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王保健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由于氣流阻塞所致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該病病情進展緩慢,發(fā)作反復,病程長,病情危重且致死、致殘率高[1]。臨床多采用長期藥物治療,但大部分患者疾病認知度、遵醫(yī)囑性、自護能力欠缺,造成肺功能發(fā)生不可逆損傷,引發(fā)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2-3]。因此,持續(xù)、有效、協(xié)調的延續(xù)性護理對提高患者自護能力、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我院呼吸科130例COPD患者,隨機將其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納入標準[4-5]:符合中華醫(yī)學會有關COPD的診斷標準;年齡35~80歲;住院治療后病情穩(wěn)定且可以出院;患者及其家屬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6-7]:患凝血機制或其他急性障礙性疾病;伴隨心、肝、腎等重大臟器疾病或高血壓、糖尿病史;患認知障礙或精神疾病者;運動訓練過程存在高風險;資料不齊全。對照組:男36例,女29例;年齡43~76歲,平均(61.78±6.40)歲;病程2~10年,平均(6.19±1.78)年。觀察組:男37例,女28例;年齡44~78歲,平均(62.58±5.93)歲;病程3~11年,平均(6.25±1.88)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出院前常規(guī)健康教育;評估患者需求,出院后每月電話隨訪2~3次,詢問基本病情,耐心解答患者及其家屬疑惑。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微信延續(xù)護理,持續(xù)3個月,具體內容如下:
1.2.1 成立微信延續(xù)護理小組 成立COPD微信延續(xù)護理小組,由科主任、護士長制定護理計劃,與其余3名主管護師、1名主任醫(yī)師、1名膳食營養(yǎng)師、2名研究者共同創(chuàng)建“COPD健康之家”微信群,分別負責監(jiān)督微信群內疾病知識、呼吸訓練、健康行為、家庭氧療等打卡;進行線上心理健康和情緒調節(jié);延續(xù)性護理動態(tài)評估、檔案記錄和保存。
1.2.2 制定微信延續(xù)護理計劃 將護理計劃分為2個主要階段。第1階段,出院時,團隊成員對患者進行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74)、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HPLP-II)、CAT量表、漢密爾頓焦慮或抑郁量表(HAMA,HAMD)評估,組織針對性健康宣教,制定飲食、用藥、疼痛控制、心理調節(jié)、并發(fā)癥預防、復查等電子檔案,一式兩份,由小組成員和家屬分別保管。告知微信平臺接收、COPD微信群規(guī)則。第2階段,出院后每日由“COPD健康之家”微信平臺發(fā)放健康宣教資料,包括家庭氧療、排痰護理、心理護理、呼吸功能訓練等;以ppt、視頻演示錄制等多形式分享,追蹤抑郁或疾病管理困難患者,每周上門隨訪1次;設置每日晚7:00-8:00為微信群內互動時間,解答常見問題,督促康復訓練打卡。
1.2.3 院外微信延續(xù)護理實施 (1)家庭氧療。家屬協(xié)助患者使用家庭無創(chuàng)呼吸機鼻導管或鼻塞法給氧,遵醫(yī)囑控制氧流量為每分鐘1~2 L,氧濃度24%~30%,動脈血氧飽和度95%~100%。呼吸衰竭患者需長期低流量吸氧,每日大于15 h,患者及其家屬每日視頻聯(lián)系組員,反饋參數和吸氧反應,直至無需吸氧。(2)排痰護理。家屬協(xié)助下,患者雙膝自然彎曲,雙手環(huán)抱枕頭,上身前傾或取仰臥屈膝位,緩慢進行深度腹式呼吸,深吸氣3~5 s后,用腹腔力量有力咳嗽2~3次,借助自身氣流順利排痰。實施前播放演示視頻,若有不明確之處立即詢問群里組員。(3)心理護理。出院后心理咨詢師每周1次考核患者健康行為,詢問其康復進程、是否有易怒、沮喪等消極情緒,建議家屬多陪伴、多參與戶外活動。(4)呼吸功能鍛煉。每日微信群打卡進行呼吸操康復訓練,雙手緩慢上舉吸氣,放下呼氣;坐立或直立時保持身體與上臂垂直、雙肘彎曲90°,交替緩慢向前出拳,出拳時吸氣、收拳呼氣;雙腿交替高抬,抬腿緩慢吸氣,方腿呼氣,保持勻速平穩(wěn)呼吸,每日各方式鍛煉15~20次,忌過度勞累。出院2周內,督促進行人工阻力呼吸法,例如:吹氣球法,每日2~5次,每次5 min,適當調節(jié)吹氣球次數和時間;清晨飯后各進行1次有氧行走,持續(xù)20~40 min,步速均勻。(5)上門隨訪時,評估家庭環(huán)境,提醒COPD急性發(fā)作等危險因素。
