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自民
我承認(rèn)蟬是個討厭的鄰居,每年夏天,上百只蟬來到我門外兩株梧桐樹上,從日出到日落,刺耳的聒噪,令人頭昏腦漲的合奏,使你無法思索,簡直是身受酷刑。
—【法國】讓·亨利·法布爾《蟬》
《詩經(jīng)·大雅·蕩》有“文王曰咨,咨汝殷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逼渲械尿琛Ⅲゾ褪窍s。蟬俗稱知了、蛭蟟、知了猴等,是昆蟲綱半翅目蟬科昆蟲的總稱。蟬的家族雖然沒有象鼻蟲和蝴蝶等昆蟲的家族那么大,但也不算太小,跟螢火蟲的家族差不多。已知的蟬有2000多種,常見的有蚱蟬、蟪蛄和蒙古寒蟬等。
蚱蟬是我國最常見、分布最廣的蟬,因為黑色有金屬光澤又名黑蚱、金蟬?!对娊?jīng)·七月》云:“四月秀葽,五月鳴蜩”,一般認(rèn)為,這里的“蜩”指的就是蚱蟬。
蚱蟬若蟲蛻變?yōu)槌上x時,會留下棕黃色的蟬蛻掛在枝頭。蟬蛻的外形跟蟬十分相像,但實際上是一個空殼。在輕風(fēng)的吹拂下來回擺動的蟬蛻,就如一只栩栩如生的蟬,有時會使捕食者上當(dāng)受騙。因此,兵法三十六計中有一計為“金蟬脫殼”,比喻使用計謀,制造假象,脫身溜走?!敖鹣s脫殼”時,若蟲脫掉原有的外骨骼,軀體在原來的基礎(chǔ)上仍得以延續(xù),稱為“蟬聯(lián)”—表示連續(xù)相承、綿延不斷。在體育比賽中,如果連續(xù)獲得同一項目的冠軍,便是蟬聯(lián)冠軍。
蟬蛻是一味中藥,有解熱、鎮(zhèn)靜、鎮(zhèn)痛、抗驚厥、抗過敏等功效,用于風(fēng)熱感冒、咽痛音啞、風(fēng)疹瘙癢、目赤翳障、小兒夜啼等癥。怎樣才能找到蟬蛻呢?要尋覓蟬蛻,先得認(rèn)識蟬、找到蟬,然后順藤摸瓜。北宋藥物學(xué)家寇宗奭《本草衍義》曰:“蚱蟬,夏月身與聲皆大者是?!彬葡s是蟬家族中的大個子,成蟲體長約四五厘米。頭部有紅黃色斑紋,身體局部密生金色細(xì)毛。蚱蟬視力良好,復(fù)眼突出,大而橫闊,黃褐晶亮,位于頭部兩側(cè),炯炯有神。3個單眼位于1對復(fù)眼中央,呈三角形排列。2對翅膀透明有反光,脈紋黃褐色。
《禮記·月令》云:仲夏之月“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蟬鳴而知夏至,這時蟬就是一種物候標(biāo)志。端午節(jié)后,蚱蟬就開始鳴唱,鳴聲粗獷而洪亮,給炎熱的夏天增添了不少情趣。盛暑時節(jié),棲息在柳樹、桃樹、梧桐樹等喬木上的蚱蟬堪稱“麥霸”,總是“吱吱吱”一聲緊著一聲地聒噪,連續(xù)不斷,似乎永遠(yuǎn)不知疲倦。天氣越熾熱、越干燥,蚱蟬就叫得越歡快,甚至到夜間還在歌唱—有辛棄疾詞為證:“明月別枝驚鵲,清風(fēng)半夜鳴蟬?!?h3>寒蟬凄切
在蟬家族中,蒙古寒蟬是有名的“實力唱將”。它體型中等,長約3厘米。剛剛從枯黃色的蟬蛻中脫身而出時,蒙古寒蟬周身碧綠,翅膀薄而透明,非常漂亮。但是,不久它就變成暗綠色,有黑斑紋,局部還有白蠟粉,有點像出土的古銅器,沒那么招人喜歡了。蒙古寒蟬又名蛁蟟,比蚱蟬和蟪蛄更晚出場亮相,一般在夏末秋初才大量羽化。《禮記·月令》云:孟秋之月“涼風(fēng)至,白露降,寒蟬鳴……”
自晉朝陸云在《寒蟬賦》中寫出“寒蟬哀鳴,其聲也悲;四時云暮,臨河徘徊”之后,寒蟬的悲鳴,就成了秋意的呻吟。從杜甫的“高鳥黃云暮,寒蟬碧樹秋”,到柳永的“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凄慘悲鳴的寒蟬不僅是報秋的使者,而且在文學(xué)作品中常常用于烘托悲涼的氣氛和情調(diào),融情入景,暗寓凄涼的離別之意和羈旅思鄉(xiāng)之情。
