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華
【摘? 要】愛國主義的情懷,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國文人的血脈里。史書萬卷,字里行間可見“家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文人理想是他們忠誠執(zhí)著、勇于擔當、積極有為的內動力。雖然“達則兼濟天下”的理想在實現(xiàn)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人生的難題、挫折,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但是沒有“國”哪有“家”,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國家與個人是密不可分的。
【關鍵詞】古代詩人;家國情懷;堅守
思念故土,思念親人,他們?yōu)榱藢崿F(xiàn)自己的志向不得不客居他鄉(xiāng),他們受到排擠,忍受屈辱,為了國家民族的統(tǒng)一、安寧,不得不奔赴邊塞。在現(xiàn)實與理想的矛盾斗爭中,他們掙扎徘徊,他們徹夜難眠,他們形銷骨立。但是內心深處有一種精神始終支撐他們,這種精神就是厚植于內心的家國情懷,正是這種家國情懷的堅守,讓中華民族經受了一次次風雨的考驗,自強不息,屢創(chuàng)輝煌,正是這種家國情懷的堅守,才有文學寶庫里一顆顆璀璨的明珠。
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矛盾徘徊中的忠誠執(zhí)著
屈原《離騷》中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這一句深深打動我們的是他對于國家和人民命運的關心。屈原是楚國的貴族,早年改革政治,主持外交事務,使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被君王疏遠流放。流放期間,屈原內心郁悶,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霸轨`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這句詩中流露出他心中的怨恨和不滿,他甚至后悔,“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在政治理想不可實現(xiàn)的現(xiàn)實面前,他選擇獨善其身,“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保持自己美好的本質不受污損,退居草野,舊服重整,佩戴香草,修潔內心。雖然寫下這樣的詩句,但他的內心是不平靜的,遠在流放之地的他每日每夜都掛念國家。秦軍攻破楚國的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他終究無法在心中舍棄自己的祖國,萬分悲痛又絕望無助之下,他寫下絕筆之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而死。正如他詩中所寫的,“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未變兮”。從他的這些詩句的創(chuàng)作當中,可見其內心深處的家國情懷,他始終把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緊捆在一起。即使放逐荒野,即使粉身碎骨,即使矛盾徘徊,但是放下家國,做一個不關心時事的“隱士”,他做不到,因為那不是他人生的目標,祖國才是觸動他內心的那根琴弦,厚植于內心的“家國情懷”始終纏繞心間,現(xiàn)實的挫折固然讓他矛盾過,但“忠誠執(zhí)著”才是他人生的主旋律。
陸游一生留下近萬首詩作詞作,其中近一半作品是抒寫和吟詠家國情懷的?!敖┡P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边@首詩表現(xiàn)了作者“一寸赤心惟報國”的志向。但也反映出他此時的困境和罷官回鄉(xiāng)后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現(xiàn)狀,年近七十的陸游支撐著衰老的身體,在風雨交加的寒夜,他想到的是祖國失去的領土,“尚思”二字可以看出他一生以匡復大業(yè)為己任,甚至夢中都是披戰(zhàn)甲、騎戰(zhàn)馬,跨過冰封的河流出征的情景。但罷官閑居的他能做什么呢?向“主和派”妥協(xié)以求得一官半職?閑居與渴望保家衛(wèi)國在他心中矛盾煎熬,但愈是這樣煎熬,就愈使詩人慷慨報國的誓愿堅定,忠誠執(zhí)著于內心的“家國情懷”至死不渝,“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矛盾徘徊中的勇于擔當
范仲淹數(shù)年寒窗苦讀,博通儒家經典,有慷慨兼濟天下的抱負。任官期間多次上疏議政,也多次因諫被貶謫。梅堯臣作文《靈烏賦》力勸范仲淹少說話、少管閑事,范仲淹回作《靈烏賦》,強調自己“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八個字體現(xiàn)出他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情懷,關注國家前途和人民命運的情懷。這種剛正不阿的性格盡顯為民請命的凜然大節(jié),卻也讓自己的仕途多了一些坎坷。一個勇于擔當?shù)膶嵏杉椅幢貢诠賵錾稀帮@達”,這是一個矛盾,如果他妥協(xié),如果隨波逐流,可能官運會節(jié)節(jié)攀升。可是他怎能為了自己而舍棄“家國”?慶歷新政被廢止,改革以失敗告終,之后出任地方官,重修捍海堰,整治水患,澤被后世,當?shù)匕傩瞻簿訕窐I(yè)。真正做到了“先憂后樂”,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后才快樂。“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顯達還是貶謫?這樣的人生矛盾擺在他面前時,他選擇守住家國情懷,勇?lián)鐣厝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可是唐朝后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郁郁不得志,過著貧困的生活。“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客居他鄉(xiāng),與親人分離,可為了做官實現(xiàn)政治理想又不得不奔波。污濁的時政讓他痛心疾首,他在詩歌中寫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抒發(fā)對仕途失意、世態(tài)炎涼、奸佞進讒的感嘆和憤懣。即便處在這種理想和現(xiàn)實的矛盾交織當中,即便他寄人籬下、顛沛流離,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從“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些詩句中可以看出他儒家的仁愛精神和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精神。
三、位卑未敢忘憂國——矛盾徘徊中的積極有為
蘇軾,一個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的曠世全才?!盀跖_詩案”讓他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出獄以后被降職遠調,此時的蘇軾心灰意冷,心情郁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覽,寫下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詩句,他吊古傷懷,借古傳頌英雄業(yè)績,思自己歷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業(yè),壯志難酬的憂憤情懷??墒翘K軾是個曠達之人,政治上失意,卻從未對生活失去信心。之后他歷任定州、杭州、揚州、知州等地,疏浚筑堤,“東坡處處筑蘇堤”,為此“父老喜云集,簞壺無空攜,三日飲不散,殺盡村西雞”。在貶黃州、惠州、瓊州期間,貧病交加,窮困潦倒,仕途坎坷讓他苦悶徘徊。不過也許正因艱苦的貶謫生活使蘇軾的性情漸趨通脫曠達, 幽懷破散, 不再汲汲于世俗功利和恪守傳統(tǒng)的價值標準,融匯了儒、道、佛三家, 創(chuàng)造出了新的生活方式。理想和現(xiàn)實這一對矛盾折磨著他的內心,也歷練了他的精神,他在《定風波》中寫到“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厥紫騺硎捝帲瑲w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進退自如,寵辱不驚,化挫折為力量,積極有為,令人景仰。陸游說“公不以一身禍福,易其憂國之心,千載之下,生氣凜然?!笔送竞腿松目部罏樗P閉了一扇門,但為官一方就造福一方百姓的家國情懷是他人生的另一扇窗,這種積極有為的精神很好地詮釋了“位卑未敢忘憂國”,也把厚植于心的家國情懷轉化為具體的行動。
四、結語
“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睅浊陙?,家國情懷始終扎根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每一個中國文人的心中。英雄何須帶刀劍,中國古代詩人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家國情懷”的最高境界,然后化為無數(shù)經典的詩篇,它們或激昂澎湃,或含蓄婉轉,或悲壯慷慨,或哀怨纏綿,宛如一泓清靈卻不見底的深泉,涓涓流淌在后世文人的精神河床上,涵育滋養(yǎng)著后人的愛國情感與家國情懷。
參考文獻:
[1]吳承學,沙紅兵.身份的焦慮——中國古代對于“文人”的認同與期待[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
[2]朱剛.“詩史”觀念與蘇軾的詩題[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