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樹鵬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選題的背景與意義,然后分析了現(xiàn)階段農村初中德育建設工作之中存在的不足:德育工作缺乏整體性;德育工作缺乏針對性,然后分析了德育教育研究步驟以及研究內容,最后分析了農村初中德育工作生活化的實踐。
【關鍵字】農村;德育生活;策略
一、引言
當前,農村的社會形態(tài)處于極大的變革之中。農村初中學校德育工作處于困境之中,德育工作面臨著效力較低、策略傳統(tǒng)以及話題老舊的問題。造成德育工作的效率不高有著多方面的原因,比如注重知性教育,主要用于填鴨式手段,忽略學生的到的體驗與實踐。農村學校德育工作癥結主要是集中在學校德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互矛盾的原因。由此,諸多的德育研究者往往建議農村德育工作要深深植根于學生實踐生活中。將德育工作融入在生活之中,于生活之中實踐德育工作,并且回歸到生活本身。唯有如此,才能夠給予德育工作深厚的基礎與強大的生命力。
近些年來,國家大力推進德育改革,并且提出了積極推進初中德育逐漸向著生活化方向發(fā)展的要求。在一些規(guī)范性的文件之中,提出了應當強化未成年人個人的思想品德建設,堅持貼近生活、緊跟時代、圍繞成年人成長的核心規(guī)范,并且努力實踐堅持知與行相互和諧統(tǒng)一。明確德育工作應當緊跟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狀態(tài)以及需要達到社會的實際發(fā)展,重視學生的生活實踐和自身的體驗。自此,提升初中學校德育工作的積極性和實際效力,并且能夠將德育工作作為初中生活之中的重要的手段以及方法。在此背景之下,許多農村學校只是在形式上與德育工作內容聯(lián)系到了一起。實際上并沒有引起學生的共鳴,德育工作表現(xiàn)出了極強的功利化的傾向。
二、現(xiàn)階段農村初中德育工作存在的不足
當前,農村初中德育建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這些理論成果以及實踐經驗全方面為初中德育工作提供了有效的范式。與此同時,我們可以看到在不同階段之中我國的德育體系出現(xiàn)了不同的發(fā)展的階段和狀況。雖然德育工作在形式上能夠不斷完善與優(yōu)化。但是,教育體制往往流于了形式,并沒有實質的內容,所以在封閉的環(huán)境之中,德育體系尚未構建,需要多方形成足夠的合力才能夠構建科學且有效的德育體系。
(一)德育工作缺乏整體性
初中德育工作體系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具備著極其豐富的目標體系、內容體系以及方法體系。德育體系的構建需要能夠在一個整體建設的觀念之上,強化體系的緊密以及整體性。當前,我國大部分初中教學之中并沒有較為完整的德育工作體系。部分工作仍然是建立在一個分裂的部分之上,沒有形成有機整體,而出現(xiàn)了與常規(guī)教育斷裂的情況。德育工作需要以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推進,呈現(xiàn)出“鏈式”反應。
(一)德育工作缺乏針對性
大部分教育工作者長期持有著“社會本位”德育觀念的想法,在受到很多自我道德修養(yǎng)影響的同時,更加符合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共通特性。由此,大部分初中生在制訂相關的道德教育培養(yǎng)計劃的時候,并不是根據(jù)初中生自身的特質去制定,而是根據(jù)相應的規(guī)范性要求以及規(guī)章制度制定。但是,一旦初中生出現(xiàn)德育體系不分明,德育工作沒有針對性以及層次性的狀態(tài),那么與社會脫節(jié)的德育工作將沒有辦法發(fā)揮實效。
三、德育教育研究步驟及研究內容
(一)德育觀念研究步驟
制定相應的研究方案,成立完備的研究制度,組織相應的人員與教師進行相關理論研究與學習。明確初中德育生活化的內容與意義。收集并且整理一定的教學資料,其中包括報刊、書籍、錄像以及教學案例等。
方案實施階段,組織學生與教師進行經驗的交流與研討,為德育研究的成果能夠應用到實際之中做到必要的準備。以此為基礎,不斷修改以及完善德育工作的研究。
(二)德育工作研究內容
1.德育工作需要學生在生活中實踐
不可否認,道德是源于生活,主要是以人的社會生活為實踐的載體。道德教育為了能夠順利開展,需要截取生活之中變化情景,將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以及社區(qū)生活有機結合在一起,由此,才能夠針對學生品質的養(yǎng)成。學校德育工作,教師不能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每一個學生都有著不同的道德價值觀念,教師的道德品質水平有著差異。教師如何營造寬松的生活教育環(huán)境,給予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反思的途徑和方式。
2.德育工作是為了學生更好的生活
生活之中不能缺乏道德。道德主要是從兩個方面對生活給予影響,以此穩(wěn)定生活秩序。道德在生活之中具有著一個隱性的力量,由此,道德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秩序以及規(guī)則的制定,能夠限制和規(guī)范人們的社會生活的行為。道德是組成人們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并且能夠規(guī)范人們生活的實際的行為。
3.德育目標要體現(xiàn)學生特性
