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少媚 劉潔珍 蔣耀穎 郭東明 董婉華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廣州 510180)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腰椎退行性疾病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主要由于腰椎間盤變性,纖維環(huán)破裂造成髓核突出,刺激和壓迫神經(jīng)根、馬尾神經(jīng),造成以下腰腿痛、腿麻痹、乏力等癥狀綜合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癥狀嚴重患者需要施行腰椎間盤摘除才能緩解癥狀[2- 3]。腰椎間盤手術后機體功能康復效果與患者術后能否及時依從康復護理措施、正確掌握功能訓練技巧、連續(xù)正確的腰部康復護理有密切關系[4]。運用護理路徑實施臨床護理工作廣泛應用在臨床工作實踐,它是通過制定圖表式的康復護理計劃,指導患者按計劃有序實施康復護理,能有效控制患者治療護理時間,提高康復效果[5]。作者于2018年1月—2019年12月對實施椎間孔鏡摘除腰椎間盤手術患者實施護理路徑進行康復護理,取得良好效果。
選擇2018年1月—2019年11月入院施行了椎間孔鏡摘除腰椎間盤手術患者60例,按手術先后和護理干預模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在2018年1~12月住院手術的30例患者為對照組,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在41~69歲(平均54.8歲),腰3,4脫出10例、腰4,5脫出14例、腰5骶1脫出6例;2019年1~11月住院手術的30例患者為實驗組,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在42~72歲(平均55.6歲),腰3,4脫出9例、腰4,5脫出14例、腰5骶1脫出7例。本次研究納入標準:①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無合并椎管狹窄和側隱窩狹窄;②腰腿痛癥狀較重、體征較典型;③CT或MR提示有明顯椎間盤突出者;④保守治療無效。排除標準:①腰椎骨折;②腰椎結核、腫瘤;③椎管狹窄;④精神意識異常、不配合治療者;⑤凝血功能異常者。2組患者均按手術要求簽署知情同意。2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無差異。
1.2.1 2組患者予以硬膜外麻醉,取俯臥位,消毒手術野皮膚并鋪巾,在C型臂X光機下定位,行經(jīng)皮椎間孔鏡椎間盤摘除手術。
1.2.2 對照組患者術后按腰椎間盤切除術后護理常規(guī)進行護理,注意觀察患者術后血壓、脈搏、下肢感覺活動情況和腰腿痛癥狀有無改善,指導患者進行腰腿功能康復鍛煉,配戴腰圍,健康的腰部活動知識指導等護理。
1.2.3 實驗組患者在完成上述護理基礎上,由骨科醫(yī)護人員按照臨床路徑實施要求制定腰椎間盤手術治療護理路徑,護士對術后患者按制定的椎間盤手術后康復護理路徑進行護理,康復護理路徑主要分有三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術后1~7d):①麻醉清醒即指導患者進行肺功能康復訓練;②指導患者進行四肢肌力舒縮、關節(jié)功能活動和直腿抬高強化訓練,如股四頭肌和臀肌等長收縮訓練、抬臀練習、膝/踝/趾關節(jié)的主動與被動活動等訓練;③協(xié)助患者床上平移和起床活動;④獨立進行軸線翻身;⑤正確佩戴腰圍,協(xié)助練習坐起、穿脫衣服等項目訓練。第二階段(術后7~14d):①指導患者加強直腿抬高訓練和下地活動訓練,如練習仰臥踢腿法、側臥踢腿法;②獨立完成起床、坐起、下床、床椅轉移、步行等活動,如訓練患者從臥位到坐位、從坐位到站立、平地步行活動等訓練。第三階段(術后3周):①加強下肢腿部步行訓練和步態(tài)的觀察,每天測量患者起立平地行走、上下臺階訓練、觀察步態(tài)和肌力情況;②加強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訓練,如獨立上下馬桶、穿脫衣褲;③加強腰、腿部的健康保健活動知識宣教與指導:提醒患者在整個康復護理過程避免腰部扭曲、彎腰及腰部負重,坐位時髖關節(jié)和膝關節(jié)在屈曲的同時要保持脊柱處于端坐位;④加強腿部行走功能和感覺功能訓練的評估與指導;⑤在入院和出院時對兩組患者握康復護理訓練知識、康復活動的掌握、腰椎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服務滿意度進行評價分析和統(tǒng)計。
①記錄2組患者術后首次進行功能康復訓練時間;②設計腰椎術后功能康復護理知識調(diào)查問卷[6],術后1周對兩組患者掌握腰圍配戴、臥床平移、軸線翻身、正確起床與下床方法、直腿抬高訓練、股四頭肌訓練、踝泵訓練、床上正確使用便器、腰部正確健康活動的掌握、康復護理注意事項十個項目進行評分,每項10分,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掌握越好;③腰椎功能評價:采用腰椎Oswetry功能障礙指數(shù)(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評價患者腰椎功能,ODI總分50分,得分越高,表示功能障礙程度越重[7];④自行設計滿意度調(diào)查問卷[8],對2組出院患者進行護士專業(yè)水平、護士指導清楚、功能訓練流程清晰、護理服務態(tài)度、糾正存在問題、健康宣教、護患溝通等服務項目的滿意度進行調(diào)查,評價結果分為不滿意、基本滿意、非常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比較滿意)/總例數(shù) ×100%。
