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偉 ,肖 靜 ,楊 洋 ,賴明霞 ,巫柳萍
(1.三明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福建 三明 365001;2.三明市醫(yī)學科技學院,福建 三明 365001)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發(fā)病率高達60%~90%。由于外周循環(huán)障礙導致周圍神經受損,四肢出現(xiàn)麻木、疼痛、失去感覺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1-2]。目前針對DPN癥狀治療多以藥物改善微循環(huán)和營養(yǎng)神經為主,療效并不理想,長期應用有一定耐藥性及副作用,且費用較高。在改善糖尿病患者周圍神經病變的自覺癥狀方面,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促進感覺和運動神經傳遞速度有顯著的優(yōu)勢[3]。本院在臨床中使用中藥熏洗、火龍罐、穴位貼敷等中醫(yī)綜合康復護理技術配合治療均取得良好效果,這些操作結合溫度、機械和藥物作用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功效,且能夠促進血液和淋巴循環(huán),調節(jié)臟腑機能[4]。本研究以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中醫(yī)綜合康復護理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護理效果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診斷標準 參照《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 年版)》[5]中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標準。① 糖尿病已確診的患者,且發(fā)生了周圍神經病變,其周圍神經病變的表現(xiàn)與臨床癥狀及體征相一致;② 符合以下四項表現(xiàn)中任意一項者:踝反射異常(或踝反射正常,膝反射異常)、針刺痛覺異常、振動覺異?;驂毫τX異常;③ 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
1.2 納入標準 ① 符合診斷標準者;② 血糖穩(wěn)定2 周者(FBG≤7.0 mmol/L,2 h PG≥10.0 mmol/L);③住院前均未使用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藥物者;④ 意識清晰,未患其他嚴重病癥者;⑤ 簽署知情同意書,愿意接受本次中醫(yī)綜合康復護理措施且配合收集臨床資料者。
1.3 排除標準 ① 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② 合并有有嚴重內科并發(fā)癥者;③ 有嚴重感染或者急性糖尿病并發(fā)癥者;④ 不能配合治療、護理措施及收集資料者。
1.4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7月—2019年3月在我院就診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102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1例,2組年齡、性別、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n 男 女 病程/年51 51 27 29 24 22年齡/歲55.3±8.9 58.1±9.1糖尿病5.2±4.0 5.9±4.0周圍神經病變3.0±2.0 2.7±2.0
2.1 對照組 予0.9%生理鹽水(福州海王福藥制藥有限公司)250 mL+硫辛酸注射液(江蘇神龍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0.6 g靜脈滴注,每日1次;甲鈷胺片(江蘇迪賽諾制藥有限公司)口服,每次0.5 mg,每日 3 次,共治療 14 d[5]。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中醫(yī)綜合康復護理,在患者輸液結束后按順序進行操作治療,7 d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2.2.1 中藥沐足 自擬中藥沐足配方,藥物組成:黃芪 6 g,天花粉 6 g,知母 6 g,石膏 5 g,丹參 6 g,紅花 3 g,大黃 5 g,伸筋草 6 g,木瓜 6 g,艾葉 6 g,石菖蒲 5 g,土茯苓 5 g,苦參 6 g,黃柏 5 g,白鮮皮5 g,研磨成粉狀制成茶包式中藥包,放入盛有開水的泡腳木桶內,水量約1 500 mL,需沒過藥包?;颊邔㈦p腳置于腳架上熏蒸約10 min,等待水溫降至38~40℃時進行沐足,水面浸過三陰交穴位,沐足時間20 min,沐足完畢后協(xié)助患者用柔軟全棉毛巾擦干雙足,予以保暖。在操作過程時醫(yī)者需嚴密觀察患者生命征變化情況,同時防止水溫過高燙傷患者。
