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欣欣
【摘要】批評,是指教育者針對學生的錯誤思想和不正確的行為,恰如其分地運用語言對其進行說理感化。通過情感鏈接幫助學生強化分辨是非能力,引導學生深刻反思自身行為并勇敢面對積極改正,有利于加強學生主動規(guī)范自身思想行為的意識和能力。本篇文章就批評的藝術性展開深入探討,進一步明確批評的適當環(huán)境、恰當時機以及有效方法。
【關鍵字】批評;方法;藝術性
當學生犯下錯誤后,倘若教師并未站在學生角度考慮問題而是一味批評、指責學生,只會讓學生的叛逆情緒更加嚴重,對教師的言語置之不理。通過藝術性的言語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錯誤并改正,才是正確有效的方法。
一、把握時機,找準理由
在批評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錯誤思想和不正確的行為性質,采用趁熱打鐵和等待機會兩種方法,較輕微的違紀行為,事后立即批評,效果較好,反之就需要掌握時機,等待機會。犯錯誤的學生在錯誤剛剛出現之時,往往急于解決,心里窩著一團火,情緒不穩(wěn)定,心情暴躁,更不容易聽取反面的意見和批評。倘若此時教師的言語態(tài)度十分惡劣,不僅不會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還會加深學生對教師的不滿和抗拒。
一位同事與我交流時,提到了一件讓他難忘的事。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上課時一位班干部的精力不夠集中,教師發(fā)現后就讓其利用“以身作則”來組織一句話,這位學生明白了教師的意思便沒有開口,這時教師則說道“作為班干部應當以身作則,認真聽課”。而學生則立刻回復“作為老師應當以身作則,注意言行,而不是諷刺學生”,話音剛落,全班的學生沸騰起來,場面一度失控。所幸同事反應快,以學生用“以身作則”組句成功轉移了其他學生的注意。私下再單獨與該學生面對面地談,指出問題所在,學生也樂于接受并認錯。善于把握時機,運用藝術性批評,既能達到目的,也不至于出現難堪的局面。
二、冷靜分析,尋找誘因
學生犯錯誤,往往是有多種主客觀原因的,教師面對復雜的情況,應沉著冷靜,全面的調查了解,找其根源,分析犯錯誤學生對立的程度和現狀,認真觀察錯誤的焦點和發(fā)展趨勢,制定有針對性的策略,選擇最適合的批評時機。
我們班有一個學生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家庭條件不是很好,上學不是沒書,就是沒筆,衣著也不整潔,自制力也較差,而且跟社會上一些不良行為的人也有來往,從而沾染了一些惡習。老師教育,學生幫助也收效甚微。
有一次中午放學時,我發(fā)現他在教室后墻角桌子下蹲著,抹眼淚,神情慌張。問他,回答得也是語無倫次。在我的再三詢問下,才得知校門外有人向他勒索錢財,不給就要挨打。聽完他的陳述,我二話不說拉著他的手,把他安全地護送到家,并把這種情況和他的家人一起商量解決辦法。就在我返回時,他含著熱淚連聲道謝,他和家人直把我送出很遠才回去。
由此能夠看出,當教師意識到學生的思想行為偏離軌道后,立即要做的就是了解導致這一現象的前因后果,以及相關事件的所有環(huán)節(jié),爭取在短時間內洞察學生不良行為的動機所在。隨后在與學生溝通時,要注意情感鏈接并輔助道德真理,引導學生接受教師的批評和建議,在日后發(fā)展中對自身的思想行為產生規(guī)范意識。因此,藝術性的批評更能夠幫助教師獲得學生的認可和信任,從而達到改正學生錯誤的目的。
三、給合情境,對癥下藥
教學實踐中,大部分教師面對犯錯的學生很容易惡語相向,甚至還會將學生之前犯的過錯一一列舉出來打擊學生,企圖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屈服。然而此舉容易模糊教師批評的基本內容,使學生對教師的批評方向產生疑問和偏差,同時,學生也很容易產生消極抵觸情緒,認為這也不是,那也不是,日子久了,學生就很容易喪失自信心,面對教師的話語產生逆反心理,也就無法實現批評的意義和價值。
