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安
疫情之下,企業(yè)的航船會不會沉沒,與企業(yè)家此時的行為有很大關系。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很多企業(yè)來說不啻于一場災難。尤其是在餐飲、零售、旅游、娛樂等行業(yè),本來還指望春節(jié)期間大賺一把,現在顧客都居家隔離,企業(yè)不但賺不到錢,事先準備的原材料等還要虧上一筆。
眼看就要到元宵節(jié)了,確診感染的病人還在攀升,開業(yè)遙遙無期,房屋租金和人力成本卻還要持續(xù)支出。整天想著還能撐多久,不少企業(yè)家已經進入夜不能寐的狀態(tài)。
更大的挑戰(zhàn)是,員工的行為可能失控。如果疫情不解除,很多員工可能無法到辦公室正常上班或者拜訪客戶,傳統(tǒng)管理體系的很多方面會無從發(fā)揮作用。即便不少企業(yè)開始采用遠程辦公工具,試圖對員工行為進行約束、引導和反饋,但效率也大打折扣。
設想你是一家制造企業(yè)的老板,規(guī)模也不大,兩百多個工人,二十幾個銷售,十幾個研發(fā),七八個核心經理。在連個會都開不起來的情況下,你能確保到廠隔離的工人窩在宿舍里不出亂子?銷售人員在盡心盡力維持客戶?研發(fā)人員待在家里工作而不是追???就算是核心經理們,難道沒有人在盤算,當你破產后下一份工作選哪個公司?
疫情給企業(yè)帶來的風險,不止企業(yè)創(chuàng)始人感受到了,在自媒體時代,企業(yè)的員工、經理們也都看到了。對未來的擔心,導致人心不穩(wěn),恐慌在企業(yè)中蔓延,員工的行為很容易失去控制。
海難中的叢林法則
要想了解人類在恐慌下的行為,海難沉船可能是最合適的場景。
雖說“百年修得同船渡”,但當船真要沉沒時,在有限時間內逃到座位有限的救生艇上,是幸存的唯一方式。如果沒能登上救生艇,就算會游泳,在一望無邊的茫茫大海上,也注定是死路一條。
生死關頭,求生欲望很容易接管個體的行為。人們變得自私自利,不再關心他人,為了有限的生存機會而不遺余力,擁擠、推搡、踩踏甚至武力,成為恐慌中的常見現象。
在“人人為自己”的叢林法則下,掌權者和強壯者更可能勝出。
在船上,相對于乘客,船員是掌握資源和權力的群體。由于工作上的便利,船員更早知曉事故的發(fā)生,更熟悉救生艇的位置和最佳到達路線。此外,工作還賦予他們引導乘客的權力,讓他們有機會影響事態(tài)朝著對自己有利的方向發(fā)展。
而在乘客中,男性乘客代表著強壯者群體,他們比女性乘客力氣更大,動作更迅速,更容易率先搶到救生艇上的座位。
不難預期,在本性的指引下,船員相對乘客會有幸存優(yōu)勢,男性相對女性會有幸存優(yōu)勢。
事實也正是如此。烏普薩拉大學經濟學教授麥克·伊蘭德(Mikael Elinder)和奧斯卡·埃里克森(Oscar Erixson)分析了1852年~2011年問全世界發(fā)生的18起海難事故,涉及超過12,000名乘客和船員的生死。他們發(fā)現在海難中,乘客的幸存率顯著低于船員,而在乘客中,女性幸存率又顯著低于男性。
在所有3,250名船員中,1,653名幸存,幸存率為51%。作為對照,在9,180名成年乘客中,3,083名幸存,幸存率僅為34%。權力造成了17%的幸存差異。
在成年乘客中,有5,594名男性,幸存者為1,934位,幸存率為35%。而在3,586名成年女性乘客中,幸存者為1,149位,幸存率為32%。女性的力量速度劣勢,使她們相對男性損失了3個百分點的幸存率。
在船上還有相當數量的兒童乘客,他們的力量和速度更弱,這對幸存率的影響更加明顯。在所有754名兒童乘客中,僅有95名幸存者,幸存率為13%,比成年男性乘客低22個百分點,比成年女性乘客也足足低了19個百分點。
扎心。
在郵輪上,不是說好“船員的責任就是保護乘客的安全”嗎?全世界不都在倡導“婦女兒童優(yōu)先”嗎?這些責任和規(guī)范都到哪兒去了?
