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p>
(衛(wèi)生部中日友好醫(yī)院,北京 100029)
眾所周知,以氣流受限為最主要特征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有著很明顯的可治療、可預防性,但其卻并非完全可逆——一般都有進行性發(fā)展的特征。在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愈發(fā)明顯的背景下,患病人數(shù)有所上升法,并由此造成社會經(jīng)濟負擔被加大的狀況。持續(xù)且程度逐漸加重的氣流受限狀況是該病的“代表性特征”。此病的主要誘因在于肺組織、氣道等器官對有害氣體、顆粒之類過度敏感的狀況,以至于氣道發(fā)生慢性炎癥反應。目前,此病已經(jīng)成為了我國的一個頗為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由于此病會造成肺功能逐漸減退,故其病死率也不低。其一方面能夠增重患者及其家庭的經(jīng)濟壓力,另一方面也能很大程度上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如果可以采取有效的預防和治療辦法于發(fā)病早期,往往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由此可見,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是本病臨床治療中的關鍵之所在。如果搶救缺乏及時性,則很容易造成呼吸衰竭乃至于威脅生命。本研究回顧性分析50 例此病患者的臨床護理辦法,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遴選某醫(yī)院在2018 年12 月至2019 月12 月這一年時間中收治的50 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男30 例,女20 例,年齡34-88 歲。隨機劃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25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之間存在的差異不具備統(tǒng)計學層面的的可比性(P>0.05)。
1.2 方法。對“對照組”提供常規(guī)的護理辦法,主要包括:①保證病房內(nèi)外有適宜的溫濕度,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采取紫外線方式進行消毒;告知患者盡可能減少參與公共場合活動,避免煙霧、灰塵等吸入。②開展相應的健康教育活動,護理人員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講解相關的治療、護理辦法,并注意個人衛(wèi)生,保證換季保暖措施的到位,盡可能防止出現(xiàn)感染;針對有吸煙習慣的患者告知吸煙的危害性,敦促其戒煙[1]。③在條件允許情況下,住院期間給予患者持續(xù)性、低流量、低濃度的吸氧,盡可能減少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等狀況的發(fā)生。若患者病情嚴重,則可提供霧化吸入形式的呼吸道護理,其主要方式為:以霧化吸入裝置盛放熱水,使患者能夠吸入熱蒸汽,也可采取提升氧氣濃度的方式緩解癥狀。針對痰多患者則對之作出自主排痰的鼓勵,若患者病情嚴重,護理人員可對患者作出體位調整方面的協(xié)助或指導,如輕拍后背排痰便是其中之一法,若患者無法排痰,則應提供相應的吸痰裝置;若患者痰液粘稠,則應盡可能增加空氣濕度并指導其多飲水[2]。④飲食方面,因鼓勵患者多進食水果、蔬菜之類,肉類和油脂含量高的食物應限制每日攝入量。保證蛋白質、維生素的攝入。⑤在患者出院前應提升其呼吸功能,如腹式呼吸、慢跑之類,按照患者實際情況確定其訓練強度。出院后,交代其相關注意事項,若有異常則及時來院復查,也可留醫(yī)院電話號碼給患者[3]。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與如下護理措施:住院期間,每天對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作出必要的分析總結,在尊重患者隱私的前提下對之作出主動的關心和接近,保證與之開展交流活動的主動性,對其心理狀態(tài)作出充分了解,保證心理疏導的到位性,借助于轉移注意力(包括聽輕音樂、觀看節(jié)目、開展病友支持活動等)這一方式,組織患者彼此討論病情的活動。
2.1 兩組患者平均住院日比較。實驗組優(yōu)于對照組平均住院時間長度,二者間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方面的可比性(P<0.05)。因此心理護理干預這一活動方式能夠很大程度上對患者住院時間加以縮短[4]。
表1 平均住院日方面兩組比較
表1 平均住院日方面兩組比較
組別 例數(shù) 平均住院日(d)對照組 25 12.2±3.7實驗組 25 9.6±2.2 t - 6.81 P - 0.042
2.2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實驗組優(yōu)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由此可見,二者間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方面的可比性(P<0.05)——而這又折射出“實驗組”的臨床療效更加明顯,由此不難看出:增強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接受心理護理干預之后能夠很好地提升臨床療效,詳見表2 內(nèi)容。
作為護理人員,有必要充分加強對患者及患者家屬的各種相應宣教之力度,使之能夠對患者作出必要的諒解、尊重、關注,對其合理需求作出盡量滿足,最大程度上提升其恢復健康的信心[5-7]。
表2 臨床效果方面兩組比較(n,%)
本研究對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護理效果作出了著重探討。從其所獲得的效果不難看出:“對照組”和“實驗組”的患者分別有56%和92%的總有效率,而其同時又分別有(12.2±3.7)d 和(9.6±2.2)d 的平均住院時間長度,其間可見“實驗組”的優(yōu)勢頗為明顯,且差異具備可比性(P <0.05)。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實驗組”所采取的護理干預模式具備科學性和全面性,講究的是“入院到出院”的全程護理干預。與此同時,患者對該疾病一般都存在“知識貧乏”的狀況,所以本課題才有針對性地開展從最初的心理疏到最后的出院指導的“全程干預”,由此來保證其可以對疾病相關知識作出有效的掌握,由此使得患者能夠對治療、護理活動作出積極配合,由此來保證治療效果[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