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炫懿 劉電芝
張女士學歷高,結婚時年齡較大,婚后卻一直不愿意要孩子,丈夫、公婆和父母的勸說都不能讓她改變主意。細心的婆婆多次和她溝通,她才說出真相。原來,張女士上小學時看過一則記錄分娩過程的紀錄片,場面比較“血腥”,從那以后,她就認為生育是件可怕的事,產生了恐懼和逃避心理。這甚至影響到了她“找對象”;現(xiàn)在結婚了,她仍然不想生育。后來,在家人的勸說之下,張女士決定向心理咨詢師求助。
生育恐懼指未孕女性在尚未體驗到為人母的感覺、對未來的身份和責任尚未明確時,面臨生育問題所產生的焦慮、恐懼及逃避的情緒體驗。
國外一項對未懷孕女性的調查顯示,有13%的人對生育感到恐懼和焦慮,而這種情緒強烈到讓她們推遲生育甚至絕育。國內對女大學生的調查數據顯示,生育恐懼更多體現(xiàn)在對疼痛、外形改變、安全的恐懼,而對角色轉換、撫養(yǎng)問題等的恐懼并不嚴重。
身邊人經常抱怨生孩子的痛苦,可能會讓未育女性“耳濡目染”,對生育產生抵觸心理;“產房內傳出撕心裂肺的尖叫聲”“孕婦猙獰的忍痛表情”之類的文字描述,會讓尚未生育的女性心生恐懼;看過較為血腥的分娩過程紀錄片或孕婦分娩直播等,可為生育恐懼埋下伏筆;童年遭受過性侵等創(chuàng)傷性經歷,也可導致生育恐懼。
一些女性擔心生育所帶來的巨大身體疼痛,有心理陰影;很多女性害怕生育之后皮膚變差或身材變形、走樣;孕婦死亡或新生兒出生缺陷事件時見報道,加劇了一些女性對生育的恐懼。
一位英國作家將懷孕生子描述為“一個陷阱”,若在無意中踏入,就無法逃脫。在其看來,女性成為母親,便意味著放棄了自我。受這種思想的影響,一些女性對生育也有逃避心理。
因房價、消費高,不少年輕人被迫當上房奴、車奴、卡奴,加上養(yǎng)育孩子的成本高,很多人因生存壓力過大而對生育產生恐懼心理。
目前,推遲或不生孩子的情況逐漸增多。生育恐懼不僅會影響女性身心健康,還會間接導致離婚率上升、人口負增長及人口老齡化等社會問題,再長遠一點,還會帶來養(yǎng)老等問題。應該如何應對生育恐懼呢?
對生育的恐懼情緒往往來自負面認知,改變負面認知可緩解甚至消除生育恐懼情緒。面對恐懼,不妨問問自己:恐懼的來源有科學根據嗎?生育后可能帶來哪些益處?不生育會導致哪些問題?隨著醫(yī)學的進步,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已大幅下降。只要注意定期檢查,安全懷孕和分娩已很容易做到。同樣,懷孕之后的身材改變只是一時的,孕期與產后進行合理的飲食和運動鍛煉完全可以幫助女性將身材恢復如初。適當憧憬添加孩子給家庭帶來的快樂、與孩子嬉戲時其樂融融的情景,亦可增添對生育的向往,消除生育恐懼。試想:不生育,年輕時雖然很自由、無羈絆,但缺少了當母親的快樂,且年老時會更孤獨。
社會支持系統(tǒng)是指個人在自己的社會關系網絡中所能獲得的、來自他人的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和支援。良好的個人社會支持系統(tǒng)能夠幫助個體更好地應對各種來自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更快地幫助個體擺脫痛苦、困境。當女性對生育感到焦慮、恐懼時,要善于尋找社會支持系統(tǒng)中的“支持源”,包括配偶、親人、朋友等。比如:與丈夫溝通,制訂育兒計劃;與已育的親密朋友交談,了解生育的過程及她們是如何克服生育恐懼的;等等。
當女性自己無法應對生育恐懼以致影響正常生活時,應尋求專業(yè)人士的幫助,心理咨詢師往往能夠提供有效幫助。他們通過與來訪者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營造氣氛,使來訪者放心地表達自己的恐懼與真實想法,從而幫助其糾正不合理的認知模式,重建認知體系,消除生育恐懼。此外,婦產科醫(yī)生、助產師和衛(wèi)生專業(yè)人員也可提供專業(yè)咨詢,了解分娩過程有助于消除女性先入為主的錯誤觀念,緩解或消除恐懼。
劉電芝? 蘇州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所長、教育學院應用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心理學會理事,中國教育心理學專業(yè)委員會前副會長,中國人格心理學專業(yè)委員會理事。長期從事心理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尤其擅長學習心理學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