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春軍
1887年,阿瑟·柯南·道爾在英國一個鮮為人知的期刊《比頓圣誕年刊》上刊登了《血字的研究》,塑造了名揚全球的偵探——夏洛克·福爾摩斯。隨后,柯南·道爾繼承和發(fā)展了愛倫·坡的人物,豐富了其“偵探小說”模式,其小說背景題材更廣泛,主角和助手形象更立體豐富,偵探參與的案件更驚險,福爾摩斯的大名得以廣泛傳播,成為全球聞名的人物形象。1896年,“福爾摩斯”來到中國,到1927年,中國先后翻譯公開刊登或出版了《福爾摩斯探案》十種譯本,在國內(nèi)受到讀者的歡迎和喜愛,掀起了一股“偵探熱”。在這個基礎(chǔ)上,1931年,天一影片公司拍攝了李萍倩主演的《福爾摩斯偵探案》,成為中國第一部福爾摩斯電影,這部電影上映后廣受歡迎,跟翻譯小說一起推動了福爾摩斯這一人物形象在中國的傳播和接受。結(jié)合小說翻譯的“在地化”,對《福爾摩斯偵探案》這部電影進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國外文本如何在翻譯及改編的過程中被“中國化”,從而成功完成了在地轉(zhuǎn)換,避免了國外文學(xué)作品的“水土不服”;同時,對電影改編和小說翻譯的傳播效果進一步研究,也有助于挖掘當時中國社會對于西方文化的態(tài)度,探究普通民眾處在社會變革大潮中的心理需求。
通過探究《福爾摩斯偵探案》的生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電影和原著存在著明顯的不同。為何電影和原著存在這么大的差異,中國觀眾又為什么能接受這么明顯的不同呢?翻譯過來的《福爾摩斯探案集》跟原著有較大差異,電影的改編是依托翻譯的著作,因此也呈現(xiàn)出明顯差異。為了更好地闡述電影改編呈現(xiàn)出的“在地性”特點,我們首先要了解小說翻譯的“中國化”過程。在小說翻譯中,由于語言文字習慣及文化傳統(tǒng)風俗的不同,為了讓福爾摩斯更加“接地氣”,受到讀者的歡迎,福爾摩斯中的相關(guān)元素被大量改寫,變得更加適應(yīng)中國國情,更符合中國文化傳統(tǒng)。其改變主要體現(xiàn)在兩點:
第一,在女性形象的翻譯上,由“堅強”變?yōu)椤叭崛酢?。中國對女性形象看法仍然停留在傳統(tǒng)的審美觀上。原作處在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女性有著較高的社會地位。而近代中國由于受到封建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女性仍然是男人的附庸,民眾仍舊對溫柔嫵媚、人見猶憐的女性形象加以贊賞。如對原著女主人公布萊肯斯特爾夫人形象就出現(xiàn)了較大變化,刪除了其堅強、機敏的特點,僅保留了楚楚可憐的形象,如用“玉容慘淡”“梨花經(jīng)雨”等詞語形容女主人:“當吾初來時,夫人正暈絕。玉容慘淡,令人不勝憐惜。”去除“堅強獨立”的品格,只保留柔弱的品性,這是中國文化對西方文化的消解和改造,也是《福爾摩斯探案集》的“中國化”的典型表現(xiàn)。
圖1.電影《福爾摩斯探案》劇照
第二,在人物內(nèi)涵意義的賦予上,福爾摩斯被賦予了中國傳統(tǒng)俠客“懲惡揚善”的精神。在20世紀30、40年代的中國租界,已經(jīng)有類似偵探的人物存在,他們被稱為“包探”,也就是通俗意義上的“包打聽”。但是中國包探經(jīng)常憑借身份盤剝百姓、草菅人命,讓百姓十分失望。所以譯者和讀者都把福爾摩斯作為偵探的榜樣,對其寄予了“懲惡揚善”的希望。這表現(xiàn)了中國人對舊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訴求。當然,“中國化”不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而是因為《福爾摩斯探案集》天然與中國文學(xué)就有某種契合之處。張碧梧對此深有感受:“福爾摩斯偵探小說情節(jié)離奇、故事引人入勝,這一點與中國傳統(tǒng)小說有相似之處??梢哉f,福爾摩斯偵探小說特有的‘情節(jié)性’在某種程度上契合了傳統(tǒng)小說讀者的閱讀情趣和期待視野,使其更易被中國讀者接受。”張碧梧是偵探小說作家,對國人的閱讀喜好比較了解,他的話說明了當時讀者喜歡《福爾摩斯探案集》的原因。清末民初時期就流行公案俠義類型的小說,讀者對“中國化”后的福爾摩斯探案這類小說也有一定的熟悉感。