2.2.2 火龍罐綜合灸 在患者的雙側小腿皮膚涂上艾草精油或中藥膏劑,運用火龍罐結合點、震、叩、碾、推、按、撥、揉等多種手法同時操作治療,每個部位操作20 min。操作過程中操作者放松手腕,以揉、按、點、振為主,給力需要巧勁,不能在患者身上施加壓力,持罐的雙手要隨時感受罐體溫度,雙手配合共同雙向震動,于患處或疼痛點上下振動加旋轉,左右搖擺不用力,同時注意詢問患者的感受,防止燙傷。
2.2.3 穴位貼敷 用茶油將肉桂粉攪拌成糊狀,取一小勺置于穴位貼敷片上,貼于患者雙側內關和涌泉處,以緩解患者肢體麻木、肢冷等癥狀。首次穴位貼敷時間2 h即可,此后以4~6 h為宜,注意觀察患者有皮膚無過敏現(xiàn)象發(fā)生。
2.2.4 經絡拍打 在醫(yī)者指導下,患者采用掌拍法沿雙下肢經絡依次拍打膀胱經、肝經、膽經、脾經、胃經、腎經6條經絡。拍打時五指自然并攏,掌指關節(jié)自然微屈,手背微向背側拱起,使掌心呈凹形,腕關節(jié)要放松,以前臂帶動手腕,力度由輕到重,拍打順序為先陽經后陰經,拍打部位為先外側后內側,每條經絡各拍打100次,重點拍打膽經和肝經,刺激這兩條經絡,促進血液通暢運行,加快代謝。
2.3 觀察指標及方法
2.3.1 神經功能指標 采用NDI-092型肌電圖/誘發(fā)電位儀(上海諾誠公司)檢測2組治療前后腓總神經的運動傳導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與感覺傳導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
2.3.2 療效評判標準 參照2017年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5]擬定。① 顯效:患者雙下肢麻木、伴蟻行感、疼痛等癥狀基本消失或顯著改善,膝蓋、跟腱反射基本恢復正常;②有效:患者雙下肢麻木、伴蟻行感、疼痛等癥狀有所改善,膝蓋、跟腱反射明顯好轉;③ 無效:患者雙下肢麻木、伴蟻行感、疼痛等癥狀無改善,膝蓋、跟腱反射無好轉。
2.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x±s)表示,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
3.1 2組療效比較 見表2。
表2 2組療效比較
3.2 2組治療前后腓總神經MNCV、SNCV變化比較 見表3。
在中醫(yī)學理論的指導下,根據(jù)DPN主要臨床癥狀“麻、痛、涼、痿”,可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歸屬于“痹癥”或者“痿癥”范疇,其主要病機為氣血阻滯[6]。歷代各大名醫(yī)大家分析認為本病是由于患者在體質、外邪、七情、飲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出現(xiàn)臟腑陰液耗傷,以致消渴。消渴日久,氣血陰陽不足,經脈失養(yǎng),以致血行不暢,脈絡瘀堵不暢。病位外在筋脈,內傷及肝、脾、腎等臟器,屬標實本虛證,以氣血不足為本,瘀阻脈絡為標[7-8]。
表3 2組治療前后腓總神經MNCV、SNCV 變化比較m/s
表3 2組治療前后腓總神經MNCV、SNCV 變化比較m/s
注:與治療前比較,1) P<0.05;與對照組比較,2) P<0.05。
?
本研究的中醫(yī)綜合康復護理操作均具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作用。其中,中藥沐足通過藥物在患處的局部滲透以活血化瘀通絡[9];“火龍罐”是集推拿、刮痧、艾灸為一體的中醫(yī)治療工具,通過蘄艾精油或中藥膏劑導入皮下,是一種兼治療性和舒適性并存的治療方法,結合了艾灸、推拿、刮痧、熱熨等中醫(yī)傳統(tǒng)療法的功效,達到祛寒散滯、通經活絡作用,且有效促進血液循環(huán),改善心腦供血;穴位貼敷于雙側內關、涌泉處,使肉桂的溫陽散寒通經之與經絡相結合,改善患者四肢血供[10];經絡拍打以刺激經筋絡脈,促進經氣循行[11]。四項中醫(yī)護理操作聯(lián)合使用,療效更甚,對氣血阻滯患者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且操作簡單、舒適度佳、依從性好、滿意度高等優(yōu)點,療效顯著。
本研究采用中醫(yī)綜合康復護理措施,觀察組的臨床療效及腓總神經MNCV、SNCV均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中醫(yī)綜合康復護理能夠改善患者肢體麻木疼痛等臨床癥狀,提高下肢神經傳導速度,進而改善周圍神經病變,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