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生本理念 思政課 教學 吸引力
基金項目:寶雞文理學院院級專項項目;課題名稱:社群主義與張載政治哲學,課題編號:ZKH03。
作者簡介:王小莉,寶雞文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倫理學。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209
早在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師座談會上指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師給予精心的引導和栽培,要始終以“立德樹人”的思想核心,明確思政教育的重要價值,在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讓學生能夠對思想政治課程具備關注和認同。其中所凝聚的生本教育發(fā)展理念,在高校思政課程中的運用能夠改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提高他們的自主能動性,讓學生能夠具備較強的自主動能,加速改善思政教育中的一些問題和弊端。
早在1899年,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在其著作《學校和社會》中提出了“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也是“學生中心說”的理論轉化。杜威的教育論述圍繞兒童服務而展開,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性化發(fā)展的學習空間,脫離傳統(tǒng)教學的發(fā)展軌道,形成“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理念翻轉。生本理念理念在尊重學生主體動能的同時,使教師從以往的教育身份逐步轉變,讓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愿望來設置教學內(nèi)容,確保學生實現(xiàn)個性化發(fā)展。
發(fā)展至二十世紀中期,生本理念開始融入我國教育界,引發(fā)了現(xiàn)代教育觀念和思想的深刻變革。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計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教育應堅持“育人為本”,堅持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高等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劉獻軍在《論以學生為中心》中強調,提高教學質量必須要明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改變教學手段、轉變教育觀念,助推三明治教學法、1343教學法、翻轉課堂、第二課堂等實踐成果的涌現(xiàn),才能夠加速中國高校教育的深刻變革。
由此可見,在現(xiàn)代教育理念中,“以生為本”充分明確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將生本理念作為新課標思想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進行一系列的深化和拓展。生本理念具有平等的特點,它有助于每一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注重對學生的思想價值進行有序的引導,積極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和優(yōu)勢,將促進學生的發(fā)展作為首要出發(fā)點,使學生能夠主動、積極、樂觀、全面的探究思政教育的內(nèi)在含義,打造一個陽光開朗的思想陣地。尤其是能夠幫助高校學生進入豐富多彩的教學天地,完善獨立人格,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和人文修養(yǎng),充分感受思想教育的知識魅力。
(一)教學主導價值偏差
以生為本雖然奠定了學生的教育主體地位,但是在對學生的綜合教育上,仍然有部分教育工作者存在教學誤區(qū)。從思政課教學中的不同層面上講,學校教育管理者在教學理念上,應該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育,而非學習成績的培育。但是,很多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思政課程分數(shù),往往以“生搬硬套”的模式引導學生學習理論知識,卻忽略了對學生內(nèi)心思想、價值體系的建立和傳輸。教師的教育主導模式,仍然存在應試教育的發(fā)展弊端,無法使學生主動自覺參與思政學習,難以積極探究思政教育的內(nèi)在思想。這種教育的偏差和教育本質和價值訴求相違背,以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學價值尚未明確。
(二)教育主體思想混雜
受互聯(lián)網(wǎng)思想的影響,開放的網(wǎng)絡視域對于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思維模式和學習態(tài)度都產(chǎn)生了一系列的影響。很多高校學生沉迷手機、電腦等電子產(chǎn)品,缺乏自身全面的認識,對于思政課程存在抵觸、厭惡的心理。認為思想政治教學就是“做工作、講道理”,這一想法忽視了思政教育的內(nèi)在價值,使教育出體呈現(xiàn)出了反作用力,不利于高等教育的人才優(yōu)化。在對人才道德素養(yǎng)的提升上,圍繞思想政治素養(yǎng)、法律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展開全面教育,才能夠為企業(yè)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加強對學生的道德轉化。使學生改變思政是一門“副科”的輕視思想,加強思政教育和學生主體的密切銜接。
(三)教學師資有待加強
盡管生本理念在高等教育的普及范圍不斷加強,但是部分高校思政教師隊伍對于生本理念的觀察存在問題。首先,學校管理者沒能正確認識到用人單位所需要的綜合性人才,忽視了教師的道德素養(yǎng)、思政素養(yǎng)和法律素養(yǎng)。其次,對于教師而言,學校在選人用人的過程中,忽視了對用思政教師的業(yè)務培訓和技能強化,導致思政課程形式主義嚴重、對學生的感召力較差。除此之外,一些教師沒能全面認識到思政課程立德樹人的重要性,對思政課的重要性認識較為欠缺。
在生本理念的課堂教育中,教師需要充分強調人的發(fā)展和需要,關注學生的成長和個性。但是,在以生本理念提升思政教學的過程中,如何將教育理念轉化為日常行為、如何加速對學生思想的轉化成為了擺在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務。因此,教師應該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尤其是要借助于開放的教學觀念,提供多渠道的教育可能,使學生能夠對思想政治課程保持強烈的體驗和感悟。
(一)改變教學模式,緊抓思政課程的教學契機
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是大學生接受思想教育、培養(yǎng)愛國情懷的重要渠道,在高等教育之中備受重視。為了提高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魅力,改變教師的傳統(tǒng)認知,教師要圍繞學生的“主體性”展開研討,緊抓思政教育的發(fā)展契機,使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程感興趣、有熱情,圍繞“以生為主”的教育理念,全力探索激發(fā)學生積極性的教育方式,以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加速對人本理念的踐行。