當時中國的翻譯和創(chuàng)作者對福爾摩斯的故事十分喜愛,他們倚重的不僅僅是福爾摩斯故事本身,還有福爾摩斯故事的教育功能,他們把偵探小說當作啟發(fā)國民和教育國民的工具,張碧梧提出,“偵探小說的情節(jié)大概不外乎謀殺陷害和劫財?shù)?,讀者讀了之后,試問會產(chǎn)生什么感想呢?恐怕不過只在腦中留下這個惡印象罷了。這豈是小說的本旨? 所以我以為在這種情節(jié)當中,務(wù)必使他含蓄著勸善懲惡的意思才好。譬如說某富翁被賊黨害死,便須附帶說明這富翁平日的吝嗇盤剝的行為;又如說某婦人被人害死,但所以會被人害死,實固品行不端,以致結(jié)下了仇恨。如此讀者讀完之后,必會生出‘自有取死之道’的感想?!彼麄兿Mx者能夠從書中學(xué)到“善”的道理,這對國民教育來說適逢其時??偠灾瑹o論是讀者還是翻譯創(chuàng)作者都對福爾摩斯故事十分推崇,再加上書商的商業(yè)傳播,各種因素加快了福爾摩斯故事在中國民間的傳播速度。在當時的中國民眾中引起轟動,這也為電影的改編埋下了伏筆。
從電影的角度看,《福爾摩斯偵探案》的拍攝是對小說翻譯意義的進一步延伸,也契合當時社會潮流。電影人為什么選擇西方文學(xué)作品作為電影改編素材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民眾開始對西方產(chǎn)生好奇,中國社會興起西學(xué)東漸,掀起了一股外國文學(xué)的翻譯潮流;二是大部分知識分子在五四運動之后,尋求開啟民智、崇尚科學(xué)與民主的社會整體風氣所致;三是曾在海外接受良好西方教育的電影人,掌握部分電影的話語權(quán),他們期望將改編的外國文學(xué)作品拍成電影,實現(xiàn)電影的宣傳、教育功能。
從小說到電影的改編,離不開早期上海電影業(yè)蓬勃發(fā)展的良好環(huán)境。上海開埠后,經(jīng)濟發(fā)展和文化氛圍都利于電影的傳播,“近代上海的城市文化以及蘊涵于其中的現(xiàn)代娛樂方式、消費方式對于早期中國電影的重要影響,是與生俱來的。它們?yōu)殡娪拔幕谑兰o年代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氛圍和消費群體?!鄙虾5膴蕵窔夥諡殡娪暗陌l(fā)展提供了很好機會,為電影《福爾摩斯偵探案》的拍攝奠定了基礎(chǔ)。從1913年首次上映的改編自同名小說的影片《茶花女》,到1931年改編自英國作家柯南道爾同名小說的影片《福爾摩斯偵探案》,國內(nèi)共拍攝了30部左右跨文化改編電影。翻譯的福爾摩斯小說在很大程度上已經(jīng)被“中國化”了,改編后則更加明顯。具體看來,《福爾摩斯偵探案》的電影改編所呈現(xiàn)的“中國化”特點主要表現(xiàn)為如下三點:
第一,主題上加入了更多的情感元素。為了迎合中國觀眾的主流意識、審美趣味、倫理道德,在電影《福爾摩斯探案》在主題上加入更多的情感元素。小說《福爾摩斯偵探案》講述的是偵探福爾摩斯對案件的偵查過程,他的目的在于抓住真兇懲惡揚善,他在辦案時不會帶有很多情感元素。而在中國電影中,故事內(nèi)容圍繞著福爾摩斯女友——沈梨云的身世之謎展開,福爾摩斯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幫助女友。沈梨云是一個關(guān)鍵人物,福爾摩斯的很多活動都和沈梨云一起進行,他們因游園遇到陷阱才卷入案件,也是因為沈梨云被警察懷疑,福爾摩斯為了女友清白才出去查案。最后的案件揭秘也與沈梨云的身世有關(guān),她是案件死者的女兒??傊?,電影的主題不再單單是揭露真相,找到真兇,而是注入了情感元素。中國電影中添加了原著中不存在的人物沈梨云,植入福爾摩斯與沈梨云的家庭關(guān)系,讓中國觀眾覺得劇情的變化更加合乎情理。
