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然
【摘 要】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同胞世代相傳的文化瑰寶,在當前的文化環(huán)境中也面臨著某些傳承困境。本文從吸收兄弟舞種動作元素拓展鼓舞技巧、優(yōu)化開發(fā)校本教材、拓展新媒體傳播渠道等方面切入,探究推動湘西苗族鼓舞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可行策略。
【關鍵詞】湘西;苗族鼓舞;傳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J722.2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5-0105-02
羅雄巖教授在《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中設置了“鼓舞開先河”這一章節(jié),論述“鼓舞是農(nóng)耕舞蹈文化的開端”。這一論斷不僅適用于我國漢族民間舞蹈,同樣也可以用來解釋苗族等少數(shù)民族所推崇的鼓舞表演現(xiàn)象。起源于本民族農(nóng)耕祭祀文化的苗族鼓舞,在經(jīng)歷了從“娛神”舞蹈向“娛人”舞蹈演化之后,至今已發(fā)展成為包括木鼓舞、花鼓舞、猴兒鼓舞、八面鼓、迎賓鼓、踩鼓舞、團圓鼓舞、四面鼓舞等分支舞種在內的蔚為壯觀的鼓舞體系。
一、湘西苗族鼓舞的傳承與保護現(xiàn)狀
(一)“口傳心授”的自然傳承
苗族鼓舞自誕生之時,就表現(xiàn)出一種“自然傳承”的狀態(tài)。這里所說的自然傳承,可以借鑒資華筠教授在《舞蹈生態(tài)學》中提出的“舞體”概念來加以闡釋。所謂“舞體”,就是指在特定歷史時期內創(chuàng)作、傳承、發(fā)展某一“舞種”的人類群體。對民族民間舞蹈來說,其表演者也是欣賞者,演員與觀眾呈交錯互現(xiàn)的狀態(tài)。所以,民族民間舞蹈的演員與觀眾共同構成了其傳承群體,即“舞體”。對于苗族鼓舞來說,也一直延續(xù)著這種“演員與觀眾交錯互現(xiàn)”的自然傳承歷程。苗寨中許多年輕后輩在祭祀等民俗活動中觀賞并仰慕前輩舞者表演的鼓舞動作,因而向其拜師學藝,最后也成為了苗族鼓舞演員群體中的一員。這就構成了苗族鼓舞世代相傳的一對一、一對多的“師傅帶徒弟”“口傳心授”的傳習模式。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通過進京表演、擂臺賽等方式相繼評選出六代苗族女“鼓王”,基本都是在“口傳心授”的傳承模式下習得苗族鼓舞技藝的。
(二)依托教學進行的校園傳承
自2006年湘西苗族鼓舞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之后,開啟了這一舞種進校園的歷程,至今已初步開拓出了“苗族鼓舞校園傳承”這條道路。比如,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舞蹈編導和舞蹈表演方向都已開設了“湘西苗族鼓舞”特色課程,并不定期地聘請石順明等“鼓王”來校講學傳藝,以此來保障湘西苗族鼓舞在高校教學中得到“原生態(tài)”的傳承。而在有著“湘西苗族鼓舞之鄉(xiāng)”稱號的吉首市德夯矮寨,鼓舞更是在中小學校得到了普及。其中,矮寨中學開發(fā)了苗族鼓舞校本課程,并常年聘請石順明、龍獻菊等“鼓王”和其他傳承人擔任校外指導教師,和本校音樂老師一道設計、開發(fā)、管理鼓舞校本課程。矮寨鎮(zhèn)民族完全小學也聘請第六代“鼓王”楊欣等傳承人擔任客座教師,向師生講授苗族鼓舞的基本技法。經(jīng)過多年普及推廣,目前該小學45歲以下教師全部掌握了鼓舞的跳法,三年級以上開設了鼓舞課程,并且還成功推出了《苗鼓神韻》這一校本教材。除矮寨鎮(zhèn)之外,古丈、花垣、鳳凰、保靖等湘西其他縣市的部分中小學校和中職學校也嘗試開設了苗族鼓舞興趣班,以選修及第二課堂的形式推廣苗族鼓舞。
二、推動苗族鼓舞傳承保護工作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策略
要解決湘西苗族鼓舞保護與傳承所面臨的問題,就必須多方取經(jīng)、多管齊下,推動這一舞種的傳承與保護工作。
(一)借鑒舞蹈藝術的最新成果豐富苗族鼓舞動作技巧