首先,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增強學生的學習獲得感。布置不同的思政任務,運用多媒體、互聯(lián)網(wǎng)等方式,營造良好的教學情景,真正把握學生所關注和感興趣的教育話題融入課本教材,利用思政教育,對大學生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人際關系、心理困惑、審美情趣進行及時的疏導,弱化學生對思政課程的距離感。
其次,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不僅僅要了解各項課程內(nèi)容,還要注重思政理論知識和日常實踐的緊密連接,讓思政教育的方式更加入情入理。在課程內(nèi)容的講解上,教師要對課程的知識體系進行全新的結構,嘗試挖掘“生活化”的課程資源,注重理論知識和日常事物的緊密聯(lián)系,將社會發(fā)生的新聞特點、國際熱評納入到思政教學中,將全面的思政教育體系為我所用,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認知和評判能力,使思政課程有溫度、有思想、有趣味、有意義、有水平。
(二)堅定教育主體,為學生打造多彩課堂
堅持“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的發(fā)展關鍵在于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jù)學生的課堂反應,因材施教,適當調整教學安排,充分尊重和促進學生“學”和教師“教”的相互融合。
圍繞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創(chuàng)新多種教學方法,以小組討論、正負討論、課堂演講等形式,激發(fā)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教師應該積極探尋新的教學方法,通過課外實踐、自我展示等方法,交由學生策劃思想政治“大課堂”,帶領學生通過視頻資料、實地探究、自主調研等方法,組織學生接受更加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讓學生徹底轉變教育角色,進一步轉變課堂教育的表現(xiàn)形式。
從整體上說,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延伸離不開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治教育等多項輔助。教師要幫助學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素養(yǎng),幫助學生提升道德法治素養(yǎng)。教師要在課堂 有限的時間內(nèi),幫助學生提升道德法治素養(yǎng)。一方面,教師在選擇思政教育案例的時候,應該直面當代大學生突出的心理問題,以自己嚴格的要求感化學生,實現(xiàn)能夠在教師身上獲得更多的正能量,讓教師能夠在思政教育之中實現(xiàn)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成效。另一方面,教師要發(fā)揮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協(xié)同責任,將思想政治課程滲透到不同的學科中,共同做好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守護好學生的意識形態(tài)防線,使高校學生能夠具有堅定的思想信念,融入現(xiàn)代、開放、文明的思政教育環(huán)境之中。
(三)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助推教學實踐
生本教育的實施倡導師生互動,通過翻轉課堂教學、小組教學、情景教學等方法,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加速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和優(yōu)化。尤其是借助于情景教學法、參與式教學法、研究探討法、問題教學法、辯論法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幫助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教學突破,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達到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雙向促進。
例如,通過問題教學法,教師可以在課程之中提出不同的問題,組織學生對于各類問題進行積極的思考。如在對“中國精神”的詞匯解讀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每四人一小組,分析探討“工匠精神”“女排精神”“航天精神”的內(nèi)在的含義,并由每組推選一個代表進行相關詞匯價值理念的闡述,形成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知識鏈條,激發(fā)學生思考,提高學習積極性。
在具體的教育方法上,通過校內(nèi)教育活動和校外實踐活動,開展時政沙龍、辯論賽、知識競賽等活動,使大學生能夠通過電視、報紙、網(wǎng)絡等多種媒介搜集材料,調動學習興趣。在校外,積極開展社會考察、調研參觀等活動,前期布置任務,中期做調研筆記,后期完成實踐報告,使學生能夠在活動中有所收獲,進一步結合思想政治課程課程大綱的目標和要求,引導學生對國家發(fā)展、社會問題進行思考。
(四)完善考評機制,優(yōu)化師資力量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考評機制的設立具有重要的意義,其發(fā)展的主要方向存在兩個方面:
第一,在思想政治教師考評體系的創(chuàng)設上,通過對教師自身素養(yǎng)的確立,將教師的業(yè)務能力、培養(yǎng)機遇和教學理念給予系統(tǒng)的評估,確保建立一支有文化、有水平、有修養(yǎng)的教師隊伍。使教師具備綜合的業(yè)務素養(yǎng),提高思政教師的綜合能力。
第二,在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上,教師要將學生課堂出勤、課堂表現(xiàn)、平時作業(yè)情況、期末考試成績結合起來,各占相應比例,作為學生最終評價成績。注重評價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將學生自我評價、同學評價、教師評價結合起來,倡導評價主體多元化,讓考評機制更加健全有效。
綜上所述,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同時,人本主義理論和構建主義理論也奠定了“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的實施基礎,但是在具體的日常實踐上,生本理念的實施依然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導致學生對于思政教學興趣不高,精品課程打造面臨困境,思政課程難以具備吸引力。為此廣大教育工作者要加速對生本理念的全面優(yōu)化,通過優(yōu)化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加強師資建設,為落實全人教育、提高教學效果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參考文獻:
[1]植文選.關于影響思政課教學實效性因素的分析[J].職教論壇,2012(2):40-42.
[2]梁麗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12).
[3]李戀.“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的內(nèi)涵解析[J].黑龍江教育,2014(3).
[4]高同輝.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模式[J].教育與職業(yè),2015(21).
[5]袁坤,杜明達.“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及其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風,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