第二,在情節(jié)改編上,電影內(nèi)容做了很大改變?!吨袊鵁o聲電影劇本》中錄有《福爾摩斯偵探案》“本事”。此“本事”所述故事情節(jié)如下:富紳楊伯藩被殺死在旅館中,偵探長王得勝率領(lǐng)眾人追查真相反被縛。私家偵探福爾摩斯和女友沈梨云游園,看到有人行蹤詭異,于是他們跟著進入一家酒肆,沒想到酒肆是一處盜窟,沈和福都被囚禁。福爾摩斯找到破解機關(guān)的關(guān)鍵,于是逃出地窖到了海濱,看到有船飛馳而來,船上是盜賊和王得勝等人,福爾摩斯救出了王得勝眾人返回警察署,前往酒肆查看,盜賊已經(jīng)走了。之后他們聽到一陣呻吟聲,發(fā)現(xiàn)是沈梨云被綁在樹上。警察懷疑沈梨云和盜賊有關(guān),福爾摩斯保釋了她。福爾摩斯回到公寓后,對書記華生說要出去查案。福爾摩斯化為乞丐到了徐村,看到有三個盜賊,福爾摩斯與他們打斗起來被盜賊投入海中,盜賊以為福爾摩斯死了,其實他水性極好。福爾摩斯來到一處洞口和守門人打斗,守門人敵不過,福爾摩斯進洞得到一粒明珠,揣入懷中要走,后面有人追來,福爾摩斯被一個蒙面人所救,于是逃出。此時福爾摩斯死的消息傳出,沈梨云和華生聽到消息后悲痛不已。警察署因為案子未破,懸賞重金破案,村人徐榮福、徐榮華見福爾摩斯行蹤詭異,于是報警,福爾摩斯被抓。警察在福爾摩斯箱中找到明珠,質(zhì)問來歷。福爾摩斯向署長表明:要說明來歷一定要和福爾摩斯對質(zhì)才行。警察到寓所后果然看到“福爾摩斯”,此“福爾摩斯”其實是由楊季藩假扮而成。最后真相大白,楊季藩是楊伯藩的弟弟,沈梨云是楊伯藩的女兒,小時候被楊季藩擄走。具體到在情節(jié)創(chuàng)作上,一個明顯的改編細節(jié)是編劇引進了偵探小說的特有元素,用到了“面具”這一道具。胡寄塵對偵探小說的面具發(fā)表了看法:“假面具真是萬能,大約做偵探的人不要學(xué)別的本領(lǐng)只要多講幾副假面具便可包管你成功。假面具也分兩種,一種是普通的,一種是特別的,普通的人人皆知,就不消說了,特別的便是臨時制成的,譬如我要向某人去打聽他的秘密事情,不妨叫造面具的人一定造一副他妻子的面具,戴在我的臉上,著了女裝便可冒充他妻子了,或是叫造面具的人定造一副他朋友的面具,那么戴在我的臉上,便可冒充他的朋友了……”由此可見面具是偵探小說中不可或缺的東西,編劇和導(dǎo)演也意識到這一點,就讓這一道具在電影中發(fā)揮了用處,只是在該電影中用面具的不是偵探而是兇手。
圖2.小說家阿瑟·柯南·道爾
再者,在人物形象改編方面,原有人物形象發(fā)生改變,新人物形象增加。從人物上來看,電影只是借用了私家偵探福爾摩斯的形象和華生的名字,中國無聲電影《福爾摩斯偵探案》加入了中國女性沈梨云的形象,華生也從醫(yī)生身份變?yōu)榱藭?。其實,在電影中,華生的戲份并不多,也沒有起到推動故事情節(jié)作用,他的存在可能只是為了配合原作的特色——福爾摩斯與華生的有趣搭配。而沈梨云的角色則完全可以說是“杜撰”出來的,因為在原著中福爾摩斯并沒有女友,只有一個較為欣賞的女性。原著中福爾摩斯是一個完全理性的人,作為偶像存在著,是眾人不可企及的,所以說福爾摩斯故事在西方是貴族閱讀的小說。電影中,福爾摩斯的性格并沒有呈現(xiàn)出原著中的特點:冷靜、理智,也沒有體現(xiàn)出他強大的推理能力,而是將故事重心放在了他的驚險遭遇上,編劇給他配備了一個女友。這樣,就把福爾摩斯變成了國內(nèi)讀者身邊存在的人,具有平民身份,只不過多了一份俠義。換句話說,電影更像中國的武俠電影,而福爾摩斯更像是江湖英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來,為了讓作品更加“接地氣”,更適合中國觀眾的口味,電影跟原著和翻譯小說都有較大差異,這是受電影本質(zhì)屬性影響的。電影首先是商品,是要進入到文化市場流通的貨物,是需要被消費的商品,最終要轉(zhuǎn)化為經(jīng)濟利潤。這種屬性決定了《福爾摩斯偵探案》必須做出改變,必須以更鮮明的人物形象,更接地氣的情節(jié)表達,更動人的情感故事來收獲更多觀眾的興趣和認同,從而獲得比較好的票房,實現(xiàn)其經(jīng)濟效益。