湘西苗族鼓舞歷代傳承,不斷創(chuàng)新。比如,畢業(yè)于戲曲學校的第二代“鼓王”石順明,就將戲曲中探海、射雁等身段動作融合到苗族鼓舞當中,有效拓展了鼓舞動作的幅度,使鼓舞舞姿更具氣勢感,這令石順明從一眾苗族鼓舞選手中脫穎而出,在1986年湖南省少數(shù)民族體育運動會上贏得“鼓王”稱號。而此后的龍菊蘭、龍菊獻、黃娟等,更是廣泛借鑒其他舞種乃至藝術體操的動作元素,采取類似即興表演的方式,在傳統(tǒng)的鼓舞程式中融入各種苗族人民生產(chǎn)生活上的動作元素,如耕田、播種、插秧、打谷等生產(chǎn)動作,以及梳頭、洗臉、沐浴、繡花等生活動作,為苗族鼓舞平添了生活情趣,也為自己贏得了“鼓王”的稱號。到了第六代“鼓王”楊欣這里,鼓舞動作進一步提高了難度,創(chuàng)造出了反身擊鼓、側身擊鼓、跳躍擊鼓、背后擊鼓等多種高難動作,進一步提高了鼓舞的觀賞性。
綜上可見,近年來,苗族鼓舞一直處在創(chuàng)新發(fā)展之中,創(chuàng)新才是鼓舞傳承的不竭動力。鑒于此,鼓舞動作應更多地借鑒、吸收當前舞蹈藝術發(fā)展的最新成果,進一步豐富鼓舞動作的表現(xiàn)技巧。比如,苗族鼓舞的打法與兩漢時期“建鼓舞”的打法類似,像楊欣等新一代鼓王的動作也同建鼓舞、盤鼓舞的動作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苗族鼓舞可以有針對性地借鑒一些漢唐古典舞元素,把源自漢代的樸拙之美融合到苗族鼓舞的表演中。這樣,一方面可以營造動作風格方面的審美張力;另一方面,也最大程度還原苗族原始舞蹈風貌,從而增強苗族鼓舞的表現(xiàn)力和觀賞性,促使其在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拓展受眾群體。
(二)開發(fā)校本教材推動苗族鼓舞走進校園
當前,湘西地區(qū)部分高校及中小學校都開設了苗族鼓舞的校本課程,推出了一些校本教材,這自然為苗族鼓舞的校園傳承提供了可靠基礎。然而我們還應看到,目前苗族鼓舞校本教材在可視性方面還存在一定缺陷。主要表現(xiàn)為,以書本作為載體,舞姿動作的直觀性較差,這不僅難以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不利于在教學過程中帶給學生啟發(fā)和參考。鑒于此,筆者提倡引入微課,采取以視頻為主的苗族鼓舞電子校本教材。比如,對于高校舞蹈系的學生,可以將真人示范的視頻作為鼓舞的電子教材;對于中小學生,則可以將Flash動漫和真人示范相結合的視頻作為鼓舞的電子教材,以便更有力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這些電子教材還可以通過微信等推送給學生,便于其充分利用課上、課后兩個時段來實時學習舞蹈動作,從而拓展鼓舞的教學時數(shù)。
(三)依托新媒體對苗族鼓舞進行推廣傳播
在當前的信息社會里,苗族鼓舞單純依靠旅游表演等方式進行推廣傳播已經(jīng)力有未逮了。所以,當務之急是依托互聯(lián)網(wǎng)和新媒體,向更廣范圍內的公眾來推介苗族鼓舞,以便更為有效地拓展這一舞種的受眾群體。比如,用Flash動漫視頻表現(xiàn)苗族鼓舞,向少年兒童宣介、推廣苗族鼓舞;用苗族鼓舞來表現(xiàn)具有一定情節(jié)的故事,錄制成微視頻投放到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推廣;將苗族鼓舞納入遠程慕課體系,為公眾通過網(wǎng)絡遠程學習、欣賞苗族鼓舞提供便利……這些都是推廣湘西苗族鼓舞的創(chuàng)新途徑,值得我們去加以探索和驗證。
三、結語
綜上所述,湘西苗族鼓舞雖然已走出了自然傳承和校園傳承的道路,但其仍存在傳承途徑單一、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變質劣化、文化影響力日漸式微等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多方取經(jīng)、多管齊下,適當借鑒舞蹈藝術發(fā)展的最新成果來豐富苗族鼓舞的動作技巧;開發(fā)校本教材來推動苗族鼓舞更廣泛地走進校園;依托新媒體來拓寬苗族鼓舞的傳播渠道。方有望建立起“以創(chuàng)新促傳承”的機制,推動苗族鼓舞在信息社會中取得長足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金娟.湘西苗族鼓舞的當代傳承與發(fā)展[J].中國藝術時空,2019(06).
[2]龍曉婭.湘西苗族“鼓舞”社會功能變遷原因分析[J].藝術評鑒,2019(11).
[3]李涵靜.湘西苗族舞蹈作品表演中動律把握的方法探究[D].吉首大學,2019.
[4]龍朝暉.淺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動律特征[J].黃河之聲,2019,(03):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