舉例分析:倘若學生不小心損壞了班級公物,并將此事告知老師,而老師的第一反應是將此學生之前犯的過錯一一搬出來指責學生,讓學生摸不著頭腦,不明白老師的真實意思,對老師一股腦的批評感覺莫名其妙。因此,遇到這種情況,老師只需要有針對性地提醒學生以后多加注意,無需過多強調之前發(fā)生的事。
所以,常見的錯誤批評方法,有“清算式”“上線式”“遷掛式”“譏諷式”等,教師要杜絕使用此類方法對學生進行批評,避免以教訓為主的批評,要通過情感鏈接讓學生明白真理。同時,明確主題是優(yōu)化批評效果的重要基礎,教師要清晰的告訴學生自己錯在哪里,以及正確的改正方法和方向,避免批評過程中牽扯其他內容,使學生無法掌握教師批評的關鍵。不僅如此,批評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改正錯誤,教師應當時刻銘記這一點,批評的時候注意自己語氣和方式,避免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而產生逆反心理。
四、良言入手,啟發(fā)自覺
眾所周知,語言的力量不容小覷,利用得好能夠治愈他人,利用不好就會傷害他人。因此,教師在批評學生時也要明白這一道理,要讓學生明白教師的善意和良苦用心,而不是通過傷害性的語言打擊學生,如此只會讓學生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教師應從關心學生的生活出發(fā),從生活中的事情或一草一木引出話題,循循善誘,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逐步引入正題,再從體貼對方入手,曉以利害,以理服人,心平氣和的給學生以啟發(fā),通過正面教育引導學生產生情感共鳴,積極改正錯誤行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尊嚴底線,尤其是身心發(fā)展尚未成熟的學生,他們更加渴望受到他人的尊重和關注。
譬如,當某一位學生的考試成績太差,倘若教師直接公開指責學生,并用“笨腦筋”等形容詞批評學生,這位學生在教師言語中接收到的信息更多的是教師的辱罵和貶低,感到自己不被尊重從而加劇逆反心理。教師當著全班學生對其進行嘲諷,會讓其他學生看到這位學生的窘態(tài)和不足,讓學生誤認為同學們在看笑話,看不起自己,從而激起反感以及對立的情緒。如此就會導致學生的自尊心受損,認為自己不夠優(yōu)秀,從而產生自卑感。
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認為,當我們的錯誤被他人指出,我們會認為這是一種詆毀和貶低。由此可見,教師在批評時應當結合被批評學生的性格特點,選擇學生能夠接收的語言和方式來實現批評的價值??蛇m當拉近學生與教師的距離,以更加友好的方式引導學生接受批評和建議,從而積極改正錯誤行為。
五、保持耐性,潤物無聲
被批評的學生大多缺乏較強的是非分辨能力,缺乏自我控制意識,因此才會在思想行為上出現錯誤。
大部分教師的批評方式過于強硬直接,期望能夠在短時間內讓學生認錯。然而此種方式并不能夠達到批評的真實目的,往往會適得其反,讓學生更加痛恨教師,加劇叛逆心理。因此,正確有效的批評應當建立在柔和積極的語言之上,耐心的幫助學生分析錯誤的地方,并為學生加油打氣鼓勵學生勇敢面對。如此一來,學生能夠感受到教師的善意和關愛,在日后發(fā)展中也會避免出現同樣的錯誤。倘若教師的批評方式僅停留在大聲吼叫、一味指責方面,就會讓感到忐忑的學生更加害怕,導致學生企圖通過歪曲事實來逃避自己的錯誤,根本達不到批評的真正意義。所以,教師要用愛去灌溉每一個學生,幫助學生明確人生道路。
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在于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這就要求教師要在適當的環(huán)境里用恰當的方式批評學生,確保批評方式能夠被學生接受。由此可見,提高批評的藝術性有利于教育目標進一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