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敬
(桐柏縣人民醫(yī)院,河南 南陽 474750)
肺炎支原體是導致臨床呼吸道疾病的常見病原體,亦是導致小兒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常見病原體,患兒感染該病原體后可出現咳嗽、咳痰、發(fā)熱等癥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患兒生長發(fā)育[1,2]。因此,對其實施及時有效治療尤為重要。藥物療法是目前臨床治療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后咳嗽的常用手段[3]。本研究對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后咳嗽患兒分別應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以探究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療效,報告如下。
經桐柏縣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及74例患兒家屬知情后開展研究,隨機將2016年1月~2018年6月桐柏縣人民醫(yī)院74例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后咳嗽患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37例患兒年齡為1~12歲,平均(4.80±0.69)歲,男21例,女16例;病程16~33 d,平均(19.30±2.58)d。觀察組37例患兒年齡1~12歲,平均(4.75±0.73)歲,男20例,女17例;病程16~35 d,平均(19.24±2.61)d。兩組患兒的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均符合《實用兒科學》[4]中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后咳嗽診斷標準者;年齡≤12歲者;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藥物過敏史者;肺結核、滲出性胸膜炎、惡性腫瘤等其他病變者;臨床資料不全者。
對照組37例患兒應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即給予患兒口服10 mg/(kg·d)阿奇霉素(國藥集團國瑞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189),1次/d,連續(xù)給藥3~5 d,停藥4 d,以1周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3周。觀察組37例患兒應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西醫(yī)療法同對照組,同時,給予患兒中藥治療,結合患兒實際病情給予其不同中藥治療,例如對于外感咳嗽者,可給予其三拗湯合止嗽散加減治療,藥方由北杏仁6 g,麻黃5 g,桔梗5 g,荊芥5 g,紫苑5 g,百部5 g,陳皮5 g,細辛0.5~2 g,甘草3 g,白前5 g組成;對于痰熱困肺型者,可給予其清金化痰湯加減治療,藥方由毛冬青15 g,茯苓10 g,浙貝母8 g,地骨皮8 g,桑白皮8 g,黃芩6 g,瓜萎皮6 g,地龍6 g,甘草3 g組成;對于陰虛邪戀型者,可給予其沙參麥冬湯加減治療,藥方由毛冬青15 g,沙參10 g,麥冬10 g,杏仁8 g,地骨皮8 g,龍利葉8 g,川貝母6 g、甘草3 g組成;對于肺脾兩虛型者,可給予其參苓白術散改湯劑加減治療,藥方由薏苡仁15 g,白扁豆12 g,山藥10 g,茯苓8 g,白術8 g,蓮子8 g,人參6 g,砂仁5 g,桔梗5 g,甘草5 g組成;若患者發(fā)熱癥狀明顯,則實施清熱解毒治療,藥方由薄荷12 g、甘草3 g,銀花12 g,連翹(去心)12 g,五加皮12 g組成。以上藥物為5~8歲患兒用量,醫(yī)師可結合患兒實際年齡相應加減藥物劑量,水煎取汁,指導患兒分2~3次服用,每天1劑,對于畏苦者,可加1~2枚蜜棗同煎或使用白糖送服[1,2]。
評估指標:對比兩組患兒的療效、癥狀消失時間、住院時間、中醫(yī)主要癥狀積分、炎癥因子水平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中醫(yī)主要癥狀積分:主要對咳嗽、咯痰、發(fā)熱進行評估,計分制為0~3分,評分越接近3分,則癥狀越嚴重。
表1 兩組患兒的癥狀消失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d
表2 兩組患兒中醫(yī)主要癥狀積分、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注:1)與治療前比較,P<0.05;2)與治療后比較,P<0.05
表3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例
臨床常采用西藥治療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后咳嗽,如阿奇霉素,但該類藥物的毒性作用較大,較易對患兒消化道產生刺激作用,加上常具有肝毒性,長期對患兒使用易使其出現肝功能障礙,安全性較難保證,雖然中藥具有較好的安全性,但中藥的起效較慢,對患兒單純應用中藥不能及時抑制病原菌,可在一定程度上延誤患者病情,所以,較多學者認為,可對患兒實施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本研究對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后咳嗽患兒分別應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研究發(fā)現,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效果較單純西醫(yī)更優(yōu),出現該現象主要是由于中西醫(yī)治療可有效彌補各自的不足,不僅可有效增強治療效果,還可減小毒性,更好發(fā)揮藥效,有助于增強治療效果,加上本研究中的中醫(yī)療法更具有針對性,講究辯證治療,即結合患兒不同證型給予其不同藥方,例如對于外感咳嗽者,可給予其三拗湯合止嗽散加減治療,對于痰熱困肺型者,可給予其清金化痰湯加減治療,對于陰虛邪戀型者,可給予其沙參麥冬湯加減治療,對于肺脾兩虛型者,可給予其參苓白術散改湯劑加減治療,從而可最大限度緩解患兒病情,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治療效果。
此次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患兒治療3 d后咳嗽、咯痰、發(fā)熱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兒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咳嗽消失時間、退熱時間、啰音消失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提示在常規(guī)西醫(yī)的基礎上對患兒實施中醫(yī)治療可顯著增強療效,促進患兒癥狀盡快緩解,對縮短患兒住院時間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出現該現象主要是由于對患兒實施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更能結合患兒實際病情制定治療方案,治療更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從而更有助于緩解病情。同時,觀察組患兒治療后IL-6、TNF-α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亦提示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效果更優(yōu),更有助于緩解機體炎癥反應,對改善病情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此外,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這提示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出現該現象很可能是由于聯(lián)合用藥可在一定程度減輕西藥的毒性,從而有助于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綜上所得,對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后咳嗽患兒實施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效果更優(yōu),更有助于減輕炎癥反應,緩解臨床癥狀,且安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