無論是小說翻譯還是電影改編,都對福爾摩斯偵探故事在中國的傳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以小說來說,福爾摩斯偵探故事自翻譯后在中國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出現(xiàn)了一大批福爾摩斯迷。據(jù)程小青在《偵探世界》中記載:“還有許多信中的語調(diào)未免使人難受,他們因著崇拜福爾摩斯的緣故竟肆口謾罵。有一個女子寫信給我第一句稱呼竟把‘畜生’兩字罵我。因為伊讀了一篇《懸崖撒手》以后,以為我竟忍心把福爾摩斯置之死地,不免太沒有人性了?!边€有人在福爾摩斯宣布退休閑居從事養(yǎng)蜂事業(yè)的時候,寫信給程小青說愿意成為福爾摩斯的助手,這可以看出福爾摩斯在讀者中的火熱程度。許多書迷都認為福爾摩斯確有其人,紛紛成為他的崇拜者。這些讀者主要是有工作有閑暇的城市市民階層,偵探小說設(shè)謎、破謎的曲折情節(jié),緊張、恐怖的藝術(shù)氛圍,智慧、敏銳的偵探形象帶給他們神秘感和刺激感,是他們閑暇時最好的精神讀物。
早期中國電影的跨文化改編的繁榮是建立在近代中國對西方文化強烈的需求基礎(chǔ)上,體現(xiàn)了近代電影人的追求。1931年的電影界正處在改編外國偵探小說的大潮之中,《福爾摩斯偵探案》的電影改編與小說翻譯緊密相關(guān),它們不僅共同燭照了近代西方文化符號在中國本土化的移植景觀,而且生成跨文化意義的文本和電影,在其內(nèi)部還具有人物設(shè)置、情節(jié)安排、命運結(jié)局等本土化的互文性。電影的改編是在小說翻譯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歸化,無論是導(dǎo)演、編劇,他們的目的就是借用福爾摩斯響亮的名號吸引觀眾,然而在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上可以說是一種完全的原創(chuàng),并且這種原創(chuàng)中體現(xiàn)著濃厚的中國風。對于電影人和影業(yè)公司來說,故事的新奇性是獲得高票房的重要手段,而福爾摩斯探案故事能很好地滿足了他們的要求。在當時備受中國喜愛的福爾摩斯先生被“真實化”,是電影人想看到的,更是觀眾想看到的。編劇在原型人物基礎(chǔ)上再加上中國特色,達到了中西合璧的效果,這種做法契合了電影受眾的審美消費需求,成為當時的改編電影的范本。
小說翻譯與電影改編是相互影響的,外國偵探小說的翻譯引入拓寬了中國電影題材,而中國偵探電影改編的成功反過來提高外國偵探小說譯本的銷量,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陡柲λ箓商桨浮冯娪暗母木幨菍π≌f翻譯的進一步延伸,是一種雙向有益的行為,對電影和文學(xué)作品的發(fā)展和傳播都有積極的影響,二者合力推動了福爾摩斯相關(guān)作品在中國的傳播。
【注釋】
1 阿瑟·柯南·道爾著,周瘦鵑、程小青等譯.福爾摩斯偵探案全集.(第九冊)[M].上海:中華書局,1916:104.
2 毛莉·福爾摩斯偵探小說的翻譯、接受與影響研究[J].社科縱橫,2008年(5).
3 張碧梧.偵探小說瑣話[J].偵探世界,1923(16).
4 程小青.關(guān)于歇洛克·福爾摩斯的話(上)[J].偵探世界,1923(15).
5 鄭培為、劉桂清.國無聲電影劇本[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6:2060-2062.
6 胡寄塵.我之偵探小說談[J].偵探世界,1923(14).
7 孫曉天.早期中國電影史學(xué)史研究(1949年以前)[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博士論文.20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