叢林法則失靈了
讓人寬慰的是,不是18起海難都是這種叢林模式。有一艘船,用它的沉沒,彰顯出在災難到來時,人類社會和叢林的不同。
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泰坦尼克號”。這艘隸屬于英國白星航運公司的巨輪,排水量46,000噸,號稱“永不沉沒”,代表了當時最先進的工業(yè)科技水平。
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號滿載2,207名乘客和船員,從英國南安普頓港出發(fā)駛向美國紐約,開始首航。4天后的凌晨,它不幸撞上一座冰山,2小H,~40分鐘后船體沉沒,造成迄今為止在和平時期規(guī)模最大的海難事件,1,517人喪生。
1985年,一支美法聯合探險隊定位了沉船的精確地址,發(fā)掘了超過6,000件遺物,并舉辦了環(huán)球巡展,轟動一時。
這起事件也被改編成多部電影,其中包括1997年由詹姆斯·卡梅隆執(zhí)導,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凱特·溫斯萊特領銜主演的好萊塢大片《泰坦尼克號))0劇中窮小子杰克和富家女露絲的凄美愛情,更是讓全世界影迷潸然淚下。
從撞上冰山到沉沒的近3個小時里,泰坦尼克號上發(fā)生的事情,是很多社會科學家感興趣的研究對象:叢林法則在這兒失效了,取而代之的是文明社會的秩序。
在危急關頭,船員恪守職責,將乘客的安危放到自身安危之前。成年男性遵循社會規(guī)范,把生存的機會優(yōu)先讓給處于弱勢的婦女兒童。
泰坦尼克號891位船員中,最終僅有212名幸存,幸存率為24%。作為對照,1,184名成年乘客中,432位幸存,幸存率為37%,足足高出13個百分點。
而在782名男性成年乘客中,132位幸存,幸存率僅為17%。在402位成年女性乘客中,300位幸存下來,幸存率高達75%。
因為愛情,杰克把生存機會讓給露絲。而泰坦尼克號上發(fā)生的事情,可能比這個虛構的故事更感人:女性乘客被優(yōu)先送上了救生艇,而且沒有愛情。
同樣,在133名兒童乘客中,68位獲救,幸存率51%,也超出船員幸存率27個百分點,超出成年男性幸存率34個百分點。
在泰坦尼克號上,兒童和婦女無疑是幸運的,不過最幸運的是帶兒童的婦女。在38位帶兒童的婦女中,36位獲救,幸存率達到令人震驚的95%,而她們本應該是叢林法則下幸存率最低的群體。
如果將泰坦尼克號的幸存者數據與其余17起海難數據進行對照,差別更是一目了然。
到底發(fā)生了什么,讓這艘巨輪上的人們在生死關頭的表現如此不同,保持了人類社會的尊嚴?
史密斯船長
蘇黎世大學經濟學教授布魯諾·富瑞(Bruno Frey)、昆士蘭大學經濟系研究生大衛(wèi)·薩維吉(David Savage)、經濟學教授貝諾·陶格樂(Benno Torgler)對此進行了考察。他們對比分析了泰坦尼克號與另一起規(guī)模接近的海難,即1915年5月7日沉沒的“路西塔尼亞號”(Lusitania)。
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路西塔尼亞號作為一艘滿載1,959名乘客和船員的郵輪,從美國紐約駛向英國利物浦,在愛爾蘭附近遭到德國潛艇的魚雷攻擊,造成1,313人遇難。
盡管這兩起事故的整體幸存率都在32%左右,但路西塔尼亞號的幸存者比例非常符合叢林法則的預測:乘客的生存率顯著低于船員,婦女兒童的幸存率顯著低于成年男性。
富瑞他們發(fā)現,這兩起海難的一個顯著區(qū)別是,路西塔尼亞號被魚雷擊中之后,18分鐘就沉入了海底,而泰坦尼克號在撞上冰山之后,用了2小時40分鐘才完全沉沒。
據此,富瑞他們認為是逃生時間導致了這個區(qū)別,這在某種程度上是有道理的:在突然到來的災難面前,恐懼讓人們更容易暴露自私自利的本性。當災難持續(xù)時間比較久時,人們從驚慌失措中緩過神來,責任和規(guī)范會有更多機會發(fā)揮對行為的調節(jié)作用。