蒙古寒蟬是個愛吹牛的家伙,總是棲息在河岸、庭院、路邊、山丘的高大喬木上大聲炫耀:“知了、知了……”似乎要全世界都知道它是個博學(xué)多才的萬事通。蒙古寒蟬雖然喜歡自夸,但其歌聲確實起伏多變,音調(diào)忽高忽低,既洪亮又悅耳。當(dāng)兩只或更多的蒙古寒蟬一起鳴唱時,這種無伴奏的合唱可以產(chǎn)生美妙的和聲,其藝術(shù)水平配得上“蟬聲音樂會”的壓軸重任。
蒙古寒蟬雖然愛唱善鳴,但人們往往只聞其聲,難覓其影。這一方面是由于它總是棲息在大樹頂端離地四五米的高處,人們的視力難以企及;另一方面也因為它沒有蚱蟬和蟪蛄的膽量大,而且非常機警,稍有動靜就會立刻停止歌唱。由于后面這個原因,人們常用“噤若寒蟬”來形容一個人因為害怕而不敢說話。
蟪蛄是蟬家族中每年最早登臺的歌唱演員之一。清明節(jié)前后,在深圳,如果天氣溫暖晴朗,蟪蛄就會迫不及待地發(fā)出“新蟬第一聲”。白居易有一首五言古詩《六月三日夜聞蟬》,詩的前四句描寫了蘇州的夏景:“荷香清露墜,柳動好風(fēng)生。微月初三夜,新蟬第一聲?!彼f,農(nóng)歷六月初三的夜晚新月升起時,才聽到了當(dāng)年的第一聲蟬鳴。這也許是因為蘇州當(dāng)年的酷暑來得比較遲,恰如其終生詩友元稹所云:“作詩憐化工,不遣春蟬生?!?/p>
蟪蛄體型較小,身長只有2.5厘米左右,種類很多,一般以綠色、黃褐色或紫青色為基調(diào),伴有黑色花紋。蟪蛄是個自鳴得意的“吃貨”,喜歡棲息在樹干上,一邊用刺吸式口器插入樹枝貪婪地吸吮汁液,一邊拼命地鳴叫,其鳴聲聽上去就像“吃吃吃”,似乎永遠(yuǎn)也吃不飽、吃不夠。跟蚱蟬一樣,蟪蛄也精力旺盛,從早到晚唱個不停,其鳴聲尖細(xì)、脆弱、單調(diào)、刺耳,但沒有蚱蟬等大型蟬的叫聲那么響亮。《莊子·逍遙游》中“蟪蛄不知春秋”,說的就是這個令人煩躁的家伙。莊子認(rèn)為蟪蛄只能活一個夏季,所以不知道什么春天、秋天。當(dāng)然,莊子所說的蟪蛄不過是蟪蛄的成蟲而已。
比蟪蛄身材更小的真正迷你型蟬,常見的有身長僅2厘米的草蟬、薄翅蟬和黑翅紅蟬等。草蟬活躍于春夏兩季,翅脈綠色,單眼紅色,復(fù)眼黑褐色,觸角黃褐色。草蟬體色常隨環(huán)境而改變,因喜歡棲居在草叢和樹葉間,因此以綠色至淡黃褐色為多。草蟬個子小音量也不很大,但聲音高亢、清脆悅耳。
薄翅蟬算得上蟬中的美人,兩只晶瑩剔透的復(fù)眼間有三顆紅寶石般的單眼,翠綠的身體上鑲嵌著兩對幾乎完全透明的翅膀。薄翅蟬雖然跟草蟬一樣大,但聲音洪亮得多,而且從白天到夜晚毫無韻律地喧鬧不休,是典型的噪聲制造者。
最華美的蟬則是嬌小的黑翅紅蟬。它剛羽化時白翅紅體令人驚艷,半小時后,其頸部變黑,翅膀變灰。大約2個小時后,翅膀變成神秘的黑紗,頭胸部也大部分變黑,而且黑得發(fā)亮。不過,其面部和腹部一直殷紅如血,背部保留的2個圓形和1個倒三角形的朱紅色斑塊也變得更加炫目。外貌卓爾不群的黑翅紅蟬把天賦都花費在其他蟬類不屑一顧的色彩上,因此,它是蟬中的另類,不善飛,鳴聲也比其他蟬微弱。
無論是蚱蟬、蟪蛄、蒙古寒蟬,還是其他種類的蟬,所有的蟬都是熱鬧的歌者。不同種類的蟬無拘無束地自由歌唱,讓整個夏天都沐浴在如雨的蟬聲中。不過,因為身體構(gòu)造不同,“引清風(fēng)以長嘯,抱纖柯而永嘆”的都是雄蟬,而雌蟬則是沉默的啞巴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