2.1 術后觀察記錄2組患者首次康復訓練時間、術后1周評價2組患者對腰椎術后功能康復護理知識與康復訓練活動正確性的掌握進行分析統(tǒng)計,統(tǒng)計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首次康復訓練時間早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 4,<0.05);實驗組患者對腰椎術后功能康復護理知識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2 3,<0.05);掌握康復訓練活動人數(shù)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首次康復訓練時間、正確掌握康復護理知識與康復運動對照
2.2 2組患者分別在入院和出院時進行腰椎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評分,入院時(ODI)評分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358 9,P>0.05),出院時(ODI)評分實驗組患者得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4 3,P<0.05);出院時對2組患者的護理服務滿意度進行調(diào)查,服務滿意度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22 7,P<0.05)。見表2。
表2 出院時2組患者腰椎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護理服務滿意度對照
康復護理路徑又稱康復護理路線圖,是一個標準化的康復護理日程計劃表,對患者什么時候進行哪項康復護理、什么時候調(diào)整了康復護理項目、達到什么效果等內(nèi)容進行詳細描述與記錄;護理人員按照設定的康復護理路線圖對患者進行連續(xù)的,合理化、標準化、規(guī)范化和程序化的康復護理服務,避免醫(yī)院資源的浪費,有效降低病人治療費用,縮短患者康復時間,減少工作中的盲目和隨意性,加快病人康復[9-10]。作者運用腰椎間盤術后康復路徑對實驗組患者進行腰椎間盤術后康復護理,在縮短患者首次康復訓練時間、促進患者對康復護理知識的掌握、知曉各項康復訓練運動方法等項目進行評價,實驗組患者評價結果均優(yōu)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通過實施標準化、規(guī)范化的康復腰椎康復護理路徑干預護理,實驗組患者出院時腰腿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評分低于對照組,腰椎功能障礙癥狀減輕(見表1),實驗結果說明,有效實施臨床護理路徑是促進腰椎間盤突出癥病人術后康復的有效手段。
臨床康復護理路徑是一種標準化、流程化的新型質量管理模式。實施康復護理路徑管理,能明確醫(yī)護人員與患者每天需要實施的康復護理內(nèi)容,能激勵醫(yī)患雙方為共同的康復護理目標積極努力,提高患者參與康復護理的積極性,增強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11];護理人員在實施康復護理路徑過程,增加護士與患者的接觸,有助于醫(yī)護患之間的溝通與協(xié)調(diào),縮短護患間距離;可提高護士工作責任感,利于護理人員落實健康教育和促進患者完成康復護理訓練,減少錯誤;讓護士實現(xiàn)自我專業(yè)價值,提高患者術后康復護理質量,提高患者對護士工作的滿意度[12]。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康復護理路徑干預的實驗組,在術后患者腰椎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評分、護理服務滿意度評價,結果均優(yōu)于對照組,2組結果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綜上所述,康復護理路徑是一種新型質量管理模式, 將康復護理路徑應用于經(jīng)皮椎管成型下腰椎間盤摘除手術患者康復護理,促進患者積極參與術后早期功能康復,縮短患者首次康復訓練時間,促進患者掌握康復護理知識和康復活動訓練、降低患者腰椎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降低病人治療成本, 改善病人生活質量, 提高病人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明顯提高患者術后機體康復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