德育教育的目標以及客觀主體在于學生。由此,為了做好農村初中德育工作的工作,優(yōu)化農村德育工作的內容,需要關注學生主體的年齡特征以及學生的感情。教師必須認識到,初中學生正是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重塑以及發(fā)展的時期。學生有著強烈的情感需求以及被認可的需求。教師在進行德育過程之中,需要提升學生的主體性的地位,遵循初中生的特點,應當給予學生自由表達自身的思想和觀點的權利,激發(fā)學生優(yōu)良的德育品質。
四、農村初中德育工作生活化的實踐
(一)學校內德育實踐工作
1.經典誦讀
學校要求每一個學生在初中學校的校廣播電臺之中誦讀經典詩文,感悟我國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與文化。播放古典音樂,提升傳統(tǒng)文化的氛圍。滲透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觀念,結合實際的道德建設項目,鼓勵學生從自己的身邊事、身邊人來宣傳凡人的好事,并且倡導律己律人。舉辦道德講堂,在講堂之中,主講人需要能夠利用自身的途徑和方法強化對學生的影響。
2.科技創(chuàng)新
科技創(chuàng)新也是初中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為了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每年會主要以“創(chuàng)新”為主題,并且按照學習、探究和創(chuàng)新相互結合的目標,將興趣和知識性結合在一起,并且在科技創(chuàng)新學習之中,反復去滲透創(chuàng)新人物的道德品質。針對農村的初中學生而言,正是能夠積極接受新的知識、新的理論的時候,舉辦科技創(chuàng)造小組、學習發(fā)明小組能夠讓農村初中生在實踐之中汲取更多的養(yǎng)分。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去學習,并且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興趣。豐富高科技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增強了為國振興努力學習的責任感。
(二)多方組織,提升學生實踐感恩品質
農村之中的現(xiàn)階段的初中學生相當部分都是獨生子。因為生長環(huán)境的原因,可能會存在著情感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初中學生在此時應該學會感恩,學會感恩的重要性,并且強化感恩在自身成長之中的能量。筆者深入到學生學習、校園文化建設之中,組織初中學生參與到課外活動之中。第一,積極構建農村感恩教育的課堂,發(fā)揮農村德育教學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提升感恩的品質,搭建“感恩月”戶外活動,提醒學生事必躬親地參與到感恩實踐活動。比如,制造一些細致的生活德育活動,要求學生在家中每天做一些家務活動、幫助媽媽洗菜與做飯。于學校之內,安排學生每天擦黑板、每日收拾垃圾。為學生安排不同的感恩學校活動,發(fā)揮學生自我的德育特長,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提升道德責任感。
(三)引導學生在道德沖突之中養(yǎng)成感恩意識
初中時期的學生,情感需求比較多。學校積極組織“感恩教育”專題活動,關注生活元素以及情感內涵,激發(fā)學生在情感體驗之中感悟生活,將感恩的意識,達到深層次的觸動,轉化為自身的行為。學生處于青少年時期,個性比較鮮明,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鮮明的個性,組織多種多樣的活動形式。筆者認為需要組織班級活動,通過多種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在班級活動之中,往往會激發(fā)學生思考一些比較深刻的話題。(1)將心比心,站在父母的地位上,父母為我們做了什么?運用設問方式,增強學生親身體會到了學生與父母情感聯(lián)系的到重要性。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細節(jié)之處,表現(xiàn)出學生在細致之處的豐富情感,感悟父母對于自己的無私奉獻與深沉情感。(2)換位思考,你主要想對父母說什么?為了提升學生對于父母的感恩,但是不能夠泛泛而談。希望學生能夠通過具體的語言,結合自身的細節(jié),和父母面對面的溝通。
五、結束語
作為第一線的初中德育工作者,著重將生活化的元素融入到德育校園文化、德育事件課堂之中,開展德育專題活動。積極推進德育工作的生活化,讓學生能夠在德育工作的實踐之中換位思考、認識自己不斷反省自己,強化自身對于德育生活化的認識和理解,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fā)展,成為祖國的好棟梁。
參考文獻:
[1]孫曉光,張玉華.農村初中家校聯(lián)合德育一體化模式的構建策略[J].教書育人,2020(05):55-56.
[2]陳新.農村初中德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J].西部素質教育,2020,6(01):52.
[3]田國艷.淺談傳統(tǒng)文化與農村初中德育教育[J].文學教育(下),2019(12):178.
[4]李玉河.春風化雨,立德樹人——農村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策略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9(39):194.
[5]李金玲. 農村初中古詩文德育價值深化研究[D].信陽師范學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