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勇,王 敏,馬小飛,李曉麗,姜蘭芳,郝建宇,姬虎太
(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小麥研究所,山西臨汾041000)
山西省小麥種植面積的90%主要集中在南部麥區(qū),南部麥區(qū)的旱地面積占到60%左右[1-3],山西小麥生產中旱地小麥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山西的小麥總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4-7]。選育抗寒、耐旱、節(jié)水和優(yōu)質的小麥新品種,成為小麥抗旱育種課題的重點任務[8]。針對多年來我省旱地小麥復雜多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小麥研究所品質育種課題組以抗寒、耐旱、節(jié)水和優(yōu)質為選育目標,結合生態(tài)適應和性狀協(xié)調的選育方法,重點考慮產量三要素最優(yōu)組合策略,成功選育出抗旱優(yōu)質小麥新品種晉麥92號,該品種于2012年通過國家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國審麥2012012。
筆者詳細介紹了晉麥92號的選育過程、特征特性和配套栽培技術,旨在為小麥育種者和種植者提供參考。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水資源短缺逐年加重,山西省小麥播種面積呈現(xiàn)逐年下降的態(tài)勢,嚴重威脅到小麥安全生產[9-11]。進一步挖掘小麥品種抗寒、耐旱和節(jié)水性,同時兼顧產量和品質,較好的解決高產與抗旱、優(yōu)質的矛盾,應用全生育期選擇和多點鑒定的育種手段,成功選育出在生產試驗示范中深受廣大農民歡迎的小麥旱地品種。
選擇血緣關系較遠、遺傳基礎豐富、生態(tài)類型有一定差異、優(yōu)缺點能夠互補,而且具有符合育種目標性狀的材料配置組合。選用本課題組冬性、矮稈、優(yōu)質、抗病的高代材料臨優(yōu)6148為母本;品質中等、綜合性狀好、抗旱性強、成熟較好的晉麥33號為父本進行雜交。其親本來源廣泛,具有當?shù)嘏c多個國內外優(yōu)質小麥的親本血緣,突破了現(xiàn)有推廣品種的親本范疇。
晉麥92號以臨優(yōu)6148為母本、晉麥33號為父本進行雜交,采用系譜法連續(xù)選株選系[12]。2003年種植F1,組合號為03-56。2004年F2雜種田間表現(xiàn)優(yōu)異,株高中等、株型緊湊,葉片短寬直立,確定為重點選擇組合,入選26個單株,分株系按穗穴播。2005年F3在田間抗旱選擇的基礎上,測試籽粒品質,從中選出性狀較為優(yōu)異的株系10個。2006年F4繼續(xù)對入選株系進行田間選擇淘汰,室內進行品質測試選優(yōu)。2007年F5出圃,入選出圃號為07-34。2009—2010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qū)旱薄組區(qū)域試驗,平均產量為3 507 kg/hm2,較對照晉麥47號增產0.2%。2011—2012年度參加國家黃淮冬麥區(qū)旱薄組生產試驗,平均產量為5 275.7 kg/hm2,比對照晉麥47號增產4.2%。2012年12月通過國家小麥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編號為:國審麥2012012。
弱冬性中熟品種,成熟期與對照晉麥47號相當。幼苗半匍匐,生長健壯,葉寬,葉色濃綠,分蘗力較強,成穗率高,成穗數(shù)較多。兩極分化較快。株高80~95 cm,株型緊湊,旗葉上舉。穗層整齊,穗較小。穗長方形、長芒、白殼、半紅粒、角質、飽滿度較好??沟勾汉芰^強,成熟落黃好[13-15]。
2010—2012年度經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并參考各試點田間發(fā)病情況進行評價,高感條銹病、葉銹病、白粉病和黃矮病。
