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言昌
一百六十六年前,即1854年,倫敦忽然出現(xiàn)一種怪病。生病的人先是不停地拉肚子,接著劇烈嘔吐,生病時間久了,眼窩與臉頰便開始凹陷下去。更可怕的是,怪病還會傳染:一個人生病,很快會變成一家子都生病。
病人的面貌
為了研究這種怪病,醫(yī)生約翰·斯諾繪制了一張城市地圖。一方面是為了在地圖上標注患者的位置,另一方面是希望找到患者生病的共同點。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患者的分布跟水井的位置密切相關(guān)—大部分患者喝過同一口水井里的水。
斯 諾
直到三十年后,羅伯特·科赫對光學顯微鏡進行了改進,才找到怪病的元兇:霍亂弧菌。
“霍亂弧菌”四個字,每個字都有其意義?;魜y,代表引發(fā)疾病的細菌的名字;弧,表示細菌的形態(tài),它是弧形的,跟蝌蚪有點像;菌,代表了它的屬性—它是一種細菌。
人體是由細胞組成的,而每一個人體細胞都可以看作一座工廠。細胞膜相當于保護工廠的圍墻;細胞核相當于工廠的核心部門,里面藏著最重要的東西,就是我們常說的遺傳物質(zhì);核糖體相當于流水線,負責生產(chǎn)各具其能的蛋白質(zhì)。
細菌也可以看作一座工廠,只不過和人體細胞有很大區(qū)別。
科 赫
各種形態(tài)的細菌
第一,人體細胞比較大,有10~100微米。細菌則小得多,通常只有幾微米,形態(tài)有的像雞蛋仔,有的像一節(jié)一節(jié)的小臘腸,有的像蚯蚓,而人體細胞的形態(tài)就比較規(guī)整了。
第二,細菌工廠的圍墻更加復雜。細菌的細胞膜外面還有一層細胞壁,這令它們對各種不良環(huán)境的抵御能力更強。有些細菌,比如霍亂弧菌,還長有鞭毛和莢膜。鞭毛像鞭子一樣,是細長、彎曲的絲狀結(jié)構(gòu);莢膜則由黏性物質(zhì)構(gòu)成,位于細胞壁外層。
第三,細菌雖然也有核糖體,但它們沒有細胞核。細菌的遺傳物質(zhì)通常分布在細菌正中央,雖然功能與細胞核相近,卻沒有形成真正的核狀結(jié)構(gòu)。
別看細菌的結(jié)構(gòu)如此古怪,這種古怪對它來說可是大有用處呢!以霍亂弧菌為例:一個人要是得了霍亂,他的糞便中便會含有霍亂弧菌。因為有細胞壁,霍亂弧菌可以在水源中短暫存活,伺機找到下一個宿主?;魜y弧菌一旦進入患者的肚子里,它們就會用鞭毛到處游走,穿越腸道表面的黏液,逐漸向腸道上皮細胞靠攏;接著,它們利用莢膜緊緊粘附在腸道上皮細胞上,迅速進行繁殖;最后,它們再依靠核糖體合成霍亂腸菌素,霍亂腸菌素會毒害腸道細胞,引起強烈的腹瀉。
這個過程,即醫(yī)生們所說的感染。
隨著醫(yī)學的進步,醫(yī)生們逐漸發(fā)現(xiàn),雖然有些感染可以用細菌進行解釋,但是也有一些患者的病因卻怎么也找不到。他們因什么生病呢?答案就是病毒。
1931年,科學家發(fā)明了電子顯微鏡,這才揭開病毒的神秘面紗—細菌已經(jīng)夠古怪了,病毒卻更加古怪。
首先,病毒只有納米級,幾百個病毒堆到一起,才有一個細菌那么大。
正在工作的電子顯微鏡
其次,病毒的形狀特別隨意。細菌起碼還有點細胞的樣子,病毒則像是用樂高積木胡亂拼起來的。
再次,病毒沒有任何細胞器。前面我們提到的細胞核、核糖體,都屬于細胞器,而這些,病毒統(tǒng)統(tǒng)沒有。總的來說,病毒只有兩種結(jié)構(gòu):一是由蛋白質(zhì)構(gòu)成的外殼,二是由遺傳物質(zhì)組成的核心。
病毒的形態(tài)
延用前面提到的比喻:人體細胞相當于工廠,細菌也相當于工廠,只不過它是干壞事的工廠,而病毒就相當于一群機器人間諜。
當病毒遇到合適的細胞,便會甩出飛天鉤—依靠外殼上的吸附蛋白牢牢黏附在可以被感染的細胞上;接著,它們翻墻而入,穿過細胞的細胞膜,進入細胞內(nèi)部;隨后,脫去裝甲,即它們的外殼,暴露出自己的芯片,也就是它們的核心,篡改細胞的遺傳物質(zhì),用細胞工廠的原料、設(shè)備,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大量復制自己。
當復制完成后,病毒便從細胞里跑出來。有的病毒,在復制自身的同時會阻止細胞正常的新陳代謝,導致細胞死亡,細胞膜裂開,它們就大搖大擺地從細胞里出來了;有的病毒,則不影響細胞的正常代謝,像吹肥皂泡一樣,把自己從細胞里緩慢脫離出來。乍一看后者似乎很溫和,其實不然,病毒的活動會導致細胞膜發(fā)生改變—它們盜用完細胞工廠里的物資,還更改細胞工廠的安保識別系統(tǒng),使安保人員,即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tǒng),攻擊自己人。
不管哪一種,總之,正常細胞會死亡。因此,許多傳染病與病毒有關(guān),例如常常被人們提到的腮腺炎、流感,前者由腮腺炎病毒引起,后者由流感病毒引起。有的病毒可能只在書上出現(xiàn)過,例如天花病毒,經(jīng)過全世界醫(yī)生們的不懈努力,天花病毒早已被徹底消滅了。還有一些病毒威力巨大,例如輪狀病毒,它可以引起病毒感染性腹瀉,每年能殺死數(shù)十萬嬰幼兒。
細菌和病毒都屬于醫(yī)生們常說的病原微生物—它們都是十分微小的生物,無法用肉眼看到,都會侵犯人體,成為某種疾病的病因。那么,該如何對付它們呢?
其實方法不止一種。
科學家們可以根據(jù)病人的癥狀,判斷微生物的傳播途徑,也可以依靠顯微鏡等設(shè)備,判斷細菌、病毒的類型,研究針對性的藥物或者疫苗。
對于我們來說,通過前文的描述,我們就能得出對付它們的方法!
細菌也好,病毒也罷,都要接觸細胞,乃至特定的細胞,才能大量繁殖,引起疾病。換句話說,我們要做的就是防止細菌、病毒入侵到我們的身體里。病原微生物的入侵路線,常見的有兩條:一是像霍亂那樣進入消化道;二是像流感病毒那樣進入呼吸道。
糞口傳播:
咳嗽、打噴嚏的正確處理方式
所以,同學們一定要注意飲食安全,不吃變質(zhì)的、可能被污染的食物,飯前、便后使用香皂或洗手液仔細清洗雙手;遇到流感高發(fā)的時候,記得戴上口罩。如果不小心得了流感,千萬不要習慣性地對著手心咳嗽,那樣等于把手變成病毒的大本營—你摸哪里,哪里便會被污染。我們要對著手肘咳嗽,或者在咳嗽的時候,用紙巾遮掩自己的嘴巴和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