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小青,劉林,薛建華,王彥平,李艷華,麻柱
(1.北京奶牛中心,北京 100192;2.農業(yè)農村部奶牛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192;3.奶牛遺傳育種與繁殖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192)
早期胚胎丟失是奶牛繁殖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發(fā)生在胚胎附植前后,有多個因素影響胚胎丟失,如遺傳(SNPs、CNV等)、環(huán)境、疾病、病原微生物等都能引起胚胎死亡[1,2]。受精失敗引起的胚胎損失達17%,卵裂階段的胚胎損失達37%[3,4]。本研究篩選了兩個不同卵裂階段,對奶牛早期死亡胚胎進行了轉錄組分析。
轉錄組測序現(xiàn)在已經(jīng)被廣泛應用于人類、小鼠、豬、牛等動物研究中[5~7],能快速地獲得樣本的序列信息和表達信息,具有高通量、全面等優(yōu)點,為研究基因表達調控的重要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是挖掘引起奶牛胚胎早期死亡的關鍵基因或突變,目前國內還沒有相關的報道,具體包括采用轉錄組測序技術對奶牛8-細胞期和桑葚胚期死亡和正常的胚胎樣本進行基因表達變化的分析,本研究分別針對奶牛胚胎的兩種不同時期進行細胞組學測序,聯(lián)合分析不同時期胚胎之間的差異表達基因,獲得與奶牛胚胎發(fā)育相關的生物標志物,為奶牛群體篩選奠定基礎。
屠宰場收集的卵巢通過保溫瓶運回實驗室后,用10mL注射器采集卵母細胞。將鑒定可用的卵母細胞洗滌4遍后,放入成熟液滴中,成熟培養(yǎng)22~24h,并利用鮮精體外受精后,精卵共培養(yǎng)6~8h。之后將受精后的合子轉移到胚胎發(fā)育液滴中進行培養(yǎng),培養(yǎng)條件為38.5℃、5% CO2、飽和濕度,期間每隔48h半量換液。
在受精88~96h后收集8-細胞階段正常胚胎和死亡胚胎,并在受精第6天時收集正常桑葚胚和死亡桑葚胚,提取RNA。胚胎發(fā)育階段和胚胎分級評定標準參考國際胚胎移植協(xié)會標準。
利用鏈霉蛋白酶將胚胎的透明帶消化掉,并利用玻針將單個卵裂球轉移至裂解液中,立即凍存于-80℃冰箱。之后對單個卵裂球進行裂解,并反轉錄成1st cDNA。通過PCR擴增富集、核酸純化、構建文庫等之后,利用Illumina平臺進行測序[8],測序策略為PE 150。
測序完成后,用 Casava1.8.2 軟件將圖像格式的測序數(shù)據(jù)轉化為fastq格式,得到的原始數(shù)據(jù)進行過濾獲得高質量Clean Reads,再進行后續(xù)分析,后續(xù)分析都基于Clean Reads[9,10]。本研究對獲得的測序數(shù)據(jù)與?;蚪M參考序列(UMD3.1)進行比對分析,采取HiSAT2軟件將各樣品過濾后的RNA-seq數(shù)據(jù)同基因組進行比對分析,比對率達92%。每個組設置兩個生物學重復,采用DESeq2進行基因差異表達分析,并選取|log2Ratio|≥1和q<0.05的基因作為顯著差異表達基因,從而獲得上下調基因個數(shù)。
通過對奶牛8-細胞期和桑葚胚時期死亡和正常的胚胎樣本進行基因轉錄組測序,聯(lián)合分析不同時期胚胎之間的差異表達基因,挖掘奶牛胚胎早期死亡的關鍵基因。
本研究設置了8-細胞期死亡組和正常組、桑葚胚死亡組和正常組,共4個組別,每組兩個生物學重復,因此共建立了8個cDNA文庫,并且利用了Illumina平臺進行測序。8個測序樣本共計獲得52、257、166條Reads,之后用DESeq2進行差異基因分析,并選取|log2Ratio|≥1和q<0.05的為差異顯著。
通過8-細胞期正常組與死亡組,桑葚胚期正常組與死亡組差異基因比較分析,獲得上下調基因個數(shù)。分析結果顯示,在8-細胞期獲得2倍以上差異表達基因157個,其中上調基因6個,下調基因151個;在桑葚胚期獲得2倍以上差異表達基因269個,其中上調基因10個,下調基因259個。
基因功能注釋(Gene Ontology,GO)可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描述基因的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細胞組分(Cellular Component,CC)、生物過程(Biological Process,BP)。本研究通過差異基因分析在CC分類中有14個條目表達差異,其中差異基因占比最大的是細胞部分,其次為細胞器;在BP分類中有18個條目表達差異,其中差異基因占比最大的是繁殖過程;在MF分類中有10個條目表達差異,其中差異基因占比最大的是結合,其次是催化活性。GO詳細統(tǒng)計結果如圖1。
圖1 差異基因的GO統(tǒng)計柱狀圖
本研究對8-細胞期正常胚胎和死亡胚胎的差異表達基因,進行了KEGG通路分析,同時對桑葚胚期也進行了KEGG信號分析,與胚胎早期死亡相關性較高的通路為細胞凋亡信號通路和內質網(wǎng)蛋白合成通路。
Shinji Sasaki等對日本和牛人工授精30~60d期間死亡的791個胚胎進行了以CNV為變異類型的GWAS分析,發(fā)現(xiàn)定位到8號染色體上378 127到412 061bp位置的ANXA 10基因第2~6外顯子區(qū)域的拷貝數(shù)變化(CNV) 與胚胎死亡有關。這項研究確定了一種缺失型CNV,在奶牛中包含ANXA10,與人工授精后30~60d的胚胎死亡率相關[11]。
2011年,VanRaden等人利用北美58 453頭荷斯坦牛、5 288頭娟姍牛及1 991頭瑞士褐牛的50K Illumina SNPs基因型數(shù)據(jù)[12],通過軟件(Findhap.f90 version2)將其轉化為單倍型數(shù)據(jù),得到長度小于75個標記的單倍型,通過不同世代個體比對,發(fā)現(xiàn)11種群體頻率很高的單倍型從來沒有以純合的形式出現(xiàn),然后進行系譜分析,觀察其遺傳方式,并通過和具體繁殖性狀(SCR、妊娠率、死胎率)的關聯(lián)分析,推測出5種單倍型,當其純合時,會導致早期流產(chǎn)或死胎。
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測序對8-細胞期、桑葚胚期的正常和死亡胚胎進行了單細胞轉錄組測序,通過對差異表達基因的通路分析,發(fā)現(xiàn)細胞凋亡信號通路差異極顯著。但是轉錄組測序數(shù)據(jù)量大,下一步將利用定量PCR技術對獲得的差異顯著基因進行驗證,以進一步獲得引起胚胎早期死亡的重要標志基因。
本研究初步對早期死亡胚胎進行了轉錄組分析,為進一步研究胚胎發(fā)育潛能和體外胚胎生產(chǎn)提供了基礎,對提高胚胎生產(chǎn)效率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