2012年經農業(yè)部谷物品質檢驗測試中心測定,其粗蛋白質(干基)15.7%,濕面筋含量32.3%,沉淀值55.8 mL,硬度67.8。吸水量60.6 mL/100 g,形成時間6.7 min,穩(wěn)定時間11.2 min,粉質質量指數(shù)114 mm,評價值66。面包體積850 mL,面包總評分86.8。其綜合指標超過國家一等強筋小麥品質指標,通過直接加工或配粉可生產高檔面包、主食面包等食品。
2009—2010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qū)旱薄組區(qū)域試驗,平均產量為3 507 kg/hm2,比對照晉麥47號增產0.2%。2011—2012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qū)旱薄組生產試驗,平均產量為5 275.7 kg/hm2,比對照增產4.2%(表1)。
表1 2011—2012年國家黃淮冬麥區(qū)旱薄組生產試驗晉麥92號產量表現(xiàn)
2009—2011年度參加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麥區(qū)旱地組區(qū)試,2 a平均產量3 076.5 kg/hm2,比對照晉麥47號增產8.8%。2011—2012年參加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麥區(qū)旱地組生產試驗,平均產量5 445.1 kg/hm2,比對照晉麥47號增產5.1%。
選擇對靶標活性強的農藥進行種子包衣處理或藥劑拌種,防治土傳、種傳及苗期銹病、白粉病、腥黑穗病、麥紅蜘蛛、小麥蚜蟲及地下害蟲。
適宜播期為9月15—20日。每公頃播量120.0~187.5 kg。適播期后,每推遲1 d播種,每公頃播種量增加0.5 kg。適播期內,當耕層土壤相對含水量65%~70%時,應及時播種。播深3~5 cm,播后耙壓或鎮(zhèn)壓1遍。
旱薄地每公頃施259~292 kg的尿素、腐熟有機肥2000kg或精制商品有機肥150~200kg;旱肥地每公頃施292~324 kg的尿素、腐熟有機肥2 000 kg或精制商品有機肥150 kg。腐熟有機肥和磷肥在深耕時施入,精制商品有機肥和氮肥播種前施入。
小麥播種齊苗后,發(fā)現(xiàn)行內10 cm以上無苗,應及時開溝點水補種,適當增加用種量。出苗遇小雨發(fā)生板結,土壤濕度適宜時輕耙或耬劃破土,輔助出苗。在小麥3~5葉期、雜草2~4葉期,日均氣溫大于5℃的晴天,選用對靶標活性強的除草劑進行冬前化學除草。冬前適時中耕耙耱,每公頃總莖蘗數(shù)大于1 500萬個的旺苗田,在晴天深中耕5~6 cm斷根,或用石磙、專用鎮(zhèn)壓器鎮(zhèn)壓;每公頃總莖蘗數(shù)1 300萬~1 500萬個的壯苗田,淺中耕3~4 cm,或者輕耙[16-17]。
早春頂凌淺耙,保墑增溫。返青期至起身期先用石磙或鎮(zhèn)壓器鎮(zhèn)壓1~2遍,隨后中耕鋤劃或輕耙,提墑保墑[18]。弱苗田或復種晚播麥田,早春趁雨追肥,每公頃撒施或溝施尿素75~150 kg。對于生長過旺,返青期每公頃總莖數(shù)大于1 500萬個的麥田,在起身期前后,每公頃用20%壯豐安乳油450~600 mL,或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450~600 g對水450~600 kg葉片噴施進行化學調控。
抽穗至灌漿中期,每公頃用尿素15kg和磷酸二氫鉀1 500 g,對水525~600 kg,葉面噴施2~3次。孕穗至開花期,以防治麥蚜為主,兼治白粉病、銹病等;灌漿期以防治蚜蟲、白粉病為重點。采取葉面噴施微肥、殺蟲劑、殺菌劑、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等混合液,進行“一噴三防”,防蟲、防病、防早衰[18-19]。
蠟熟末期及時收獲,不宜過晚。
該品種適宜在黃淮冬麥區(qū)的山西晉南、陜西寶雞旱地和河南旱薄地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