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
搭地鐵時,我看到一個高中男生把身體靠在了不常開的那側(cè)門上,但恰好下一站就會從那一側(cè)開門。平時在車廂里我連句“借過一下”都說不出口,還經(jīng)常因此在擁擠的高峰期坐過站,對于要不要提醒他,我內(nèi)心掙扎了許久。
最后我決定要提醒他,畢竟他戴著耳機靠在門上昏昏欲睡的樣子,很讓人心里沒底。然而我好不容易鼓起勇氣提醒他時,他卻報以冷漠的反應,表情甚至有些不耐煩。我想,他或許早就知道車門會在自己這側(cè)開,我的善意變成了多管閑事。
這就是我的“社恐”困境:即使知道自己是善意的,還是覺得被嫌棄了。
除此之外的其他困境,也都是害怕被嫌棄導致的:只去超市不去菜市場,是怕討價還價被嫌棄摳門;發(fā)型總是一成不變,不是沒有想嘗試的新發(fā)型,是怕被理發(fā)師嫌棄事太多;明知自己沒有多余精力完成別人托付,卻總硬著頭皮應諾,怕被嫌棄不仗義……
我想要改變,一時間卻又無從下手。
前不久跟我媽一起看相親節(jié)目,節(jié)目中一個比我小兩歲的女孩和男嘉賓牽手成功,我媽見狀又開始催我也趕緊找男朋友。我用前男友搪塞她,她又說我談一個吹一個。我覺得她是嫌我笨、缺心眼。
我跟我爸抱怨,得到的回答是“傻孩子,你媽這是關(guān)心你?!?/p>
這時我也開始反思:為什么我總是會把別人的“關(guān)心”“在意”或者“冷漠”,都解讀成對自己的“嫌棄”呢?
我想,這可能是因為我的確有被媽媽嫌棄的經(jīng)歷。
我媽嫌棄我悶葫蘆一樣的性格,總夸別人家的孩子落落大方、能說會道。為了改變我,她總是強迫我跟別人交流,給我報各種補習班,逼我在親戚面前展示才藝,讓我出盡洋相。
這些糟糕的回憶,形成了我心中對世界的投射,成為我面對世界的方式。我潛意識里會把媽媽的樣子投射到別人身上去,習慣性地認為自己會被嫌棄、被否定、被拒絕,在正常的交往中,要么討好別人,要么遠離別人,他人不合理的要求我也不敢拒絕。
在這種思維模式下,我總想做一個完美的人,不允許自己出錯。與戀人的關(guān)系有了裂痕,也不敢去修復,怕受到傷害,怕沒有結(jié)果,怕我的努力成為徒勞,所以總是談一個吹一個。
如果我能早些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恐懼究竟從何而來,就能明白這只是建立在有限的人生體驗上。我該做的不是陷入惡性循環(huán),而是找到契機去打破障礙,活得自在。
王家衛(wèi)導演的電影里有句流傳很廣的臺詞:不如我們從頭來過。
從頭來過。雖然這是個很理想化的狀態(tài),但也告訴我們,如果能夠放下過去生活里帶來的成見,把每一次接觸都當成全新的體驗,會快樂得多。
其實,世上沒有哪一種生活方式是絕對正確的。有的人喜歡熱鬧,有的人就沉浸于安靜,有的人享受社交,有的人就樂于獨處。不論選擇哪一種生活方式,都要勇敢地走向真實,保持健康積極的心態(tài)。
下面介紹幾種我用來克服社恐的方法,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給予有需要的人一些幫助。
1心理暗示法。出門前可以給自己點心理暗示,對著鏡子里的自己說 “沒什么好怕的”“別人怎么說是別人的事”“今天我最棒”,等等,給足自己鼓勵。
2事件專注法。做事情時精神集中就不會注意其他人的目光了。
3降低預期法。在做一件事情時降低自己的預期,這樣的話如果在完成后低于預期就不會過于沮喪,高于預期值時便會獲得更多的喜悅和自信。
4主動交友法。在社交活動中主動找個人聊天吧,總會找到一個會聊天不尷尬的人。
5尋求幫助。如果癥狀實在無法緩解,可以尋求正規(guī)醫(yī)生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