,除了如今已成全國佛教五大名山的雪竇山之外,還有保留著釋迦摩尼真身舍利的阿育王寺、歷史悠久的保國寺和天童寺。中國禪宗文化也是由寧波傳播至日本,讓“東南佛國”的禪悟機鋒沿海上絲綢之路播下種子。
古往今來,寧波不乏高僧大德與文人大儒談經論道的身影。到了近代,弘一法師亦慕名八次來到寧波,涉足慈溪、余姚、鎮(zhèn)海、奉化等地。
有趣的是,寧波還是“布袋和尚”傳說的發(fā)祥地。相傳,唐末至五代后梁時期,明州奉化僧人長汀子大肚子、胖身材,整日里袒胸露腹、笑口常開,出語無定而飽含禪機,人們認為他是彌勒佛化身,“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
幽默樂觀、與人為善、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好似寧波禪宗文化與市井文化交融后的化身。和江南典型的人文山水、婉約呢噥不同,寧波的城市格調更加多元,“四明三佛之地”孕育的清靈曠達、大海潮汐帶來的勇于革新、江湖水系浸潤的人文鼎盛,共同造就了寧波博納兼容、經世致用的精神氣質,也留下了一座獨具魅力的歷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