然而,伊蘭德和埃里克森的研究推翻了這個結論。他們把18起海難事故的數據整理在一起,進行更為嚴謹的回歸分析,發(fā)現逃生時間對于幸存者比例沒有產生影響。在好幾起事故中,人們擁有的逃生時間比泰坦尼克號要久,而且逃生人數也要少,但逃生模式仍然符合叢林法則的預測,船員責任和社會規(guī)范在這些事故中沒能發(fā)揮作用。
伊蘭德和埃里克森認為關鍵因素是船長的行為。
他們考察了18起海難事故中船長行為與幸存者比例之間的關系,發(fā)現船長有沒有明確指示“讓婦女兒童先走”,會顯著影響人們是按照叢林法則逃生,還是按照文明社會的模式逃生。如果船長明確下令讓婦女兒童先走,這18起海難能夠將婦女幸存率平均提高32個百分點。
郵輪在公海上航行時,船長是維持秩序的最高權威,擁有絕對權力。這種絕對權力在災難場景下會變得更具壓倒性優(yōu)勢:一片恐慌中,大家更希望船長用強有力的行動帶領大家走出困境。
當船長使用這個權力命令船員履行責任,保護乘客,執(zhí)行讓婦女兒童先逃生的規(guī)則時,就在危急中建立起區(qū)別于叢林逃生的秩序。想要獨自先跑的船員就必須權衡這樣做的利弊得失:作為秩序的違反者,他們可能會因此受到秩序的嚴厲懲罰,甚至被處死。
泰坦尼克號船長愛德華·史密斯(Edward Smith)在決定放下救生艇時,明確指示讓婦女兒童先進入,并下令開槍射擊那些爭搶的男性。
幸存下來的五副哈羅德·洛維(HaroldLowe),當時負責指揮人們登上14號救生艇。在接受美國國會質詢時,洛維承認自己按照史密斯船長的指令,接連開了三槍,以嚇退企圖跳上14號救生艇的幾位男子。
為維持這個秩序,船長所付出的個人代價是巨大的,他必須在船上堅持到最后一刻,監(jiān)督規(guī)則的執(zhí)行。如果船長先登上救生艇離開,很容易讓還留在船上的人重新回到無序的叢林狀態(tài)。
史密斯船長堅守到最后一刻,選擇和泰坦尼克號一起沉入冰冷的海底,英雄般地離去,留下了一顆偉大的心、感人的故事和不朽的人生。
危難時刻,企業(yè)家該怎么做
沉船畢竟屬于極端的災難。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不會遇到要在短時間內做出生死抉擇的危險。然而,泰坦尼克號上發(fā)生的事情,卻警示我們,在災難中,領導者能否像史密斯船長一樣,挺身而出,發(fā)號施令,對于秩序的維持有著重要的作用。
疫情之下,企業(yè)家就像船長,一艘艘大船小船會不會沉沒,跟企業(yè)家在此時的行為表現有很大的關系。
前幾天,我在一個由EMBA同學組成的群里發(fā)起了一項簡短的調查,問了4個問題。
第一,疫情給你的企業(yè)帶來的影響有多大?體現在什么方面?你最擔心的事情是什么?
第二,你現在每天在做什么?
第三,你的心理感受怎樣?
第四,你有什么計劃?
二十幾位企業(yè)家同學用文字或者語音方式給了我回復。整理完這些回復之后,我對這些企業(yè)家船長們非常有信心。
有一位做專業(yè)和技能培訓業(yè)務的同學,企業(yè)規(guī)模在1,000人左右,他是這樣回復我的:
第一,疫情影響很大。我們是培訓行業(yè),現在沒有了收入,房租和人工成本的支出卻不變,感到壓力很大。最擔心的事情是,如果疫情持續(xù)3個月以上,到時學員要退費,公司可能面臨的就是破產。
第二,現在每天主要忙3件事情。首先是穩(wěn)定團隊信念,每天都要求有視頻會議和學習培訓;其次是對所有員工進行問卷調查,要求全宅家里,保障每一位員工的安全;最后是加速將面授課程變成線上課程,穩(wěn)定面授學員的學習持續(xù)性。
第三,心情感受上,堅定相信疫情會很快結束,但有時候也擔心疫情有第二和第三波爆發(fā)。
最后,在計劃方面,現在發(fā)動各個校區(qū)賣線上課程,只要有微薄的營收,就不會被最后一根稻草壓垮;做成本節(jié)約規(guī)劃,校區(qū)每一毛的支出都必須經過總部審批。
中國有這樣一批掌舵的企業(yè)家,是改革開放幾十年的另外一個重要收獲吧。
觀點概要
泰坦尼克號海難警示我們:
疫情之下,企業(yè)能否挺過難關,很大程度上就看領導者能否像史密斯船長一樣,挺身而出,發(fā)號施令,維持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