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娟
(安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河南 安陽 45500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冠狀動脈持續(xù)性缺血缺氧所致的心肌壞死,主要臨床癥狀為持久而劇烈的胸骨后疼痛,AMI病情兇險、發(fā)展急,具有較高的死亡率、致殘率。調查研究表明,我國AMI的患病率呈顯著上升趨勢,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是心肌梗死的常用治療手段,能夠迅速恢復血液循環(huán),改善心肌細胞供血,但術后規(guī)范的康復訓練亦十分重要[2]。既往相關臨床研究表明,AMI患者術后予以規(guī)范的心臟復蘇訓練,能夠有效改善患者心臟功能,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縮短住院時間,減輕患者經濟負擔。AMI患者住院期間予以規(guī)范、科學的心臟康復程序訓練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但不同心臟康復程序效果不盡相同[3]。本文分析10d心臟康復程序運用于AMI患者的臨床效果,取得滿意結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安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2016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80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AMI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2001年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和治療指南[4];均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紐約心功能分級(NYHA)分為II-III級;無心臟合并癥;病例資料完整。排除標準:伴有右向左分流心臟?。恢囟确胃邏?;呼吸窘迫綜合癥;惡性腫瘤;慢性結締組織疾??;免疫性疾病;肝、腎等器官嚴重功能不全或障礙;精神疾病。
依據患者就診時間不同分為觀察組(就診時間2017年9月~2018年9月)和對照組(就診時間2016年9月~2017年8月),觀察組46例,男29例,女17例;年齡35~75歲,平均(52.31±6.42)歲;心功能II級30例,III級16例;其中冠心病21例,缺血性心肌病17例,風濕性心臟病6例,擴張性心肌病2例。對照組34例,男24例,女10例;年齡35~75歲,平均(50.92±6.07)歲;心功能II級25例,III級9例;其中冠心病15例,缺血性心肌病14例,風濕性心臟病4例,擴張性心肌病1例。兩組各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均予以適當休息、飲食指導、心理疏導、健康宣教、鎮(zhèn)靜止痛、按照醫(yī)囑用藥、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等常規(guī)護理治療,出院后進行康復訓練,對照組予以2周心臟康復程序訓練,觀察組則予以10 d心臟康復程序訓練??祻陀柧氝^程均由醫(yī)護人員全程陪護,同時配備搶救物資,隨時注意觀察患者是否具有不適表現及訓練前后的生命體征變化。
2周心臟康復程序:第1~5天,床上適當活動;第6~7天,適當進行床上活動,還可采用輪椅進行雙腳踏步活動;第8~10天,適當步行200 m,3次/d;第11~12天,適當步行500 m,3次/d;第13~14天,步行總距離1 500 m,3次/d。
10 d心臟康復程序:第1天,臥床休息,護理人員輔助其飲食或大小便,囑咐患者多飲水、多排尿,做好其心理輔導工作,關節(jié)及大即群進行被動活動。第2天,患者床上自行進食,穿刺側肢體制動12 h,對側肢體行主動活動,幫助患者床邊站立。醫(yī)護人員向患者介紹心臟康復程序的方法及目的,對其進行心理疏導,緩解其不良情緒,助其樹立康復訓練的信心。第3~4天,患者床上坐1~3 h,護理人員協(xié)助梳洗,步行50~75 m,活動后適當休息15~30 min,醫(yī)護人員向患者介紹AMI發(fā)病機制,增強其對病情的認知度。第5~6天,患者下床進食,椅子上坐1~3 h,患者自己進行部分生活自理,步行100~150 m,1次/d,可適當進行讀書、看視頻、練字等娛樂活動,醫(yī)護人員向其介紹AMI患病的高危因素,提高其健康意識。第7~8天,患者椅子上坐2~4 h,患者自己進行全部生活自理,步行200~350 m,2次/d,進行讀書、看視頻、練字等娛樂活動,醫(yī)護人員向其講解藥物治療、飲食指導、運動鍛煉等注意事項。第9天,可在前述活動上適當增加強度,步行400~500 m,2次/d,進行讀書、看視頻、練字等娛樂活動,講解心理咨詢、生活中注意事項,評估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及活動強度,做好出院準備。第10天,進行出院宣教,評價患者對于疾病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
比較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采用生存質量量表(QOL)評估兩組康復訓練前后的生存質量,該量表分三個維度共39個條目,包括主觀健康評價、主觀幸福感及疾病特異性,分值范圍0~78分,分值越高表明生存質量越高;出院后采用電話隨訪的形式進行為期3個月的隨訪,比較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觀察組的住院時間為(9.32±0.56)d,短于對照組的(12.86±1.14)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8.31,P<0.05)。
表1 兩組生存質量比較 分
注:1)與訓練前比較,P<0.05;2)與訓練后比較,P<0.05
表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例
AMI是嚴重的冠心病類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雖能夠改善血液循環(huán)及心肌細胞的缺血程度,但卻無法逆轉動脈粥樣硬化。對于接受介入術后AMI患者進行系統(tǒng)性心臟康復訓練,利于靜脈回血,改善血壓,緩解心臟負荷,對于患者的康復及預后具有重要意義[5]。心臟康復訓練是患者心臟功能康復及活動能力恢復等訓練過程,該過程涉及醫(yī)學評價、運動處方、心臟危險因素矯正及行為干預等多方面綜合程序,能夠避免心臟疾病患者的生理與心理影響,降低猝死或再梗死的風險,控制患者心臟疾病病情,促進心臟康復,縮短康復進程。AMI患者的早期運動康復是安全有效的,2周心臟康復程序活動強度更小,患者更易于接受,但因此亦存在康復進程緩慢、患者參與積極性較差等不足,而10 d心臟康復程序是在原康復程序上優(yōu)化,同時結合了臨床路徑,采用效果評估的方式增加患者參與其中的主動性,盡可能激發(fā)其康復潛力,同時該心臟康復程序縮短了康復進程,有助于患者心臟功能的恢復;另一方面,在康復過程中增加心理疏導、健康宣教等干預措施,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更加利于其病情的恢復,亦有助于患者生存質量的改善[6]。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說明10 d心臟康復程序較2周心臟康復程序能夠加快AMI患者的的康復進程,促進患者的心臟功能康復;10 d心臟康復程序在原有康復程序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優(yōu)化,不僅使得患者能夠主動參與康復訓練,激發(fā)其積極性與潛力,同時心理干預等措施利于情緒的改善,而情緒能夠作用于身心,因此能夠加快心臟康復;既往研究證實,在10 d心臟康復程序的指導訓練下,能夠有效降低介入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認為原因是10 d心臟康復程序在康復訓練中還加強了對患者的健康宣教,向其講解疾病相關知識、飲食指導、用藥方法、生活注意、疾病高危因素等,提高其對于患病危險因素的關注意識,使其能夠避免盡可能預防并發(fā)癥產生,但本研究中兩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無統(tǒng)計學差異,認為與納取樣本量、統(tǒng)計學分析偏倚等存在一定關系。觀察組的主觀健康評價、主觀幸福感及疾病特異性評分等QOL評分高于對照組,說明10 d心臟康復程序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綜上所述,10 d心臟康復程序運用于AMI患者的康復訓練,能夠縮短住院時間,改善患者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