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蕓
【摘要】水墨畫具有簡單、抽象、概括的特點,完全符合幼兒期兒童的想象和思維,所以很容易被幼兒理解和接受。而我園因所處的地域文化特點,延承了這一歷史文化,我們依托之前幼兒水墨教學方面的相關經驗,對幼兒的水墨畫學習進行了一些初步的嘗試和創(chuàng)新,逐漸改變和優(yōu)化幼兒的水墨學習過程。
【關鍵詞】幼兒 ?水墨活動 ?新模式
水墨畫具有簡單、抽象、概括的特點,它符合幼兒期兒童的想象和思維,所以很容易被幼兒理解和接受。因此越來越多的幼兒園會將墨畫納入教學中。而我園因所處的地域文化特點,延承了這一歷史文化。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依托之前在幼兒水墨教學方面的相關經驗,對幼兒的水墨畫學習活動進行了幼兒水墨畫活動新模式的嘗試和創(chuàng)新,逐漸改變和優(yōu)化幼兒的水墨學習過程。
模式一——多維度體驗激趣
美國學者大衛(wèi)·庫伯的體驗學習圈理論強調:幼兒活動要經歷體驗激趣、探索創(chuàng)作、交流評價和延伸遷移的過程。因此我們將傳統(tǒng)的水墨教學方式逐漸替換為體驗式水墨畫教學,真正從幼兒的身心特點出發(fā),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體驗,充分激發(fā)幼兒的作畫興趣。
1.創(chuàng)設具體情境
教師在活動中設計體驗激趣環(huán)節(jié),在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時要思考怎樣才能讓幼兒的眼耳鼻各種感官充分參與,在操作中體驗有價值的樂趣。以大班水墨畫教學《有趣的墨點》為例:在水墨畫中,為激發(fā)起幼兒對水墨畫中“點”的興趣,教師和幼兒一同收集了小水槍,裝滿水后并帶領孩子們來到操場的水泥上向地面噴射。用游戲的方式吸引幼兒觀察并思考地面上的水點是怎樣的。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慢慢引導幼兒學習墨點的多種點法以及用筆、用墨、用水與最終墨點效果的關系,激發(fā)幼兒對墨點探索的強烈欲望。并進一步引導幼兒在嘗試調墨、加水、點墨的過程中感受墨點有形狀、濃淡、干濕、疏密等不同的變化,從而充分調動幼兒的興趣,培養(yǎng)其自主探究的能力。
2.調動已有經驗
通過實踐我們發(fā)現,幼兒水墨活動中體驗激趣環(huán)節(jié)的順利開展是建立在幼兒前期經驗的基礎上。因此調動幼兒的前期已有經驗相當重要,它可以幫助幼兒獲得與繪畫內容的共鳴。以大班水墨畫活動《鹿苑老街》為例,教師在開展水墨活動前結合班級中正開展的主題《我的家鄉(xiāng)》為基點。根據幼兒的興趣,開展了語言、科學、社會、手工等方面的活動,幼兒在這些領域的活動中了解了家鄉(xiāng)的特點。之后教師便在體驗激趣環(huán)節(jié)中播放“東渡苑”、“老街”等宣傳視頻,激發(fā)幼兒愛家鄉(xiāng)的強烈愿望,引導其用水墨畫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眼中的家鄉(xiāng)老街。
3.整合多種資源
多媒體能以直觀、形象生動的方式通過感官喚起幼兒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設計活動時要注意收集和整合動畫、音樂、視頻等各種媒體資源,多渠道激發(fā)喚起幼兒的學習興趣。以中班活動《可愛的瓢蟲》活動為例,由于幼兒平時仔細觀察瓢蟲的機會較少。所以教師在活動開始之前播放了七星瓢蟲的相關視頻,還給幼兒看了標本,讓幼兒了解瓢蟲的各種動作和形態(tài),當幼兒有了充足的前期經驗后,就畫出了各種方位、各種姿態(tài)的瓢蟲。
模式二——自主性體驗探究
在幼兒集體教學中,我們在傳統(tǒng)水墨內容的基礎上,以自主性水墨活動的方式進行體驗與探究,逐漸建立一種以幼兒探究為主的學習模式。例如在大班水墨區(qū)中,教師投放了不同的作畫工具和材料,孩子對教師投放的這一些材料隨即就產生了興趣,但是他們一開始并不知道怎么玩。孩子與老師在觀察步驟圖、相互討論、師生互動、共同探究的過程中不斷的嘗試。通過一次又一次的體驗和嘗試,孩子們發(fā)現:不同的作畫工具和材料與水墨結合后產生的效果也是大不相同的。這一發(fā)現更激發(fā)了他們濃厚的探究欲望,最后總結出: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水墨創(chuàng)作會產生了變幻無窮的效果。如:墨汁、顏料在水中時時會產生不同的肌理效果;用油畫棒和墨一起作畫時,油畫棒上的色會把墨色排開;滴管的顏料滲透的強烈,和墨色搭一起時色彩會更鮮艷。由此可見,在幼兒水墨活動中建構起以體驗、嘗試、發(fā)現為主的自我建構式的學習方法,對于幼兒積極學習情感和態(tài)度的培養(yǎng)具有意義,也有利于幼兒水墨表現的個性張揚和創(chuàng)新。
模式三——開放式作品評價
1.自評互評,多方互動
如今我們的評價既有幼兒自己敲章的形式進行自評又有同伴間的互評和他評,還有來自老師家長的評價。在水墨活動評價環(huán)節(jié),我們給孩子創(chuàng)設了自由、寬松、平等、愉悅的氛圍。在幼兒進行作品創(chuàng)作與表達時給予他們充足的時間去感受。在幼兒自我評價的同時我們老師還將幼兒的作畫語錄記錄下來,這樣幼兒則會感到被鼓勵、被尊重,進而幫助其內化和遷移學習過程中的經驗,最后產生后期持續(xù)創(chuàng)作的興趣和欲望。
2.鼓勵肯定,關注品質
現在教師在善于發(fā)現幼兒獨特表現方式的同時我們會給予積極的回應和肯定。除了關注幼兒的作品外,還會關注幼兒水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學習品質和個性。如在水墨時,我們讓幼兒逐漸養(yǎng)成活動前擺好繪畫工具,活動后整理繪畫工具的習慣,從而真正養(yǎng)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促進幼兒五大領域的全面發(fā)展。
總之,在幼兒水墨畫活動新模式下,我們立足于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方式,圍繞體驗激趣、探索創(chuàng)作、交流評價三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嘗試和落實。讓幼兒在自由、自主、愉悅、尊重的氛圍中揮灑水墨創(chuàng)意,在水墨藝術的熏陶中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感受美與表現美的能力,最終達到傳承中華文化瑰寶的教育目標。
此文為張家港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沉浸體驗式的幼兒園筆墨紙硯課程的實踐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批準文號:171218066
【參考文獻】
1.《兒童的藝術與藝術教育》.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01).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