1.3 觀察指標 (1)肺功能測定。采取肺功能儀測試第1s用力呼氣量(FEV1)、呼氣流量峰值(PEF),計算1s用力呼氣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數值,各指標均連續(xù)測定3次,并取最終平均值作為測試結果[8]。(2)自護能力。選取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9]判斷患者自護能力,包括:自護能力、自護技能、自我責任感、自我概念以及健康知識水平共5個維度,評分范圍0~172分,得分越高,自護能力水平越強。(3)生活質量。采取SF-36量表[10]進行評估,內容包括:生理機能、健康狀況、精神健康、社會功能以及情感職能共5個維度,合計36項條目,各維度0~50分,得分高低與生活質量好壞成正比。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運用SPSS20.0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或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 觀察組FEV1以及FEV1/FVC,PEF值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分,
注:1)為t值,2)為t’值。
2.2 兩組自護能力評分比較 觀察組自我護理技能、自我責任感、自我概念、自我護理能力以及健康知識水平5個維度自護能力水平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自護能力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生理機能、健康狀況、精神健康、社會功能以及情感職能各方面生活質量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1)為t’值,余為t值。
3.1 有效改善肺功能狀況 COPD患病人群多年齡偏大、病程長,存在不同程度缺氧或CO2潴留等癥狀,隨著病情進展,氣道阻力增強,嚴重損傷肺及胸廓順應性,導致肺功能下降、運動耐受力下降,這與莫輝燕[11]研究結果相似。以往出院患者由于疾病認知不足,居家康復治療中缺乏科學性、系統(tǒng)化指導,導致病情反復,肺功能無法得到改善[12],本研究予以微信延續(xù)護理,將護理計劃分為出院時和出院后兩個階段,出院后每日采取微信平臺發(fā)放健康宣教資料,如家庭氧療、排痰護理、心理護理、呼吸功能訓練等;以ppt、視頻演示錄制等多形式分享,追蹤抑郁或呼吸困難患者,每周1次上門隨訪;設置微信群內每日晚7:00-8:00群內互動時間,評估常見問題,督促答疑和康復訓練打卡。結果顯示,干預后3個月,觀察組FEV1,FEV1/FVC,PEF肺功能指標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
3.2 提高自護能力水平 自我護理能力是成功實施和完成應對疾病困境或完成醫(yī)囑目標的一種信念、行為管理及護理水平[13]。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自我護理技能、自我責任感、自我概念、自我護理能力以及健康知識水平5個維度自護能力水平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朱順芳等[14]提出,護理人員聯(lián)合家屬對COPD院后管理情況實時追蹤,可盡早得知其在家氧療、排痰、呼吸訓練、不良情緒以及復發(fā)預防問題,及時解答并糾正護理問題,保障患者良好治療依從性,提高自護管理能力,該結果與本研究結論基本相符。
3.3 提高生活質量 COPD因病情延期不愈、反復發(fā)作,易產生焦慮、煩躁情緒,降低自信心,影響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動,生活質量下降,若延續(xù)護理不夠全面、詳細,病情易惡化[15]。觀察組生理機能、健康狀況、精神健康、社會功能以及情感職能各方面生活質量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究其原因,本研究將病情評估、健康教育、心理疏導、氧療和排痰護理相結合,通過微信群等網絡串接,醫(yī)護人員分工實施延續(xù)性護理干預,改善了機體生理、心理狀況,增強了心肺功能、治療者信心與積極面對生活勇氣,進而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微信延續(xù)護理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水平,提高患者自護能力及生活質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