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
摘 要 眾所周知,無障礙設計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是一個城市文明和進步的重要標志,當前已經在市政道路設計中得到廣泛認可及應用,并且已經成為市政道路設計環(huán)節(jié)中較為重要的內容,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討無障礙設計在市政道路設計中的應用進行探討。
關鍵詞 無障礙設計;道路建設;市政設計;體現(xiàn);作用
1道路無障礙設計產生的背景
眾所周知,我國作為世界人口大國,在龐大的人口基數(shù)下,人口老齡化現(xiàn)象日益嚴重,殘疾人、老年人等人口數(shù)量越來越多,這些人在出行和生活中都存在很大的不便,需要政府和相關部門提供一定的幫助,使這些弱勢群體更好地生活,所以,如何保證他們的日常出行成為當前市政企業(yè)需要認真探討的課題,因此,國家和政府為殘疾人與老年人等構成的特殊群體設立了許多方便出行與生活的政策,希望通過這些政策的實行為他們的日常出行提供方便,提高人們的幸福感,也可以通過這些政策的出臺減輕交通壓力[1]。
2市政道路無障礙設計理念
近些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市政道路已經成為城市基礎設施中較為關鍵的一部分,而市政道路無障礙設計也應該符合時代發(fā)展的需求,在傳統(tǒng)的無障礙理念中,無障礙設計主要是針對我國的病殘人群,主要目的是為了方便這些病殘人群的出行和在信息上的交流,保障他們能夠正常地參加社會公共活動,保障他們的基本權利。若想推動城市基礎建設的進程,設計人員應該對其進行創(chuàng)新和研究,詳細分析并有效處理障礙人群出行不便的問題,市政道路設計人員就應該對無障礙設計理念進行重新認識,逐漸完善道路設計方案,進而設計出可以符合所有群體出行需求的無障礙道路。
2.1 以人為本理念的滲透
在市政道路無障礙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應該根據道路建設周邊的實際情況和使用人群進行調查,我國人口大體上可以分成2種不同的類型:①身體和心理都較為健康的人群,他們具有正常的活動能力和社交群體,能夠正常地工作、生活和學習;②生活較為不方便,并且他們的行動和生活會因為身體的障礙而受到限制的人群。使他們共同參與到道路設計工作中,在尊重他們的意見和建議的同時,盡可能地確保設計中的所有環(huán)節(jié)均可以符合他們的需求,將以人為本理念滲透到市政道路設計所有環(huán)節(jié)中[2]。
2.2 資源的優(yōu)化和整合
市政道路無障礙設計是一項系統(tǒng)性較強的工程,在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應該全面考慮道路的完整性,不能單方面只考慮無障礙服務,應將無障礙設計融入市政道路整體設計中,實現(xiàn)無障礙設計與其他區(qū)域設計的無縫連接,在保證障礙人群出行便捷的同時,也應該確保市政道路的一體性,進而達到資源優(yōu)化設計完整的目的。
2.3 道路設計的基本原則
在市政道路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應該在遵守即安全性原則、實用性原則、易操作原則以及方便性原則四項基礎原則的前提下,再著重考慮無障礙設計原則,進而結合實際設計出便于殘疾人出行的道路。在實際生活中,殘疾人數(shù)量較多、分布廣泛,因此設計人員更應該重視每條道路的安全性和實用性,在保證道路安全的基礎上,還應該考慮施工操作的難易程度和路線的快捷性。
3市政道路的無障礙設計策略
3.1 市政道路肢體障礙設計方法
道路上的坡道主要有兩種形式,分別為行進坡道和緣石坡道。其中,行進坡道實質上就是存在坡度的人行道,坡度相對較低,可滿足乘坐輪椅障礙者的出行需求;緣石坡道主要建設在人行橫道的道口處或建設在人行橫道的兩端,具體形狀與路緣石的高度和位置息息相關,其寬度以1.5m為宜,可以使乘輪椅的人群能夠通過坡道更好地進入人行道,方便了乘坐輪椅人群的出行。我國絕大多數(shù)市政道路的人行道都會比路面高出12~20cm,在對緣石坡道的坡度進行設置的過程中,坡度不得低于1∶30。因此,在市政道路建設過程中,要注意在人行道的各種路口設置緣石坡道,并且緣石坡道應該設置在人行道的范圍內,與人行橫道的建設相對應。
3.2 市政道路語言障礙設計方法
在標志標線上添加色彩強烈的顏色,標識牌的位置應該顯眼,易于發(fā)現(xiàn),其內容應簡單明了,使人能夠一目了然。標識牌文字需凹凸有致,大小適宜,配置對應的盲文,以便視覺障礙者獲取信息。由于不同人群的記憶能力、視力會存在一定差別,老年人和幼兒大多很難明確標識牌上的內容,此時就需要進行具體的表達設計,對原有的文字與符號實施再加工,使其可以被弱勢群體準確識別。在實際的道路設計過程中,應盡量使用簡潔明了的圖形、符號。此外,具體的文字符號應采取填充的方式。
3.3 市政道路視覺障礙設計方法
盲道主要是在人行橫道上有一種凹凸不平,與人行道不同的地面磚。盲道采用與普通人行道不同的地面磚,主要是為了使視力殘疾者產生不同的腳感,通過腳感的不同辨別方向和路況。盲道分為行進盲道和提示盲道2種類型。行進盲道使用的地面磚表面呈條形狀,可以指引視力殘疾者通過腳感或通過盲杖的觸感判斷方向。行進盲道的起點和終點處都應設置長度大于行進盲道的提示盲道。提示盲道使用的地面磚表面呈圓點狀,主要鋪設在盲道的轉彎處,用以提醒視力殘疾者前方有轉彎,也會鋪設在終點和有服務設施的位置,以提醒視力殘疾人士前方道路設施的變化。導盲路牌大多高1.3m,與盲道邊緣的距離通常在0.6~1.0m之間,路牌上的信息以盲文為主,內容需簡潔明了,觸感強烈,這樣不僅不會妨礙視覺障礙者的正常通行,還更便于他們停步觸摸,同時也需要標有明文,防止其遭到破壞。在盲道鋪設過程中,要注意盲道表面觸感部分的地面磚與人行道所鋪設的地磚厚度一致,防止視力殘疾人士在行走過程中因為高度差不一致而發(fā)生危險。盲道的鋪設應較為連續(xù),鋪設途中不能有電線桿和樹木一類影響視力殘疾人士正常向前行走的障礙物,盲道的途中也不能設置井蓋,防止井蓋丟失導致視力殘疾人士在行走過程中發(fā)生危險。
4結束語
總而言之,伴隨著城市的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社會各界對于障礙人群的關注力度也逐漸上升,其中市政道路的無障礙設計就是其中重要的體現(xiàn),將無障礙設計應用在市政道路的建設中,是社會人文關懷的進步,是城市發(fā)展的成熟表現(xiàn),因此,在市政道路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并在道路設計中著重體現(xiàn)無障礙設計理念,進而為所有人群提供公平享受方便出行的權利,達到推動社會文明建設和發(fā)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王斌.關于無障礙設計在市政道路設計中的研究及應對方法[J].新華網,2014,8(14):31-32.
[2] 宋敏.市政道路設計中的無障礙設計分析[J].中華民居(下旬刊),
2014,(5):79.